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論
-
因應台金交通壅塞 超前部署有保障
本報載,正值暑假出遊的7月份正式到來,各地都湧入滿滿的觀光人潮,隨著疫情解封,離島成了許多人的旅遊熱點。金門航空站提醒,想來金門旅遊觀光,別忘了先提前訂妥機位,再規畫相關旅程,避免訂不到機位,而破壞旅遊興致。 據了解,小三通自3月開放中轉後,台金空運航線需求逐漸浮現,陳縣長於4月份即要求觀光處積極向交通部民航局爭取增加台金航線之運能,經雙方多次協商後,決定自7月份起每日增加超過1千個機位,陳縣長更責成觀光處視暑期臨時性需求與現場情況,會同台北、金門航站共同啟動應變措施完善疏運機制,期能減少旅客滯留情形,逐步滿足交通需求。 事實上,台金機位「一票難求」一直是歷年來的常態,只不過因為疫情三年,航空公司經歷減班、縮減人力等慘淡,好不容易恢復了一點昔日榮景,才會讓許多人感覺在行程安排上,似乎有那麼一些不利便,但只要大家提早規畫相關旅程,相信訂不到機位、敗興而歸的機率,肯定能降低不少。然而,自今年3月25日起開放小三通客運中轉,排擠到台金航線的機位需求,也是不爭的事實,況且目前還未開放陸客來金及中轉赴台,如果再把這部分的需求加上去,當下的應變手段更將是遠遠不足。因為目前所增加的運能仍屬有限,故縣府及相關部門已然建議民航局應隨時關心機位需求狀況,必要時進行滾動式調整,盡可能滿足旅客需求,降低旅客們在機場滯留的情況發生。 就如何改善台金機位需求,僅提供以下淺見。首先,台金航班幾乎為金門鄉親赴台的唯一交通工具,固然也可以提前安排行程,規避尖峰就離峰,但終歸無法滿足急迫及臨時性的需求,目前縣府、民代們雖有相應服務機制通融,但到底在便利性上還是打了折扣。就此,縣府或許可以公告一個妥善性的透明作業機制,協同鄉親做好出行機位安排,相信定會更有助於提升為民服務效率。再者,國人經小三通中轉往返大陸的機位需求,也應與船位聯動或以「套票」形式進行滾動檢討及總量管制,畢竟機位、船位均有其上限,一味的往金門「塞人」只會造成更多的滯留及民怨,損及金門整體形象,讓旅客對金門觀光望之卻步,安能不謹慎從事?最後,便是前瞻性的規畫及安排;廈門翔安機場預計於2025年落成啟用。翔安機場距離金門僅6公里,建成後金門的空中交通、環境與國安問題,勢必受到影響;金門在其間要扮演什麼角色,港埠建設又該做何種安排及轉型,是金門人乃至全體國人都需共同面對的課題。然而,上網搜尋僅見106年9月縣府受陸委會委託辦理過「大陸東南沿海興建新機場對我國之影響及因應建議研究」座談會。我們相信相應的研究仍在進行,但兩岸事務終歸不能「閉門造車」,如何讓金廈跨域治理早日邁進實務面,謀求兩地交通輸運等民生事務的共榮之道,當是目前兩岸產官學界戮力以赴的重要命題。 總之,進入暑期旅遊旺季,機位需求必然緊俏,就此,除了有縣府團隊協調適時機動增班、提升運能做為堅實的後盾外,我們更要籲請民航局和往返金門旅客,針對旅遊旺季務必要「超前部署」,不讓壅塞的金門對外交通掃了旅人的興致,更不要讓離島鄉親對政府失去信心!
