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Enter到主內容區
:::
:::

清明節對金門宗族文化延續的重要性

發布日期:
點閱率:1,444
字型大小:

由於社會發展及就業需求,現代人普遍都有向都會區集中,及主動或被動「城市化」趨勢。而這樣的趨勢,也逐漸打破昔日農村雞犬相聞、敦親睦鄰的生活型態,不僅傳統宗親或宗族文化日漸式微,人際關係也變得陌生而疏離。
有統計數據顯示,台灣都會區核心家庭比例從1970年的54%攀升至2020年的78%,傳統三世同堂家庭近乎消失。社會學家觀察到,台北市民平均每天與鄰居的互動時間不足三分鐘,這種「社交荒漠化」也正在吞噬傳統文化賴以生存的土壤。
對於每年一度的清明節,抑或在疏離社會中起到精神紐帶作用祭祖、掃墓活動,也在現代化進程中逐漸遭到漠視,「慎終追遠」文化的記憶鏈已經快要斷裂,清明祭祀在都會區也逐漸淪為奢談,或蛻變為形式主義的文化表演,失去其原本的倫理教化功能。有個有趣的調研顯示,台南某社區40歲以下居民中,能夠完整說出五代祖先名諱者僅占7%。台南如此,相信全國各地也大抵如此。
金門很幸運的是在社會轉型過程中,並未完全丟失清明節所象徵的宗親及宗族文化。金門島上依然散佈著一百六、七十個大小宗親聚落,還有諸多姓氏的宗祠;也依然有許多姓氏保存、編修及延續著族譜文化傳承;年輕一輩也不乏仍可清楚講述自己家族遷徙歷程,或有關自己宗族的傳說及典故。
而且,金門各宗親聚落,仍普遍存在於清明全族合祭、掃墓或吃頭的傳統,這與台北等都會區的清明場景形成鮮明對比,也揭示著傳統清明文化在金門依然有著積極的存在意義。雖然,傳統宗族組織曾經承擔的互助、仲裁、教育等功能,已經被現代社會的各種制度、司法或教育體系所取代,但是在「文化面」的延續上,卻依舊可以發揮無可替代的特殊功能。
清明祭祖或掃墓,主要著眼點並非形式(雖然形式也是清明文化得以延續的重要因素)。工業化與現代化定然對傳統宗族制度有著致命性衝擊,首先,繁忙的都市節奏,已經不允許冗繁的祭祀儀式存在,因此而滋生出各式各樣的替代形式。譬如:有些地方政府推出的所謂「雲端祭祀」平台,在往年清明期間的訪問量可以輕易突破百萬次;許多市民也可以在網路上的「虛擬靈堂」為自己已故的親人點亮電子蓮花或致上電子花束。
這種跳脫傳統實體掃墓的新祭祀型態,雖然也可在繁忙的工作之餘,表達對已故親人的心意,相當程度上也有撫慰生者的作用。但實際上,網路上的虛擬掃墓是對傳統清明文化的解構及消滅,也談不上是所謂與時俱進「虛實互補」的新型清明文化實踐。
雖然,在不同社會形態中,節日的生存狀態難免會發生變異。但是,清明節日及相關文化傳承,在慎終追遠之外,所承載的「精神紐帶」與「文化紐帶」作用,卻不是網路虛擬靈堂可以取代的。所幸,金門的聚落形態,很好的保存了傳統宗親及宗族文化,也使其得以代代傳承。當然,清明掃墓所衍生的環保及火災風險預防,也是在清明文化傳承之外,必須慎重面對的課題。

  • 金城分銷處
    金門縣金城鎮民族路90號 金城分銷處地圖
    (082)328728
  • 金湖分銷處
    金門縣金湖鎮山外里山外2-7號 金湖分銷處地圖
    (082)331525
  • 烈嶼分銷處
    金門縣烈嶼鄉后頭34之1號 烈嶼分銷處地圖
    (082)363290、傳真:375649、手機:0963728817
  • 金山分銷處
    金門縣金城鎮民族路92號 金山分銷處地圖
    (082)328725
  • 夏興分銷處
    金門縣金湖鎮夏興84號 夏興分銷處地圖
    (082)331818
回頁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