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老人亂牽紅線──陳長慶《西天殘霞》讀後
陳長慶新作《西天殘霞》這個小說的女主角,「冷艷美女」文壇新星葉菲音半生的順逆與悲歡、美麗與哀愁,固然是因為她自己賭氣「親口答應」嫁給楊平章,而落得以受虐離婚做為收場的結果。但從歷史的高度來審視,又何嘗不是那個愛開玩笑的歷史老人亂牽紅線的敗筆?
歷史老人亂牽的「紅線」,不止是牽成了葉菲音和楊平章那樁無厘頭的婚姻,還牽成了國軍與金門的一頁愛恨交織的關係。
應該說是歷史老人從鄭成功和施琅先後由金廈進攻台灣成功的例子中得到啟示,因而於民國三十八年上海淪陷前,便向蔣介石下了一步「毋忘在金」以阻中共攻台的指導棋。幸賴天時、地利、人和的甜蜜交會,古寧頭一戰,揭開國軍與金門患難與共,唇亡齒寒的新頁,進而衍生出戰地政務和軍事戒嚴的體制。
新頁展開,就戰地政務而言,軍民是「魚水關係」(軍依民);而就軍事戒嚴來說,軍民卻是「主僕關係」(軍管民)。這兩種矛盾關係,像「藤藤樹,樹藤藤」般,在金門島上牽纏幾十年,便牽纏出許許多多恩怨情仇的故事來。例如,在這個小說中所出現的:葉家在營區附近開設「振興商店」;林文光到金門服役並認識葉菲音;葉菲音成了當地文壇新星;葉菲音隨「國家建設參觀訪問團」到台北,並作客林文光家;國防部總政戰部邀請學成歸國的林文光博士赴金門演講,並牽成葉菲音和王智亞相識;在地青年中尉政戰官楊平章因女自衛隊年訓而認識葉菲音……等,以及出現在這個小說之外的:「九三」、「八二三」等砲戰帶給金門的災難;金門民眾應無條件地支援軍事勤務;金門民眾沒有遷徙的權利;「八二三」砲戰後,政府大量疏遷金門民眾赴台定居;金門子弟赴台升學享有種種優待;金門民眾自衛隊參加台北雙十國慶;金門成為三民主義模範縣;金門和對岸實施小三通……等,無一不是那位歷史老人亂點鴛鴦譜的傑作。
回到這個小說的本體,在結構方面,前有〈寫在前面〉,後有〈後記〉,中間以葉菲音為主軸,並沿著這根主軸線建築了一個三進的大廈。第一進,從葉菲音的幼年到婚前;第二進,從葉菲音與楊平章結婚到婚姻破裂;第三進,從葉、楊分手到葉菲音帶著王若南返金掃墓「認祖歸宗」。整個進程,不急不徐、不緊不鬆,且有呼有應,環環相扣、脈絡分明。雖然,有些窗格花樣陳舊而重複,如幾場「床戲」中的部份細描;或有些門框略嫌粗糙,如葉菲音在短時間內成為當地文壇新星等。但因不礙大局,也就可以用小瑕疵來看待了。
陳長慶的小說,給人印象最深的,應是他那塊「第一人稱」的「陳大哥」或「陳先生」的老招牌。但在這個小說裡,不僅「陳大哥」和「陳先生」失蹤了,連葉菲音也不是用「第一人稱」的方式來講述自己的故事。這個安排,除了能方便講故事外,還能帶給讀者一份破繭而出的驚奇與新鮮。
誠如陳長慶在〈後記〉裡說的:「我的作品除了貼近人生,更與這塊土地有密不可分的關聯。」所以,從這個角度來讀這篇小說,就有不一樣的「熱鬧」和「門道」可看了。
首先,金門在軍事戒嚴時期,只有兩個生活族群:即原島民和駐軍。雖然,前者單純,後者複雜,但人品無族群之分。所謂善惡美醜,都是個體現象,正如一堆芋頭裡,有好的也有壞的一樣,不宜一竿子打盡一船人。如楊母的尖酸刻薄、楊父的宅心仁厚、楊平章的無情無義,惡言鄙行、葉父的嫁女如賣豬、葉姐的忠厚老實、葉菲音的反貞行為、王智亞的見色亂性、政戰部那幾個「北貢」軍官的無聊言行等,都無法用族群的有色眼睛去分判。而最為金門民間所詬病的「台灣豬」,也不是所有在金門服役的「台灣兵」,都會對金門女孩「豬形豬相」地伸著「鹹豬手」。雖然,葉父發現葉菲音跟林文光去看了電影,便氣得吹鬍子瞪眼睛地罵道:「如果膽敢再跟台灣兵出去,我就打斷妳的腿。」但林文光卻是個文質彬彬的君子。也許正因為這緣故,陳長慶有意要扭轉島民以往對族群尤其是對台灣兵認知方面的偏見,特地不讓葉父罵出「台灣豬」三字?