-
金廈大橋對金門和平發展意義非凡
自從去年起,民眾黨總統候選人柯文哲數度蒞金主張金廈大橋對金門發展絕對有需要,相信有90%金門人贊成蓋金廈大橋,認為國防不是問題,更強調「做一條橋,金門的問題就解決一半。」此舉引發各方熱議,這也是截至目前為止,唯一明確表態支持金門興建金廈大橋的總統參選人。 首先,金廈大橋建構陸路連結通道,可為金門和廈門之間的人員往來提供便利且高效的出行方式,將有助於加強兩岸民眾的交流和對話,並增進雙方的彼此深入了解,從而降低兩岸間的對立風險,進一步消除紛歧、誤解和偏見,有利於和緩兩岸之間的緊張情勢,大幅降低潛在衝突風險,金廈大橋的存在可以為地區和平發展提供一個穩定的橋樑,它不僅是條實質的橋樑,同時在兩岸人民心理上具有安定民心的正面效果,可謂極具指標性。 此項建設也將促進金門地區的經濟發展,並提供更多的商機及合作機會,透過兩岸次區域經濟合作的深化,將有助於增加雙方的利益交融,推動和平的發展,通過共同的經濟利益,兩岸關係更有可能走向和平與穩定。再則金廈大橋的建設與運營涉及兩岸的合作和協商,這將為兩岸之間塑造互信模式創造更多互動機會,在共同推進項目的運作過程中,雙方需要建立合作機制、溝通渠道和問題解決機制,這整個過程若能成功建構,必將有助於緩解兩岸爭議和局部衝突,更將有利加速區域和平的推動進程,並可透過跨域基建合作項目為兩岸營建產業建立共通標準提供一個先行先試的實驗示範場域。 至於有關地區交通系統瓶頸的車流負載問題,初期可透過車流、人流之總量管制措施,先採用特許公共運輸載具疏解交通流量管制壓力,盡量降低自用小客車上橋數量,另有關緊急救護、貨物運輸、垃圾清運等民生產業必須車輛之進出仍可保留特定專用車道,維持一定車流通行,待地區交通運能運量提升後,再逐步放寬增加車流量。 金廈大橋推動基調應回歸攸關地區民生經濟的基礎建設項目,推動方應將議題焦點放在便利人民往來交流及促進兩岸經濟合作利益等面向,同時在項目推動過程中,善用金廈大橋的和平願景沖淡區域衝突的火藥味,進而加強多邊對話和協調工作,尋求各方共識及解決方案,期能減少國際政治衝突事件對此指標性項目推動過程中的影響與干擾。 兩岸人民需要互相體諒和解的和平交流實驗場域,大橋擘建對加速金廈共融、共榮發展,將起到決定性的關鍵影響因素,尤其興建金廈大橋的法源梳理必須提早布局,過去金廈小三通往來係基於「離島建設條例」第十八條規定,行政院陸委會依據該法源頒定「試辦金門馬祖與大陸地區通航實施辦法」,倘若欲使金廈大橋透過陸路連通便利兩岸人民通行,於技術面言,金廈人員往來的交通載具雖從海路變成陸路,旅客出入境的通關流程、檢驗檢疫、行李檢查仍可照常執行,只是通「航」變成通「車」,兩者雖僅有一字之差,但仍須尋求相關法源依據的適法性,運用特別法優於普通法的法學精神進行鬆綁解套,有朝一日方可望透過陸路讓金廈兩地人車真正通行無礙。
-
加入氣候變遷大作戰 金門低碳島添生力軍
金門縣環保局於暑假期間辦理8場次「氣候變遷大作戰」活動,對象是國小三至六年級學童,6月28日開放網路報名,每場30人很快額滿。在全球暖化日趨嚴重,氣候變遷擴大對環境、健康、經濟及生活的滲透性影響之際,這項知性的學習活動深具扎根意義。 全球各地頻傳熱浪侵襲的環境危機,聯合國一項地球暖化報告示警,以目前的速度至本世紀末,全球溫度預估比工業革命前高出3.5度,遠超出《巴黎氣候協定》設定的1.5度目標,必須在2030年前減少45%的碳排放,才能有效控溫。 氣候變遷對動、植物均帶來致災性的衝擊,如導致有毒藻類大量繁衍,加州南部海岸的海獅、海豚因此正面臨生存危機。這些致命性毒物被貝類和底層魚類攝入之後,即進入食物鏈開始循環,毒性持續不斷累積,最後到達頂層生物,甚至對人類造成不可逆的影響。 氣候變遷因此成為美國大選的重要議題之一,拜登總統曾為前總統川普當年領導美國退出《巴黎氣候協定》向世界各國領導人致歉,強調大家應共同對抗氣候危機。德國總理(Olaf Scholz)最近與到訪的中國大陸國務院總理李強及代表團舉行會談時,也特別強調必須與中國合作處理氣候變遷等國際議題。 金門以邁向低碳島為目標,即使因為量體和經費、資源不足,整體成果非常有限,但10多年努力不懈,做為地球村的一份子,從島嶼開發與維護兼顧的角度來看,仍值得肯定和支持。 