且談規劃金門三大圓環之遠見
圓環歷史,已達百餘年,且當初交通以馬車及徒步為主。隨著全球車輛大增,各國引發圓環存廢討論。但歷經實務及研究,均認為若能因地制宜,規劃得當,仍能擔起調節交通、綠美化、城市地標及公共空間活化等多重功能,確有存在之必要;但重要的是如何規劃?
緣此,金門縣長陳福海,日前特邀集觀光處、工務處、環保局、林務所及養工所等單位,就榜林圓環、小徑圓環,及瓊林圓環等三大圓環,希望透過意象強化、植栽修剪及燈光變化等,達到整體形象改變等議題,提升金門縣重要圓環明亮、整潔、安全的通行空間,讓遊客民眾耳目一新,並強化交通與行車的安全。
縣長進一步表示,圓環是所有遊客,來金門必須穿越的旅遊重要動線,但受限於原有場域空間的不足與限制,及樹木老化生長不良的影響,部分圓環顯得有些雜亂老態,希望相關單位利用大樹修剪、重新整理美化,圍籬植栽更換補植、紀念碑油漆粉刷清潔,及燈光元素注入,讓整體行車通行環境更舒適、亮麗,除了有效展現金門軍事要塞的氛圍外,更希望規劃成觀光廊道的旅遊動線。
誠哉縣長所言,從都市景觀歷史言,觀研圓環,不但可看出建築在新舊交替間所產生的變化,也可在時代變化中,賦予新的意義,更可成為觀光及歷史探索之所在,且累例有案。
探索圓環,首見是時代意義,圓環空間的改變,與現代社會的變貌,有極大的關聯性,不論是在強權時代,或是經濟發展的資本主義社會,均具有其不同的解讀與代表性。
再來是都市涵構,城市的發展歷史,一般是從傳統逐步演化到現代,成為現今都市的風貌。在此豐富的過程中,均能成為知性遊客的首選地標,因為它包含了都市發展史上不同的觀點,也涵蓋了文化上的差異。
尤其是,當我們所居住的城市,逐漸邁向國際化的同時,原來都市的涵構,與城市的歷史都漸漸被消失,而透過整理與綠美化,何嘗不是包容歷史,遠見未來之指向?除了暗喻著這個城市過去的歷史,卻更清楚的交代出過去與未來的延續,正如此次研擬的榜林圓環、小徑圓環、瓊林圓環等三大圓環。
首談榜林圓環,為伯玉路進入金城的主要圓環,圓環主題為無名英雄紀念碑,結合十二道青天白日光芒,豐富的色彩,在光線的照映下顯得耀眼,因此規劃周圍以金屬折板,象徵無名英雄艱困付出的環境,搭配細長型植栽,可望讓整體環境更加鏗鏘有力,並結合燈光變化,讓日夜景觀有不同風貌。
而瓊林圓環為軍事防空碉堡,濃烈特殊的造型,記錄著金門過去的煙硝味,因而此區主要以堡體燈光投射為主,搭配一旁蛇籠網裝置,點綴傳達軍政時期的剛性氛圍,以區別其他帶狀景觀。
至於小徑圓環,同樣是以紀念碑的形式展現,但不同的是一旁有軍事迷彩造型牆,呈現出軍事要塞的感受,因此植栽上以瓊麻、九重葛等植栽作為搭配,呈現軍事氛圍。
誠如縣長所言,透過整體環境的改善,在吸引遊客的同時,打造出一個更宜居、更具魅力的金門,這應是此次規劃圓環遠見之所在:使金門成為一個既具歷史意義,又充滿現代活力的旅遊勝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