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Enter到主內容區
:::
:::

以金門藝術來豐富台灣藝術史的論述

發布日期:
點閱率:2,855
字型大小:

近年來,重建台灣藝術史成為文化部的重點工作之一。然而,值此一藝術史重建的過程中,重要的問題不只是台灣是什麼,與台灣藝術史的內容與性質為何,同樣重要的還有金門在台灣藝術史中的地位,及藉由金門藝術對於台灣藝術史的論述來說,又有什麼樣的意義?本文認為,在重建台灣藝術史的論述中,金門元素的加入不只是多了一個鄰近中國東南沿海的小島,或者是兩岸間的中介,更是透過金門所強調的僑鄉、閩南及戰地,讓台灣藝術史得以更清楚地掙脫出台灣與中國之兩岸關係的框架,而連結東亞,鑲嵌在世界的脈絡之中。
今日對金門的理解,往往是從地理上注意它就在廈門對面的九龍江口,並在冷戰期間成為國共對峙的最前線,而在冷戰結束之後,則為兩岸小三通的中介。這樣的理解並沒有錯,但其背後用來理解金門的認識框架,不僅是兩岸的政治,還帶有國家中心的色彩。然而,別說民族國家是個在現代情境裡生成的概念,而且在華人世界的歷史也不過百多年,更重要的是用民族國家的框架來理解金門及兩岸的關係,往往忽略了它們在東亞海域之現代歷史中的動態與重要性。早在中世紀的宋元之際,閩粵沿海與日韓及東南亞地區,即有複雜而密切的商貿往來,明帝國時期的鄭和下西洋,固然呈現了當時中華帝國的航海能力,已然遠遠地勝過當時的西葡帝國,但在同時也壟斷了航海產業,配合了海禁政策而讓中華帝國成為內陸型的農業國家。不過,即便中央的政策如此,閩粵地區的海商貿易持續進行,並隨著英法荷蘭等國在東南亞的殖民,華南沿海也出現了移民潮,並生成了僑鄉文化。
僑鄉文化代表的,不只是原鄉與移居地之間的關係,它還在區域性網絡中連結了陸地與海洋,並為現代與傳統的交會。而這一交會,以金門來說,它不單單表現在清帝國建立之初與明鄭之間早期的衝突所在,也在清中葉鴉片戰爭結束之後,由於廈門成為通商口岸,致使金門也隨之捲入了第一波向西方開放的門戶。於是,作為海洋與陸地,以及現代與傳統交會的金門,即成為衝突的熱點:中日太平洋戰爭爆發之初,日本借道台灣進軍金門,而國共內戰在大陸的戰役,也在1949年10月底的古寧頭劃下了休止符。因此,在這交會中所呈現的,不只是僑鄉文化,也有戰地文化,當然也有閩南文化。而且,在此間所呈現的僑鄉、戰地與閩南文化,都不能囿於兩岸的政治關係,它們連結海外、東南亞與東北亞,以致於是全世界。
因此,如果藝術的生成需要的也就是豐富的文化,那麼由於交會而生成的金門文化,不僅是豐富的,而且是連結海洋與陸地、貫穿傳統與現代。在這樣視野下的金門藝術,不只是多元,還深具創造力。於是,如果連在地理上作為中國華南沿海的小島金門,都能有如此大的潛力來連結世界,並透過具體的僑鄉、閩南及戰地文化,來表現其中超越民族國家及兩岸關係的內涵,那麼加入了金門的台灣藝術,必然也將因此而更為豐富。

  • 金城分銷處
    金門縣金城鎮民族路90號 金城分銷處地圖
    (082)328728
  • 金湖分銷處
    金門縣金湖鎮山外里山外2-7號 金湖分銷處地圖
    (082)331525
  • 烈嶼分銷處
    金門縣烈嶼鄉后頭34之1號 烈嶼分銷處地圖
    (082)363290、傳真:375649、手機:0963728817
  • 金山分銷處
    金門縣金城鎮民族路92號 金山分銷處地圖
    (082)328725
  • 夏興分銷處
    金門縣金湖鎮夏興84號 夏興分銷處地圖
    (082)331818
回頁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