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潔金門觀光寶島
眾所週知,民國三十八年間,由於國共內戰,國軍轉進金門,面積只有150餘平方公里的海上孤島,金門有十萬國軍駐紮,加上原住民金門鄉親,總共十萬餘眾,在那民貧地瘠、行政資源極度匱乏的年代,一切補給胥賴軍方用登陸艇遠自台灣輸入,軍民們日常生活所需,既艱難又辛苦,儘管如此,軍人一日三餐尚有糙米飯可食,而在地金門鄉親三餐只能吃旱田生產的番薯(地瓜)充肌,番薯的作法多樣,可用「銅剉」剉成「荌簽仔」煮稀飯吃,還可以切片作成「荌脯糊」,多數鄉親將「安脯糊」和「安簽仔」二種混合煮粥食用,更可再將「荌脯」磨碎淘洗沉澱製成「荌茨粉」,用以製造「蚵仔煎」,美味可口,人人愛吃,健康雜誌有載,番薯不但具有健康的功能,多吃有益營養補充,且可防癌治病。
坊間流傳一則故事,金門有僑鄉之稱,即因早年求職謀生不易,只好遠走他鄉異域,賺取蠅頭小利,匯寄貼補家用,也因為金門人吃苦耐勞又勤快,靠省吃儉用且不斷打拚的耐力,如今已成為國內外大企業家者比比皆是,更難得的是他們能夠一本初衷,不忘飲水思源,熱心教育,國立金門大學現有建築物,就有著他們回饋鄉親貢獻社會的身影,與金門同在,直到永遠。
再來談到整潔的金門,那是早年金門縣政府所訂定的政策,在政壇上則是熱議的話題,有人說他想造一座橋,建一條路,位高權貴的人說了一定做,除非人力與財力上有困難,否則說到做到,其實並不盡然,因為政策是根據民意的反映而訂定的,經由政府機關部門集思廣益而推動,建議有共識,能引起共鳴,所謂以民為主,民眾才是主人,原因在此。
古有諺語:「得民者昌,失民者亡」。金門有六大信念,依序為「國家、守法、整潔、安康、禮貌、戰鬥」,民國81年11月7日,戰地政務制度結束,還政於民,當時官派縣長就地取材,帶著軍職報到履新,幹勁十足,以「文化立縣,發展觀光」為施政主軸,並以推動地方建設,籌措財源,繁榮地方,訂定金門福利政策,藏富於民,今日之金門,明日新加坡,在觀光立縣施政主軸下,歷經人事更迭,棒棒相接,無縫接軌,計畫執行一貫,具體成果,斑斑可考,與日月同光,凡是走過,必會留下痕跡,屢試不爽,核心價值,永垂不朽。
整潔為強身和立身處世之根本,縣長陳福海念茲在茲,數年來由環保衛生部門推出的「各掃門前雪」的計畫,成效不彰,整體以觀,不推不動積習難改,也許太過依賴清潔隊的同仁代勞吧,多數人僅止於聽命,導致空有政策及計畫,看不到自動自發支持與配合的,莫非是橡皮筋疲乏了,猶待相許相勉與精進,加強教育宣導,找回早年「整潔金門」的責任心與榮譽感。
眾所週知觀光是金門發展經濟的命脈,金酒即是金門經濟發展的主軸,兩者相輔相成,缺一即無「紅」點,而「整潔金門」是金門軍民引以為傲之共同努力的成果,曾經是中外人士慕名參訪旅遊的反共堡壘,海上公園,在那「備戰」與「民生」兩者兼籌並顧的年代,金門道路兩旁雜草垃圾,都是軍人代勞打掃清除,所需的清潔用品器材則由地方政府編列預算配合執行,軍民分工合作,這種良好成規,在此功利抬頭的社會是看不到的,可謂難能可貴,讓人回憶無窮。
中華文化精髓在「知書達禮」,禮是彼此交流展現大愛的工具,戰地政務時期推動禮貌運動,記憶猶新,一度傳為佳話,隨著時代轉變,時空的推移,今不如昔,誠然可惜,諺云:禮多人不怪,而今而後大家努力的方向是找回整潔的金門,就有禮貌的寶島,兩岸觀光願景接踵而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