老一輩鄉親不懂艱深的環境和生態科學,但走過漫長風雨歲月的老人家說道,當夏天愈來愈酷熱,連島上最耐旱的高粱和靠天公養大的小麥,都因50年僅見的旱災而大面積歉收,大家都知道「天不照甲子」四時氣候在變了。 環保局這項將於7月5、6、19、20日登場的活動,重點是透過課程解說、手作體驗等方式,建立學童對氣候變遷與環境永續的觀念,藉以鼓勵學童實踐減緩和調適行動,邁向低碳永續生活。課程安排有「學習綠化降溫」、「認識在地農物」、「體會綠色運輸」及「了解淨水原理」等四大主題,期待能將相關知識在新生代扎根成長,為金門海島未來的理想目標培育新一批的小苗。 台灣慈濟志工團在大陸廈門推動環保活動,獲得大力的回響,當地從幼兒園以迄中、小學的環境扎根教育,在經歷10多年的努力後也取得可觀的成效,為建設海濱花園城市打下更堅實的基礎,這可從相關的中、英文環境生態報告中,看到做為邁向一流城市的廈門在環境維護方面,不斷向前挺進的成果。 「千里之行始於足下」、「小能量也可累積成大能量」。金廈一水之隔,兩門對開以來,交流日益熱絡,他山之石可以攻錯,能夠做到相互學習和成長。
-
做好「防疫、反詐騙與維護道安」三者皆要務
媒體報導,衛生福利部疾管署有關人員表示:此期間新冠新增與併發症病例,上升了一成七,而機構住民陽性率持平,兩者均為一成七,推估輕症已達高峰,為了確保醫療量能不受影響,已請專家提出強制隔離條件,目前傾向在〈無法配合感控之特殊個案〉,才會要求強制隔離治療,其餘併發症「中重症」案例,無須強制隔離。此外,流感疫情同樣處於高峰,上週急診類流感就診人數高達八萬人次。另新增十八例流感併發重症,四例死亡,其中一例是只有四歲之男童,至於腸病毒疫情,也處於高點,上週國內腸病毒門急診、就診計一萬三千餘人次,另上週新增十八例本土猴痘個案,創下單週新高紀錄,累計確診一百四十六例病例。顯示防疫靠自己,警覺、謹慎,做好防疫要求,別無偏方撇步,萬勿心存僥倖,自保保人,利己利人。 再來詐騙問題,其來有自,自古則已存在,如今竟然成社會禍害,由點而線擴散蔓延,小者平民百姓因受〈詐徒、騙子〉信口雌黃誘惑,誤信假投資真詐財騙術,導致畢生血汗積蓄,俄頃化為烏有,大者也有專家、學者、藝人、工商人士未辨誘因,吃虧上當。最為令人難以置信者,莫過於少數白領階級、達官顯要、法界菁英、治安幹部紛紛傳出與詐騙集團交朋友、做生意,涉入詐騙漩渦之中,成為詐騙集團幫兇而不自知,自己了錢不消災,一生奉公守法,清白之美譽毀諸一旦,呼冤叫屈,已經悔之不及矣。 顯見詐騙集團無處不到,無時不在,橫行無忌,氾濫成災,追根究底,源自伊始政府與人民掉以輕心,視為一般社會病態,聽其自然發展。茲此政府公開嚴正宣示,面對不法,一律從嚴究辦到底,並已成立〈反詐國家隊〉,正式掛牌運作,亦且不惜投下龐大預算,加強反詐力道,祇是事關人性,除惡難盡,能否奏效,猶待觀察,爰特藉此誠籲政府主管部門務實面對問題,全程貫徹,一切應從教育著手做起,須知功利抬頭,正本清源之道,貴在教育,應自小學開始扎根,促使九年一貫「德、智、體、群、美」五大教育重心依序密植深耕。亦即中小學原有「公民生活與倫理道德」教育應予恢復,列入中心課綱施教,喚起大家反省自覺,期使家庭、學校、社會聯結,導偏於正。換言之,社會百態畢露,教改功虧一簣,「德教」失守,不無感憾。畢竟「教育」為立國之根基,重中之重,要中之要,既能防微杜漸,防止頹風於無形,積極之意義,則在培養下一代子孫正正當當地做人,實實在在地做事,養成有修有為之完好人格,蔚為國用,為社會安定幸福作出貢獻。 再者,民生六大需要,概括「衣、食、住、行、育、樂」六大要素,務求安全第一。雖然隨著時代進步,經濟環境改變,凡人日常生活水平持續提升改善,各種類型交通工具日新月異,與日俱增,家家戶戶都有車輛可供出入代步,但是一般人對於道路交通安全之認知普遍低落,每見駕車上路,渾然忘了路權是行人所有,務必人車相互禮讓,以策萬全,正因守法習慣不佳,交通違規情事與交通事故,死傷人數堆高不下。顯示僅靠警察執行交通安全維護勤務,糾舉裁罰難竟全功,亦即凡人法治觀念猶待全面加強確立,否則,但憑公權力介入,再多巨額預算用來改善道路交通安全,增添人力設施之功能,恐仍止於治標而不治本。 