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Enter到主內容區
:::
:::

金門跨境文化交流的去政治化努力與未來展望

發布日期:
點閱率:1,502
字型大小:

金門地處關鍵位置,長期以來擔綱兩岸交流的重要角色,尤以自身獨特的歷史背景與文化特性,使我們與大陸福建東南沿海的閩南生活圈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繫。近年來,社會各界雖積極推動跨境文化交流,但隨著近期兩岸緊張局勢升溫,鄉親普遍希望在促進兩岸民間互動的同時,儘量避免因政治議題影響民間交流的純粹性。然而,要真正實現此一目標,仍需在制度設計、文化傳承與社會共識等方面進行更深層次的努力。
平心而論,兩岸文化交流的本質在於民間情感的共鳴與共享,而非政治上的競逐,金門與福建的文化淵源深厚,不僅體現在語言、飲食、習俗等日常生活層面,也包含了節慶儀式、宗族祭祀與非遺傳承等傳統文化。例如,金門與福建泉州、廈門等地共有的「迎城隍」祭典,這不僅是地方信仰的展現,更是族群認同與歷史連結的象徵。在此背景下,文化交流應更加關注如何透過活動促進人民之間的理解與情感連結,而非將其工具化、政治化。
此外,民間藝文的傳承與發展也是促進文化認同的重要方式。金門傳統建築、傀儡戲、風獅爺雕刻等,皆是地方文化資產,與閩南地區有著深厚的淵源。因此,在推動跨境文化交流時,可透過共同舉辦展覽、文化體驗營、非物質文化遺產研討會等方式,使兩地民眾在文化藝術層面產生共鳴。例如,金門近年來積極邀請福建的南音樂團、高甲戲團、布袋戲團參與演出,這類活動不僅能吸引更多當地民眾參與,也能讓年輕世代更深刻理解自身文化的歷史脈絡。
要讓文化交流真正「去政治化」,政府與民間必須建立跨部門、跨領域的對話機制,確保文化活動的規劃與推動能夠超越政治分歧,維持其純粹性與延續性。這方面,香港與澳門的經驗或可供參考。例如,澳門在與廣東的文化交流中,強調民間與學術界的參與,政府則扮演支持與協調的角色,確保活動內容聚焦於歷史文化的傳承,而非政治議題的渲染,並由文化界、學術機構、社會組織共同參與,確保文化交流計畫的規劃能涵蓋多元視角,避免過度行政化或政治化。
儘管金門推動跨境文化交流的努力持續深化,但仍然面臨諸多挑戰,主要包括政治氛圍影響、文化資源流失與青年參與度不足等問題。尤其兩岸關係的變動常常影響文化交流氛圍,特別是在敏感時期,任何跨境活動都可能被解讀為政治立場的表態。例如,部分人士可能會對兩岸聯合舉辦的文化活動產生質疑,擔心其涉及「統戰」意味。因此,在推動文化交流時,應強調活動的獨立性與純粹性,並透過透明的機制來降低誤解。例如,在活動宣傳時,可強調其歷史文化價值,避免使用容易引發政治聯想的詞彙。
金門的跨境文化交流應以民間情感為核心,並透過制度化的方式確保去政治化的執行,從而實現文化傳承與地方發展的雙贏。未來,若能進一步完善文化交流機制、提升社會參與度,並以創新方式活化傳統文化,金門將能成為促進兩岸民間友誼的重要橋樑。同時,透過持續的文化互動,也能夠深化地方認同,讓金門的獨特文化在全球化與現代化的浪潮下得以永續發展。

  • 金城分銷處
    金門縣金城鎮民族路90號 金城分銷處地圖
    (082)328728
  • 金湖分銷處
    金門縣金湖鎮山外里山外2-7號 金湖分銷處地圖
    (082)331525
  • 烈嶼分銷處
    金門縣烈嶼鄉后頭34之1號 烈嶼分銷處地圖
    (082)363290、傳真:375649、手機:0963728817
  • 金山分銷處
    金門縣金城鎮民族路92號 金山分銷處地圖
    (082)328725
  • 夏興分銷處
    金門縣金湖鎮夏興84號 夏興分銷處地圖
    (082)331818
回頁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