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元共融」搶攻兩岸三地旅遊市場
金門作為兩岸地理與歷史的交界點,縣府正積極整合戰地遺跡、閩南文化、生態資源與創新體驗,以在兩岸三地旅遊市場中建立獨特定位。金門距離廈門僅30分鐘船程,地理優勢使其具備成為閩南「一日生活圈」樞紐的潛力。
在跨境旅遊方面,金門以戰地遺跡、閩南建築、宗族文化與節慶活動為核心,吸引陸港澳及東南亞華人市場,並開發「老兵經濟」懷舊旅遊,針對曾在金門服役的老兵及其家屬,推出「戰地重遊」主題行程,喚起情感共鳴。此外,金門透過賽事品牌強化旅遊吸引力,如年度盛事金門馬拉松、夏季的金門海上長泳暨金廈海渡活動,每年吸引眾多兩岸運動好手參與,並進一步帶動騎行、乒乓球、籃球等跨境賽事。若能結合季節性資源,例如藍眼淚奇景(4-6月)、高粱田金黃景觀(秋季)、坑道音樂節(10月),設計互動式旅遊體驗行程,將有助於延長旅客停留時間。
為打造「非來不可」的體驗經濟,金門應強化資源差異化,充分發揮其「戰地神秘感」與「閩南生活感」的獨特優勢,並透過創新包裝提升觀光價值。例如,在戰地遺跡活化方面,金門國家公園將翟山坑道轉型為「坑道音樂節」場域,運用花崗岩天然音場效果,結合光影藝術與跨界演出,打造全球獨一無二的音樂體驗,每年門票皆迅速售罄。同時,金門高粱酒品牌效應深厚,透過高粱產業鏈延伸,從釀酒體驗(葉華成古厝)到高粱掃帚DIY,推動農作轉化為手作經濟,並推出高粱酒糟牛肉麵、高粱酒糟羊肉爐、高粱酒釀茶葉蛋、高粱冰淇淋、高粱酒香咖啡等特色美食,積極打造「金門宴」、「瓊林宴」等地方美食品牌,形成「舌尖上的金門」特色。
在政策協作與區域聯盟方面,金門應跳脫單點競爭,轉向區域合作,不僅要推動兩岸觀光政策協商,爭取恢復陸客自由行、簡化簽證程序,亦可嘗試整合金廈兩地旅遊資源,開發「金門-廈門旅遊泡泡」的跨境合作旅遊產品,透過試點合作重建旅客信心。在跨域產業聯盟策略上,金門可與澎湖、馬祖共組「台灣離島觀光圈」,整合戰地文化、海島生態、閩東建築等資源,推出「跨島跳島」行程,吸引國際旅客,並輔導民宿業者取得永續金綠宿標章,推動低碳旅遊認證。此外,可進一步結合地方創生團隊,開發金門高粱文化采風、風獅爺巡禮、軍事坑道及酒窖文化巡禮等深度遊程,增強旅遊競爭力。
然而,金門在發展觀光的同時,仍須面對地緣政治的不確定性。近期台海局勢波動可能影響陸客回流意願,因此,應建立「去政治化」的行銷話術,聚焦文化與生態價值,積極營造從「戰地之島」到「和平生活圈」的轉型契機。透過歷史記憶、科技創新與區域協作,金門可憑藉「差異化體驗」吸引兩岸三地旅客,以「永續發展」回應國際趨勢,並以「跨境合作」擴大市場腹地,進一步塑造台海間的「文化和平樞紐」。成功的關鍵,在於妥善平衡政治風險與市場需求,持續深化「金門不只是戰地」的品牌形象,使這座島嶼從歷史衝突的前線,蛻變為共融未來的典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