鑲嵌在閩南文化的僑批館
明清以降,閩南人為謀生遠渡重洋,寄予家鄉的思念與匯款,化作一封封洋洋灑灑的僑批。這小小的信箋,不僅是金錢的載體,更是情感的橋樑,見證了金門華僑與故鄉之間的深厚情誼。
僑匯的影響力遠遠超越僑批的功能,它為金門帶來了全方位的發展。在教育捐校如西口、愛華、卓環、上岐國小……等;交通上蓋橋與鋪路如西園「永安橋」、蘭厝「觀瀾橋」、高坑「觀德橋」、東林「尾墩橋」與金門第一條公路:後官公路;輪渡如金星小輪船、三興小輪船、新馬小輪船、利濟小輪船……等;僑刊如珠山的《顯影》與《新寧雜誌》;洋樓在街頭巷弄到處都是,如歐厝1916年歐陽鐘遠洋樓、珠山1939薛永南洋樓、成功1921年陳景蘭洋樓……,據研究指出1949年以前地方上高達161棟;公共衛生與醫療如小西門古礐;捐官更達80位如新頭陳國樑、陳世望、陳世科、前水頭黃清泉、小西門吳光坪、山西李仕撻……等;賑濟與獎學金更是不計其數,一份研究報告指出《金門旅新加坡僑胞匯款六萬元救濟故鄉孤貧,已交由金門卹賑會轉發每戶戶長台幣八十元》以及《林德甫獎學金》;建祠如山后王氏宗祠即旅日王國珍與王敬祥父子、東門閩王祠即王廷恭親赴星洲募集資金贊助,類似的如西村呂氏宗祠、安岐吳氏家廟、青岐洪氏家廟、賢聚盧氏家廟……等。蓋廟,根據一份研究指出烈嶼宮廟40座,華僑捐資有36座高達九成。華僑不僅改善了家鄉的基礎建設,更捐資興建宗祠廟宇,豐富了金門文化底蘊。
至此,僑批不僅超越匯款功能,更是閩南文化的載體。它不僅在那段顛沛流離時代成為情感連結的橋樑、文化傳承的媒介,更帶來經濟改善生活的工具。在情感上,每一筆匯款,每一句問候,都飽含著對故土的思念和對親人的關懷,如匯款金額、匯款目的、家書內容等,可以反映出僑鄉的經濟狀況、社會變遷和文化發展;在文化上,僑批是閩南文化的活化石。僑批中的方言、俗語和風俗習慣,真實地呈現了當時閩南地區的社會風貌。這些文化元素隨著僑批傳播到海外,並在異國他鄉生根發芽,成為海外華人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經濟上,僑批促進了海外與國內之間的經濟交流,他們通過僑批匯回的資金,改善族裔生活品質,為僑鄉的發展提供了重要的資金支持。
然而,隨著時代的變遷,僑批逐漸淡出了人們的視野。但它的影響卻深深地烙印在金門的歷史上。如今,東南亞的金門人後裔已逾百萬,他們與金門的淵源源遠流長。為了紀念這段跨越海峽的深厚情誼,許多地方都建立了僑批館如汕頭、泉州、漳州、廈門,以收藏和展示珍貴的僑批文物。
令人惋惜的是,作為僑批文化的重要發源地,金門卻尚未擁有一座規模宏大的僑批館。這無疑是一大遺憾。我們期待,一座能夠全面展示金門僑批歷史文化,並成為海內外華人交流的重要平台,早日成立金門僑批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