更為令人憂心者,凡三年來,因受新冠病毒侵襲罹患重症或注射疫苗引起不良反應救治罔效死亡者人數驚人,加上少子化與交通事故死亡在內,影響所及,既深且遠。孰是現有實際總人口升降狀況,值得密切關注。言及於此,芸芸眾生,殷盼政府與人民密切配合,齊力維護道路交通,確保萬全,人人恪遵道路交通安全,期以確保生命財產安全無虞,洗滌「行人地獄」惡名於無形,真正把路權還予用路人。 總之,做好防疫、反詐騙與維護道路交通安全三要務,攸關生命財產安全,人人職責在身,無由逃避,做好利己利人。反之,害己害人,貽害無窮,遑論平安度日生活。
-
歡迎知名廠商進駐 期待與金門共榮共好
經歷整整39年的漫長等待,廣大金門鄉親、大小朋友期盼多時的速食巨擘麥當勞,昨天(7月1日)終於在金門正式開幕,一如預期,位於昇恆昌金湖廣場一樓的金門麥當勞門市,在6月30日試營運當天就迎來爆滿人潮,凌晨3點半就有鐵粉登門排隊,昨天正式開幕後更是熱鬧滾滾,大獲好評。 「麥當勞,你終於來了」、「麥當勞,我來了」,成為許多金門大小朋友的臉書貼文,「你去麥當勞了嗎?」也成為許多金門人近日掛在嘴邊的問候語,長期以來,鄉親熱情盼望、引頸期待麥當勞或其他知名品牌進駐金門,這一次終於美夢成真。 源自美國南加州的麥當勞是世界知名的跨國公司,也是全球速食龍頭,根據麥當勞2022年公布的年報,截至2021年底全球共有超過4萬間門市,分佈在119個國家及地區。國內第一家麥當勞則是於1984年1月28日在台北市民生東路三段開幕,當時也是盛況空前,開幕未滿一個月,就以單日衝破100萬元的業績,奪下當時全世界7500多家麥當勞連鎖店的單周營業額最高紀錄。 至6月底,全台麥當勞共有407家餐廳,不過,麥當勞自從1984年登台後,僅在澎湖開設分店,雖是平民美食,但對廣大金馬鄉親,特別是小朋友來說,卻也曾經那樣遙不可及,想要吃麥當勞或肯德基速食,只能託親友從台灣特地帶回金門,再不然就只能到對岸廈門與福州的速食店解饞,不少台灣朋友對離島鄉親拎著速食店的炸雞、蛋塔上飛機不免感到新奇,殊不知,這道特殊的風景,其實是多少離島小朋友小小的渴望與心願。 而今漫長的等待終於成真,過去兩天,同樣的盛況也在金門重現,金門軍民、大小朋友熱情相挺歡迎麥當勞跨海來到金門,期待除了提供地區軍民、觀光客一個全新的選擇,跨海展店的業者也能業績長紅,誠如業者指出的,麥當勞進駐金門,讓該公司的在地經營,邁向一個新的里程碑,未來餐廳更要成為社區的好厝邊,與金門共榮共好。 誠然,離島不比台灣本島,業者物流、運輸成本肯定高於本島,雖說品牌業者在商言商,若非看準地區巨大消費潛能,業者絕不可能輕易插旗離島,但除了成本與利潤考量,具有社會責任的業者,更加在意消費者權益與企業形象,除了此次的麥當勞,過去幾年陸續跨海來金的大型連鎖賣場,也都是社會形象良好的優質企業,期待未來能有更多業者前往金門投資或設點,以嘉惠離島軍民、創造雙贏。 毫無疑問,知名廠商前進金門,絕對是一舉多贏的美事,其效益是顯而易見的,除了嘉惠離島消費者,最為直接的就是帶動地區就業人口,以這次麥當勞進駐為例,德昌股份有限公司(台灣麥當勞)就聯合昇恆昌與金湖飯店,透過金門就業服務中心於4月17日舉行徵才活動,共提供近50個工作職缺,其中包含麥當勞徵求的10多位服務人員,知名業者的進駐離島,除了消費者受惠,也有促進就業、活絡勞動人力市場的作用,可謂一舉多得。 在此次麥當勞成功插旗金門之後,已有消費者大聲呼喚肯德基、漢堡王等其他知名業者來金展店,我們一方面期待業者做出具體回應,也期盼縣府團隊優化投資環境,積極招商引資,持續帶動知名業者進駐金門,以活絡市場,振興離島經濟。
-
促進兩岸文化交流 邁向融合發展契機
