哀愍同胞公墓──戰後一甲子請為古寧頭埋戰骨
古寧頭之戰已六十週年了,金門開始籌劃各項紀念活動,不忘當年鬼哭神號慘烈的戰火,期待和平的榮景,要共榮不要共慘。宗教界將興辦海陸大法會,慈悲濟度,為兩岸和平祈福息災,超薦亡靈離苦得樂,祈求生死相安無事,冥陽兩利,菩薩悲願廣利人天。似乎有一件重要的事被忽略了,國共雙方的戰火殘骸,尤其是對方,死難遊魂可有所依歸?昔日兩岸敵對,壁壘分明,漢賊不兩立,國軍葬公墓入忠烈祠,共軍枕屍狼藉草草掩埋。今日大和解,兩岸應如何來共同合作,安置當年陣亡雙方戰魂。
我的師大國畫老師鄭善禧教授,大學、研究所兩度受教於他,我們暱稱為「阿善師」。1987年文化上前線,來金門畫畫寫生,西望故鄉,望雲思親,淚眼婆娑。阿善師是九龍江口石碼鎮人,金廈兩島就在九龍江口外,離他家三十分鐘的航程。回台北後,有感而作一幅「哀愍同胞公墓」水墨畫,送金門社教館收藏。
畫上題款:「哀愍同胞公墓,金門古寧頭宜設一哀愍同胞公墓,以安當年被毛匪澤東驅策以充砲灰,作人海戰而死難於此之枉鬼冤魂,亦為毛匪之罪狀存一實證。墓可修於當年匪艇登陸之海灘,上撿其遺骸壘為尖形丘山,使近海大陸漁船可望見者,尖頂立碑以記實況。其倖存咸投效國軍,死亡者棲安斯土,用示我政府王道仁師,澤利生民愛及泉壤,……。丁卯(1987)春善禧于金門歸來繪此獻議」。又題:「請為古寧頭之戰史存證,善禧,民國七十六年四月題」。
阿善師當年作此畫,其中有獻議,肯定從來沒人讀過畫上題款,當時的局勢更不適合幫匪軍建公墓,他要我向金門當局提出這個建議。當年我人微言輕,小喬初嫁了,不想太早當先烈,苟全性命於亂世,至今正逢戰火六十紀,苟且提出此一議題供當局作參考。博學的阿善師還跟我講古,說《封神榜》王師之道,仁義之師一夜坑殺聞太師敵軍數萬,後為敵軍建「哀愍同胞公墓」,用示王道仁師,澤利生民愛及泉壤。
阿善師,台灣當今著名畫家,也是我最崇敬的老師,因同鄉之誼,我與美術博士生呂坤和常去他金山街畫室請益,鄉音土親,相談甚歡,獲益良多。後來因為他畫室二度遭竊,被別的學生偷走兩批畫作,價值不菲,他畫室搬到林口,所以就沒再登門請益。阿善師有再來過金門,我與坤和一葉漁舟陪他海上望故鄉,再繞北碇,感受丁一中「南瞻萬里海濤閒」的詩意。阿善師大陸遊覽寫生多次,遠達蒙藏,就是不回故鄉石碼,不知他心中藏有什麼不足為外人道的秘密,只淡淡的說不願受盛名之累,好不容易逃出來,現在不想回去被當地政府拿來作為宣傳統戰的工具。
阿善師1932生於石碼,父親鄭良琳(字貢西)是一位殷實米商,早年與板橋林家米業有生意往來。大陸淪陷前大哥、二哥已先過台灣,大哥鄭善祥曾是廈門地方法院檢察官,定居台南。大陸淪陷時阿善師龍溪初中畢業,1950三哥鄭善祜被公安抓去關,三哥是官校二十期,徐蚌會戰腳傷返鄉,在連英豪的部隊當營長,出入山區打游擊。元宵後,三哥逃出來,兄弟倆不敢回家,兩人一輛腳踏車,千里走單騎,循山區小路,翻山越嶺,抵深圳到香港,辦理台灣入境,依親台南大哥。後考上台南師範,而師大;從小學教員而教授。
