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構農業發展及永續生態環境
農業生產是高度依賴水、土、生物多樣性物種等自然資源的生物性產業,並直接受氣候的影響。在氣候變遷下,可能發生溫度升高、颱風強度增加、豐枯期降雨愈趨不均、海平面上升、極端天氣發生頻率增加的情況,更可能造成農作物產量減少、品質下降、危及糧食安全,生態系原有棲地受影響,使生物多樣性流失等衝擊。因此,如何應變,是目前各國積極解決的問題。
鑑此,日前金門縣政府,特由李文良副縣長與中興大學簽訂合作備忘錄,建構金門農業發展及永續生態環境。希望透過與中興大學簽訂的合作備忘錄,針對金門縣農業林業技術及生態復育,由學有專精研究資源挹注的中興大學,與金門縣政府共同攜手,共同改善氣候變遷造成農業及生態的影響。
此項備忘錄儀式是由副縣長李文良,與中興大學副校長陳全木,假縣府大禮堂舉行,中興大學研究發展處研發長宋振銘、農業暨自然資源學院實驗林管處處長吳志鴻、生命科學院全球變遷生物學研究中心主任施習德、金門縣農會總幹事文水成、建設處長黃儒新、林務所長鄭向廷、畜試所暨水試所長李佳發等人均在場觀禮和見證,並就永續生態環境,及農業政策等議題進行交流討論,期讓金門成為永續發展的島嶼。
正如副縣長李文良所言,金門屬於亞熱帶海洋性氣候,四面無高山屏障,風力強勁,雨水蒸發量大於降雨量,因此地區農業,以旱作高粱小麥作物為主。但近年氣候變遷,乾旱及暴雨導致產量降低,影響農友收益。因此,如何輔導在地有機安全農業,提供金門民眾,及學校營養午餐生鮮安全蔬果,亟需栽植研究與溫網室環控技術,以提高島內蔬果自給率。
誠哉斯言,中興大學農學及生物相關研究領域揚名國內外,學校成立之農業暨自然資源學院、獸醫學院、生命科學院等系所,不正是本縣農、林業面對氣候突變所需之人才及技術嗎?是以如何選擇物種及採用何法,均是專業所在,諸如目前縣府持續推動的森林復育,就須選擇具耐逆境,及綠美化之潛力樹種;更因先天自然環境不佳,農業發展受限,近年更面臨了互花米草、銀膠菊、藍孔雀、鴿子等外來種入侵,影響在地生態平衡,凡此均希望透過此次備忘錄儀式,進一步改善金門生物環境,以應氣候變遷。
好一句改善金門生物環境,以應氣候變遷!由於人類活動的關係,全球氣候正在不斷改變中,因此必須要付出巨大的社會及經濟成本,才能減緩這些變化所帶來的影響。全球平均溫度在過去不斷穩定上升中,而且,熱浪的次數也不斷增加。一般認為,氣候變遷是因為大氣中二氧化碳、沼氣、一氧化二氮、以及其它溫室氣體增加的緣故。因而目前仍不知道氣候變遷,將會在何時及何處影響農業生產及糧食安全。但積極的作法就是以目前研究所得,改善應變,均是先進城市之作法,就此而言,我們當然樂觀此次縣府與中興大學的簽訂儀式,共構農業發展及永續生態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