廈門海峽論壇於日前登場,縣府和縣議會團隊在陳縣長及洪議長的領導下專程赴陸爭取大陸人民來金旅遊,陳立委也跨海共襄盛舉,希望能延續2009年以「擴大民間交流、深化融合發展」為主題,拓展海峽兩岸最大的民間交流平台。大陸全國政協主席王滬寧於論壇大會宣布大陸當局所制定的支持福建建設「兩岸融合發展示範區」文件,隨即大陸國台辦經濟局長張世宏指出上述文件也是「建設廈金共同生活圈」之主要內容,目的是要加快廈門和金門的融合發展,打造「廈金共同生活圈」的歷史機遇,並持續推進「通電、通氣、通橋」等工作。針對此次海峽兩岸論壇所理出的共識,雙方都認為唯有兩岸彼此合作交流,在平等、尊嚴、友善的互信互動下,以文化為基礎,讓金門成為兩岸和平發展之重要橋樑。 回顧2009年兩岸在廈門舉行的第一屆海峽論壇,雙方在「一灣海峽淺,兩岸鄉情濃」的氣氛中,表達扮演兩岸交流先驅者角色,協力打造長遠和平基礎的心聲。當年,這場被指為兩岸「開大門、走大路」,寫下兩岸交流最大規模新紀錄的盛會,更為未來打下穩實的基礎。因此,我們必須把握先機,以文化擴大交流平台,畢竟金廈有同文同種、同根同源的基礎,可共同解決兩岸的各種事務性問題,加強兩岸經貿、觀光、教育、健康醫療、環境生態……等之合作,建立金廈互利互容、和平交流的良性發展空間,使金門成為兩岸特殊的文化交流橋樑,以達成共榮共存的融合發展目標。 金門擁有豐富多元的閩南文化,相對保存完整的傳統中華文化深厚的底蘊,在當代開放的國際公民社會中,發展出傳統與現代融合、創意又深邃的文化特質,將是推動國際及兩岸交流的重要平台。尤其「小三通」更是金門未來發展的重要契機,若能在通訊、通郵直接以金門、廈門作為窗口,不必中轉,使金門成為兩岸人民心靈溝通的捷徑,將更增進兩岸融合發展的效能。當前在全球化的潮流下,金門如何營造環境優勢,以全球化的思維,在永續發展的取向上,營造兩岸和平發展的中繼站,正常推動兩岸各項生活文化事務,讓金門成為全球獨具風格的永續島嶼,仍是取決於兩岸融合發展的成功與否,因此我們應全力以赴,戮力促成。 為落實永續經營理念,以具體有效的行動策略,提昇民眾生活品質,金門應極力推行基礎與公共建設,推動生態保育及環境保護,展現海島生態之美,發展成為生態的金門,善用人文與自然資源,發展精緻生態旅遊,成為優質觀光的金門,凝聚永續經營共識,透過大家的討論與努力,使金門不再是成為人口外流的僑鄉,而是吸引人們樂於前往與返鄉定居的桃花源,使金門成為真正永續生存島嶼。 今後我們應積極促進兩岸文化交流,邁向融合發展契機,如鼓勵民間社團及非營利組織參與兩岸文化交流,鼓勵藝文團體、產業及學界從事兩岸文化交流,加強兩岸民間機構和組織合作辦理在地文化交流活動,促進兩岸文化專業人士互訪,針對兩岸主流議題,爭取平等互惠與尊重的話語權,促成各個民間社團組織合作推展閩南文化活動……等。 總之,為求兩岸和平與融合發展,促進台海穩定,亟需靠兩岸文化交流,兩岸關係發展根基在民間,動力在人民,交流合作成果將惠及兩岸同胞。以金門為起點,進行有利於兩岸同胞的福祉,深化彼此互信基礎,將會達成融合發展的目標。
-
從老人保護聯繫會報談起
金門縣政府日前召開112年度第1次老人保護聯繫會報,邀請近20個網絡單位與會,針對老人保護相關議題,除了依序聽取社會處等相關單位,進行業務報告外,也透過會議的集思廣益,就相關業務進行討論並提供建言。希望透過老人保護這個聯繫平台,發現問題,解決問題,也希望聽取各網路單位的意見,並結合警政、衛生、社政、民政及民間力量,為高齡社會的長者,建構更完善的老人保護體系。 從眾多案例知道,老人保護體系等議題及實務,各網絡體系間的共同合作是非常重要的。在維護長者最佳的利益下,協助其老有所養、老有所終,而透過諸如建構全國老人保護網絡、編印老人保護工作手冊、專業建構及辦理責任通報人訓練等,更能見效。 近年來在官民配合下,有關老人保護、通報處理流程上,確已改善不少有關老人關懷及安全等間題。凡此,莫不希望在完善的老人保護網絡下,透過跨專業的合作,提升社會大眾對老人保護的關注,人人皆成為老人保護網絡中的一份子,尤其是咱金門。 在社會處的報告中,已明確指出:截至112年5月底止,本縣總人口數為14萬2,885人,其中老年人口數計有2萬4,054人,佔全縣總人口數16.83%,已成為高齡化程度嚴重之地區。其中,獨居老人的列冊數更有240人,其身體機能,及人身安全保護能力、社會支持系統,皆呈現出較無法自我照顧之情況,引人關注。 因此,隨著高齡化社會的到來,老人相關的需求及問題極為多元,且有鑑於65歲以上長者,易有遭受家庭成員及他人虐待、疏忽、遺棄或不適任家屬照顧的情況,為發揮老人保護功能。