所以古寧頭大戰時阿善師在九龍江邊,親眼目睹共軍死傷慘況。他說共軍強徵江上所有船舶船員,運兵載彈藥赴死。又搜刮許多木材,高堆在江邊,釘成三角形的救生圈,迫大批兵員浮海長征,名符其實的「人海戰術」,海上枉死多少游魂,犧牲多少閩南鄉親。因此,戰後在九龍江上大作法事,連結起幾條大船,請來和尚道士上船誦經超度,舞幡招魂。
共軍二萬八千餘人由古寧頭、安岐、壟口強行登陸,被俘虜七千餘人,其餘全被殲滅。國軍陣亡恐怕不比共軍少,鄉人相傳死屍像曬地瓜乾,滿山遍野,血流漂杵。李錫奇將在他古寧頭老家蓋美術館,我想當它好厝邊,也要在我老家安岐蓋一間,我美術館預定地前面就有一個萬人塚,塚前蓋了將軍廟奉祀萬善同歸,再過去就是金門最高大的一尊安岐風獅爺守護著。我家門前被當了殺戮戰場,鏖戰後現在變成墳場,房子被拆成車路,祖厝拆去作工事都還沒求償。將來建成美術館恐怕白天沒人參觀,晚上會變成熱鬧影幢幢的夜總會。
安岐鄉老傳述,西浦頭李光前廟就是由安岐萬人塚請靈過去的,到底萬人塚埋些甚麼人?據說是附近抬來的屍首、斷腳殘臂、塊肉流腸,不分國共,無論大小都送作堆。還請安岐境主神大道公吳真人出壇,部隊集合,國共分兩邊向中看齊。一一報上姓名、籍貫、階級,甚至報上哪一部位彈傷或炮亡,由神譯一一列冊詳加登記。我半信半疑,想索冊詳觀,眼見為憑,回說此冊已多年不知所終。涉及迷信鄉傳,聊資談助。
數以萬計的屍首要以手工埋葬,實是一件大工程,傳說在鄉間就近往古井,大糞池丟滿,覆土省事,或就散兵坑、炮坑草草了事,遇洞藏洞,遇坑埋坑,滿山遍野亂葬。聽說後來有重新開挖,移葬海灘。死不安葬,無法安魂,生不安心,無法安居,要清理乾淨太難了,我想與地雷一樣難以捉摸,骨殖離散更難偵測,最好一一釐清,集中風光大葬。
林務所在古寧烏沙頭廣植功德樹,把雷區綠化成林區,鐵刺網的海景,改由牽牛花攜手擁護春神,和平曙光亮現。烏沙頭是真正的古戰場,明末鄭成功部將金門周全斌破清兵於烏沙頭,所部陣亡將士埋葬於烏沙頭,而名「斌兵墓」。明永曆十七年(1663)冬十月,清靖南王耿繼茂,總督李率泰,提督馬得功,降將黃梧、施琅等,配荷蘭夾板船,出泉州攻金廈兩島。海戰於金門烏沙頭,卒以寡不敵眾,鄭軍敗潰,退守銅山(東山)。清兵入島盡收之,兵刃遺民數十萬,墮城焚屋,燒殺一空,滅絕之劫難更勝於古寧頭之戰。
共樹共根應共榮,同胞同乳齊同心。古戰場古墳場不二設,阿善師所說的「哀愍同胞公墓」不妨建於綠化後的烏沙頭海灘,遍灑八大功德水,重現清淨道場,遷骨安魂,民吾同胞,同生淨土,大圓智鏡普照蓮池海會,特垂哀愍,出離戰火,拯救沉溺苦海英靈,同享千秋馨香。
「浯江水冷秋風急,寂寞野花開戰場」,板橋道人,貧道這廂失禮了,又再一次偷改你的「烏江」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