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形文化資產的傳承
無形文化資產傳承的力量如同川流不息的溪流,滋養著人類文明的沃土,讓無形文化鑲嵌在民族記憶的璀璨明珠,在歷史的長河熠熠生輝,成為連接過去與未來的橋樑。
它不僅是記憶的堆砌,亦是歷史的低語,文化的活化石,每一道紋理、每一次吟唱,都鑲刻著族輩的智慧與情感。
在這個訊息爆炸、節奏飛快的時代,我們被各種數字技術與即時通訊給包圍,生活彷彿被按下快速鍵。這股不可阻擋的快節奏當中,有一股力量靜靜地流淌,它以古老而獨特的方式,講述著時間的故事,傳遞著文化的溫度。
當速食文化、速食愛情成為常態,人們開始懷念那些需要時間醞釀的美好。金門無形文化如四月十二日城隍爺繞境、烈嶼的虎爺咬菜碗及成年禮、峰上天后宮祭蜂鄉俗、褒歌、傀儡戲、普渡燈與中秋博餅……等,都是生長在這塊土地的瑰寶。
有別於大都市喧囂與時間賽跑,這種對慢活的追求,不僅是對節日與神靈的敬仰,更是對日常生活的堅持,它告訴我們,美好的事物值得等待,真正的價值是在過程中的投入、品味與沈澱。
它不僅是一種技藝的展現,更是對社會、對人生深刻的理解與產出。每一無形文化資產,都承載著情感與哲思,是時間與耐心的見證。在快時代的背景之下,如同一股清流,提醒我們慢下來,去感受那份來自老祖先留下來的智慧、溫暖與情愫,去品嘗文化的意義、深遠與厚重。
隨著時代發展,許多文化資產從過去的搶救與保護、展覽與傳播,逐步回歸到生活的實踐與體驗,從歷史博物館走入百姓日常,如193座宗祠與264座宮廟祭典,它們以各種形式有機的融入文化與生活,深度的嵌入文化產業發展之中,展現出日新月異的時代氣息和創新活力。
相較於個體,政府尤其是文化局,理應肩負起更積極主動的責任,以系統性方式紀錄、保存並傳承金門的無形文化資產。首先在強化宣導方面,透過多元管道,如學校教育、社區活動、媒體宣傳等,提升民眾對金門獨特文化資產的認識與認同,培養出積極參與保護與傳承的意識;此外,舉辦文化體驗活動,讓民眾親身體驗傳統技藝、民俗節慶等,增強文化認同感。次則,深入調查與研究。除了投入更多資源,進行深入的田野調查與學術研究,全面掌握金門無形文化資產的現況、價值與面臨的挑戰;更要建立完善的資料庫,系統化地保存研究成果,為後續的保護與傳承工作提供堅實的基礎。第三,要有完善保護機制。除了參照國際慣例,制定並落實相關法規,強化對無形文化資產的保護;亦要建立健全的評估機制,定期檢視並調整保護措施,以因應時代變遷。第四,培育專業人才。透過培訓、獎勵等方式,培養具備專業知識與技能的文化工作者,充實相關領域的人才庫;同時鼓勵學術界投入研究,深化對無形文化資產的學術研究,並培養更多相關人才。最後,促進國際交流。不僅積極參與國際文化交流活動,將金門的無形文化資產推向國際舞台,提升金門的文化能見度;更要與其他地區的文化機構建立合作關係,共同推動無形文化資產的保護與傳承。
金門的無形文化資產是珍貴的文化資產,不僅屬於金門,更是中華文化的瑰寶。政府與社會應共同努力,從多方面加強對無形文化資產的保護與傳承,讓這份寶貴的文化遺產得以永續傳承,並成為金門發展的永續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