所以社會處也積極透過老人保護平台,提供積極、完整服務,期能建構有效之因應策略,全力建構縣內長者人身之安全網。 好一句全力建構縣內長者人身之安全網!不可否認,近來老人虐待已被視為嚴重的社會問題;不少研究即指出,許多與照顧者或被害者的老人虐待危險因子。其中有關被害者的部分,包括大量的照顧需求、認知衰退、自主行為問題、社會支持不足,以及與照顧者長期關係不和等;在照顧者部分,則有酗酒、精神或行為問題、低收入與對被害者之經濟依賴等。 就此而言,通報系統是確認老人保護系統的關鍵因素,如美國、加拿大與澳洲,均已發展出通報疑似虐待個案、保護受害者以及支持照顧者等社區服務體系,而隨著老人社會的到來,有效發揮通報系統,已是有識者之共識。我們更認為,如何有效且明確界定老人虐待定義,以及對危險因子與偵測機制的了解,使國人對老人保護工作的基礎認識,能明確且有效的執行,更是各地方政府應盡之政策。 我們更相信,素以樸素風氣著稱的金門,在此項問題上,定能獨步於世,而此端賴眾人之力。終究,我們都有成為老人之一日;關切今日老人,不正是關注明天的我們,且以此與諸鄉親共勉!
-
落實交通安全 保障行人權利
報載,為了洗刷台灣「行人地獄」的污名,交通部、警政署原先宣布將於6月30日實施斑馬線「不論行人遠近駕駛須停讓」的新制,但因新制過於嚴苛,造成輿論嘩然,嗣經交通部長王國材喊卡後,近日交通部與警政署等相關單位開會討論後決議,執法標準將回歸現行車輛與行人間隔3公尺須停讓的標準。 「行人地獄」指的是台灣道路環境對於行人極度不友善的現況。根據「道安資訊查詢網」統計的數據,2022年共3085人因交通事故死亡,較2021年增加123人,且自2020年以來,因交通事故死亡的人數始終維持在3000人左右的高點,凸顯台灣道路交通大有問題。再就2022年全國事故發生位置而言,路口件數逾21.4萬件,遠高於路段的逾15.6萬件;死傷人數比例,路口更占了58%。數據會說話!自2022年下旬起,台灣再度發生多起行人於斑馬線行走,卻因車輛未停讓而遭撞擊致死或受傷的事故,甚至被國際多家媒體大篇幅報導,不啻「台灣之恥」。對此交通部門的回應便頗耐人尋味。 針對5月8日在台南發生女童在斑馬線上遭撞不治事故,交通部長王國材表示,對此事故感到愧疚,讓行人無法有穿越馬路的權利,已發函22縣市要求極短期內全面推動行人專用或早開時相。所謂的「行人保護時相」指的是一種為了保護行人的安全,在交叉路口(通常是十字路口)設置的行人穿越號誌系統,號誌會使所有的車輛暫停,讓行人能夠在這段期間內以各種方向穿越路口(可直行或對角線穿越)。此為其一,另外的做法便提高「車不讓人」的執法強度及相應罰則,但這些「早想得到」的措施卻難保「立竿見影」的效果,到底何時才能還給民眾一個安心的用路環境,仍然是不少國人心中的疑問。 事實上,政府為撕掉「行人地獄」標籤,擬採嚴刑峻法重罰,以經驗論,相信國人都預料得到,但所謂的「斑馬線有人就全停」,雖然美其名為最大程度的保護行人,說穿了卻是警方為貪圖執法方便採取的「一刀切」做法,這樣的舉措忽略了城鄉不同道路狀況的現實差異,而這種一看便知道行不通的政策,卻可以在警政、交通等部門研議兩個月後拍板,再因為輿論嘩然,才由交通部長倉促減停。一項攸關人民生命財產安全的重大政策不到24小時就喊卡,更凸顯了政府決策品質粗糙、思前不顧後的弊病。如果政府施政不能令人民安心,如何期盼能得到人民的支持與信賴? 平情而論,台灣駕駛普遍欠缺禮讓文化,行人在斑馬線上遭撞死、撞傷,更是台灣之恥,但要走出「行人地獄」,卻沒特效藥;就此,我們以為,其一要透過教育全面提升國人禮讓行人的意識;其二要有合理、合宜、完備的交通工程與道路環境,裨益民眾遵法守紀;最後才是嚴格執法。嚴格執法固然是養成民眾禮讓文化的重要手段,但完善的交通工程及道路環境才更該是嚴格執法最堅實後盾。 有道是:「人生沒有如果,生命不能重來」,交通安全政策既要治標,更要治本。某些路段成為車禍熱點,起因皆非單一,而是人、車、路綜合因素交織的結果。何處需全國一致,哪裡要因地制宜,只要基於用路人的角度思考,便不難得到最妥適的答案!