其次,王智亞這位名作家在「耳順之年」,才得到一份飛來艷福的大禮,以及葉菲音不辭旅途勞頓,帶著幼兒王若南回鄉「認祖歸宗」這兩件事,也似乎可以從大、小兩個層次來想像。就小層次而言,前者的越軌行為,可以看作是對金門傳統民風的挑戰。而後者的「認祖歸宗」,則可看作是前面的過失贖罪(王的病死也是一種懲罰)。就因有延續祖宗香火的「大是」,所以,大家對葉菲音的「小過」就都不提了。就大層次而言,葉菲音在「娘家不理,婆家不愛」的悲情下,找到了王智亞這個感情出口。這跟金門當前政治環境下,為了自身的生存和發展,找到對岸這個出口(如金酒登陸、晉江引水)有何不同?王智亞有「飛來艷福」,金門有解除戰地政務和軍事戒嚴的喜悅。而王若南的「認祖歸宗」,跟一些金門「鮭魚」的回歸原鄉,和對「金廈一家」的認同,也有些相似。
小說的情節,讀者除了可以浮想聯翩地去捕風捉影外,也可當作普通的社會新聞並由點到面的來看「熱鬧」。例如:「振興商店」有美女葉菲音當家,「生意」必然「興隆通四海」;某餐廳有葉菲音坐櫃檯,也必然有「醉翁之意不在酒」的客人,帶來「財源茂盛達三江」的榮景。女孩子在父母不合理的「戒嚴管制」下,賭一口「不會做老姑婆」的氣,貿然地嫁一個並不十分喜歡的男人,以致自食苦果的,世上絕不止葉菲音一人。妙齡少婦鍾情一個雞皮鶴髮的單身名作家,且在風雨夜投懷送抱,像李自成引清兵入關那樣,引得春風度玉關的風流韻事,媒體上也不乏這種花邊新聞。葉菲音出嫁,死要面子的葉父在聘禮上獅子大開口,且不按禮數,來個大小通吃,吃得只剩下一個紅包袋做為回禮,也算不得是什麼大新聞(比起我國歷史上某皇帝娘,嫌客人的禮品不如意,硬到禮品店去換掉一件滿意飾物的故事來,真是微不足道啦!)。楊家那個惡婆婆為報復親家公索聘太高,且吃相不厚道,回頭便以尖酸刻薄的惡言毒語來惡整剛進門的媳婦,古今也不乏先例。老公非但沒有憐香惜玉的心,且把懷孕的妻子當妓女來玩,這種有嚴重心理變態的男人,大概也不是絕無僅有。名滿文壇,道貌岸然的老作家,遇到美人坐懷,便在心裡朗講起「食色性也」來,也算是男人的常情常態了。但像林文光一家人對葉菲音的雪中送炭,情同骨肉手足,在現實社會雖是少見,可也不能說沒有。至於金門女孩在戒嚴時期的戰爭邊緣,為了躲避戰火及追求人生理想,希望能出走到台灣去(包括嫁「北貢兵,以軍眷身分赴台」),也可說是大時代的小插曲了。
以上各種形形色色的「熱鬧」,總歸一句話,是社會縮影的一角。雖然,有些「熱鬧」看起來是某某人的「個象」,但把同類的「個象」集合在一起再放眼望去,便是個「群象」了。再者,有些「個象」儘管能帶給讀者一個「象外有象」的想像空間,並推演出一些「門道」來。然因小說裡的「個象」有「拼貼」的成分,所以,真的要去找一個人來「對號入座」,卻又會遇到「無號可對」的窘境。這或許是陳長慶要在〈後記〉中,特別強調「不認同」去「對號入座」的原因吧?
總之,《西天殘霞》這個小說,主要是呈現一些在這個特定的時空交會點上所出現的「群象」,用以反映某些價值觀念或客觀環境的轉(改)變。例如:在這個小說裡,完全不見砲聲的干擾,是否在暗示「戰爭已遠離金門」?又如:葉菲音跟王智亞的脫軌演出,就相當程度地意味著他們是有意地向金門的傳統價值觀念宣戰,而葉女的親友、鄰居,對她的「劈腿」行為沒有半句指點,這是否又意味著傳統價值觀念的鬆動與轉變?再如:島上的婚嫁,古早時候多採「童養媳,送做堆」的方式,以達節省費用的目的。到了半世紀前,為抑制國軍官兵和金門女孩結婚,且由於女孩走俏,民間遂私下訂出了「三八制」(八兩黃金,八千新台幣,八百斤豬肉)的聘禮規矩。但葉父開出的價碼是:「十擔肉」、「十兩金」、「十萬元聘金」、「五百包囍糖」,另加三萬六千元「吃茶禮」。如果是「台灣兵」,就要「一棟樓房」加聘金「五十萬」。所以,也可看作是「打破傳統向錢看」的一種轉變了。此外,在人物的刻劃上,最突出的應該是楊家惡婆婆母子倆。其餘如葉父、王智亞、葉菲音等,都能給人留下深刻的印象。張志民雖只上場晃了幾下,筆墨雖不多,卻寫得神氣活現。只是,王智亞和葉菲音的文才,沒有用作品做直接的展示,可謂美中不足。而楊家惡婆婆嘴裡吐出的「寫那幾個字(指投稿)又能賺多少錢?」就有點不合人物的生活背景了。惟從呈現一個特定時空裡的部分「群象」這個大目標來看,這個作品已完成了它的使命了。
二○○九年二月於台北中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