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同存異 兩岸應重啟對話
113年中華民國國慶典禮圓滿成功,延續國慶晚會的「祖國論」,賴清德總統國慶演說備受國內外關注,社會各界與朝野對於賴總統講話也頗有不同看法,凸顯國家內部確有迥異的歷史經驗與記憶,如何化解分歧並凝聚共識,有待全體國人共同努力。
113年國慶籌備委員會主委由立法院長韓國瑜擔綱,「中華民國」4字重回國慶主視覺標語。至於國慶主視覺用色也僅用國旗的藍白紅三色,強調團結和共榮的理念,象徵不同聲音與意見在愛國精神的引導下,共同為台灣的未來努力,結合主題語句「A Beautiful Taiwan Today, A Better Taiwan Tomorrow」,傳遞出對台灣土地的讚美與對未來的希望。
今年也是賴清德當選總統以來第一次的國慶講話,近年來,國際局勢出現劇變,中美競逐風雲詭譎,兩岸關係則是持續處於低迷,在這樣的內外情勢下,賴清德總統的每一次重要講話無疑都將引起關注,正如五二○就職演說一樣。
檢視總統國慶演說,內容洋洋灑灑,頗有可觀。賴清德總統第一次的國慶演說,以「跨」為主的六大精神貫穿整場演說內容,分別是:要有跨世代的歷史精神、跨國界的國際合作、跨世代的照顧人民、跨區域的均衡台灣、跨領域的經濟發展、跨黨派的朝野合作。展現出國家領導人的格局與高度,值此國家內外環境大幅變動之際,如何展現更為謙卑的態度與更加包容的胸襟,府院與行政團隊必須以具體作為創造朝野互信,方能帶領國家持續前進。
至於眾所矚目的兩岸關係方面,總統講話談及中華民國創建的歷史,有別於過去幾年民進黨政府強調的1949史觀,賴清德提到「113年前,一群充滿理想抱負的人,揭竿起義、推翻帝制。他們的夢想是,建立一個民有、民治、民享的民主共和國;他們的理想是,打造一個自由、平等、博愛的國度。」但也同時強調:「中華民國已經在台澎金馬落地生根,和中華人民共和國互不隸屬;民主自由,在這塊土地上,成長茁壯,中華人民共和國無權代表台灣;2,300萬台灣人民,更要向全世界開枝散葉,迎向未來。」
持平來說,總統國慶講話確實減少了幾年來中央政府「去中國化」的疑慮,而「願意和中國共同因應氣候變遷、防堵傳染病,以及維護區域安全,追求和平共榮」等訊息,也可解讀為是願意向對岸遞出橄欖枝,但是否以變形的「兩國論」話術包裝台獨,從對岸涉台部門一如既往地強烈批判,可知兩岸關係要真正和解並走向對話,仍是漫漫長日。
做為影響兩岸關係最重要外部因素的美國,一席評論反而值得兩岸與台灣朝野省思,一名美國國務院發言人10日回應賴清德總統的國慶演說指出,美方敦促中國大陸克制,並重申「一個中國」政策和不支持台灣獨立的基本立場。國務院重申美國基於台灣關係法、美中三聯合公報和六項保證的「一個中國」政策,表明美國反對兩岸任一方片面改變現狀、不支持台灣獨立,並期待兩岸以和平方式解決歧見。
誠如所見,由於複雜的歷史背景,兩岸有著不同的史觀,在兩岸當局各有堅持之下,有關國家定位與兩岸之未來,幾已陷入難解的死胡同,然而,兩岸關係除了有難解的政治意識形態爭議,更多的是攸關兩岸人民福祉的經貿議題與實質交流,再次呼籲兩岸當局擱置爭議,求同存異,盡快重啟對話,為兩岸和解創造積極條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