-
第十五屆海峽論壇有助於減緩兩岸劍拔弩張關係
誠如,美國學者 Edward Friedman(1991)指出,倘若臺灣不追求法理獨立,中共應不會貿然採取軍事行動解決臺灣問題;以色列學者 Ellis Joffe(2008)亦認為,除非臺灣宣布獨立,否則中共不會對臺發動戰爭。Paul Godwin(2008)更進一步指出,中共武力犯臺亦得冒很大的風險,如危及其國家主要利益,或戰爭失利會危及中國共產黨統治權,臺灣可能因此而獨立。馬紹章(2016)、Ian Easton(2022)、亦有類似說法。然而在歷經15個月後,烏、俄戰爭如火如荼未見和談跡象,又臺海關係日趨緊張,共產黨是否會在此時挑起戰火,使用武力來解決內部經濟問題?以及在美中兩個大國相互抗衡下,位居邊陲臺灣或金門該如何生存?頗耐人尋味。 首先,回顧過去歷史。哈彿大學艾莉森(Graham Allison)(2018)寫了《注定一戰?中美能否避免修昔底德陷阱》(DESTINED FOR WAR:Can America and China Escape Thucydides' Trap?),在過去五百年中發生的16起新強權挑戰舊強權中,僅4起和平收場,卻有12起兵戎相見,兩敗俱傷作結。言下之意,解決新強權挑戰,高達7成以上可能美、中終須一戰,危險係數不低。 更進一步提出避免掉進修昔底德陷阱(Thucydides Trap)解決方法即:1.美國自我調適、2.從中國國內撼動共產黨政權、3.透過談判達成長久和平並且重新定義中美之間的關係。艾莉森2018年12月訪問臺灣時,對於臺灣該如何避免戰端?僅表示臺灣政府及民眾可以一起思考,如何避免中美間的衝突爆發來,應以歷史為鑑,僅能透過外交手段和平解決紛爭回應。 包淳亮(2019)則從現實主義視角指出,雖然一些美國鷹派人士主張採取對抗性「顛覆破壞」的政策,但美國的合理選擇,其實是進行「調適」、或者談判「長和平」,形成「新型大國關係」。因為「野蠻粗暴」的「結構的現實」,已經容不得美國以自己的單方面意圖塑造兩大國的關係。換句話說,未來的國際情勢不是美國說的就算,過去的一超多強(only super power and multi-great power)現今已產生明顯變化。然而國際情勢,美國軍援烏克蘭導致俄羅斯陷入困局,確實有助中共重新思考武統臺灣代價匪淺,但問題仍存在中國內部,特別是受創後經濟。 疫情之下對中國大陸經濟重創,IMF(International Monetary Fund,IMF)(2022)即對中國大陸經濟成長率從5%下修為4.4%;加上先前2018年中美貿易戰(China-United States trade war),對中國大陸實施的經濟制裁。雙重夾擊之下只會雪上加霜。言下之意,內部經濟的重創只會導致上層統治結構不穩,增加武統臺灣減緩內部經濟壓力不無可能。反過來說,「若經濟得到紓解,解放臺灣的內部壓力即有稍緩可能。」亦可從摩根斯坦利(Morgan Stanley,NYSE:MS)發布《V型復甦》(2023)報告中看出,在鬆綁之後2023年中國大陸在3月已經得到經濟改善,GDP將增長升至高於預期的5.4%。 台灣經濟研究院(2022)《景氣趨勢調查報告》更進一步指出,中國綜合疫情期間2020、2021年兩年的數據,上半年兩年經濟成長5.3%,第一季兩年平均成長5%,第二季兩年平均成長5.5%。但與2019年第一季6.3%、第二季6%的經濟成長率相比,顯示中國經濟穩定增長仍未恢復至疫情前的水準。 具體而言,經濟得到紓解後兩岸關係同時得到舒緩,雖然兩岸在民進黨執政下沒有交集亦未放棄武力犯台可能,且矛盾與對立不斷,經衡量國際情勢,後疫情下臺灣民眾雖有疏離感和陌生感,在2023年小三通復航下,並不排斥兩岸文化與經濟交流可能,特別是距離較近的金門。 副縣長李文良代表縣長赴廈門參加6月18日第十五屆海峽論壇,在會議上及直播推廣活動推薦金門農特產,當天特別到現場成為推薦官,為金門高粱直播帶貨。多渠道販售地區風味特產,同時結合金門風情民俗文化,在劍拔弩張、兵凶戰危與情勢詭譎的兩岸關係,銳不可擋的「文化與經濟交流」,勢已成為位居邊陲以及隔空交火下的另類金門生存之道。期待兩岸化干戈為玉帛,重修往日舊好。
-
認識金門大地從落實「食農教育」做起
金門高粱酒遠近馳名,但有不少人分不清它的釀造原料高粱、小麥,這可從不少退伍老兵的軍旅生活回憶裡,看到當年部隊下鄉助割時,一些難忘、有趣的往事。 曾在金門鄉間小學執教過的Amelia,來自美國最大冬麥產地,同時也盛產玉米的堪薩斯州,她在寫給金門友人的信中說道,她最喜歡課餘騎著鐵馬在島上的農田到處溜達,看到洋溢雨潤之美和隨風搖曳的麥田,彷彿置身故鄉一樣的舒暢,短短一年的時光裡,最難忘的是在一座看起來非常古老的傳統聚落,與一名幫忙採花生的小女孩合影,讓她好像看到從小在自家農場打工,對一些榖物成長有相當認識的自己。 縣畜產試驗所日前為上岐國小師生安排一場食農教育校外體驗,透過桶子雞DIY、草木薰香、騎馬體驗與雪花冰品嘗等活動單元,讓80位走出教室的大、小朋友共度戶外美好時光。這種在「做中學」汲取生活新知的活動設計,近年來相當受到歡迎。 多年前,賢庵國小150位同學在校長陳為信的帶領下,利用校門口前方的一塊小農田播種高粱,滿眼新綠讓人賞心悅目。英語外師SKY也加入小朋友「一日農夫」的行列,開心表示:「這是一次難得的體驗,也將是她和小朋友珍貴的回憶。」 後來,賢小再以金門早期居民的主食番薯,做為學期食農教育的主題,由2年級老師楊玲、陳君綺帶領小朋友在門口的生態園區耕耘栽培,分享地瓜一天天在土中長大和選拔「地瓜大王」豐收的喜悅,也體驗先民在惡劣環境中打拚,一代代繁衍下去的番薯精神。 高粱與小麥是金門最主要的經濟作物,也是大地母親滋育子民的營養,做為全島最大規模企業的金酒,營銷成果更是牽動金門的經濟脈動,透過參與性、體驗性較高的實作「食農教育」,正是讓小朋友真正扎根鄉土教育,對這座成長的島嶼有更直接、深入認識的顯著例子。 如今,陳為信校長和當年安排社區阿嬤指導小朋友削皮、銼簽和曝曬地瓜的學務主任許雪芳已轉任金湖國小、柏村國小校長,讓人期待在他們活化鄉土教學,活潑的主題設計下,可以將與金門大地契合的食農教育,進一步再擴展下去。 金門植物園七月將開辦2梯次的暑期兒童營隊「金門植學苑」,帶領學員在植物園區學習手抄紙製作、天然顏料的萃取、野菜烹飪、植物童玩,讓小朋友了解不同植物的生長特性,以及這些植物「好用」、「好玩」、「好吃」的有趣地方,寓教於樂的規畫受到家長和小朋友歡迎,同樣相當讓人期待。 食農教育在各地蔚為風潮,農業、食物等相關問題愈來愈受到關注,希望在學校深化食農教育後,也能讓食安取得進一步扎根與確保的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