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Enter到主內容區
:::
:::

記憶中的木麻黃

發布日期:
作者: 楊詩傳。
點閱率:973
字型大小:

 據金門縣志之林業篇記載:「昔時金門原為樹木蓊翠之地,且多松柏樟櫸有用之材,惜歷年數戕於兵燹,民間亦肆意濫伐,遂致童山濯濯,荒埔茫茫,導致風沙水旱之苦。」金門在古時候是一座覆蓋原始林木蓊鬱,水草豐美的小島,森林分布在島中雙乳山區、東北鵲山一帶,以及島西豐蓮山區。溯自晉代,漢民移入從事墾荒及牧馬,至南北宋,始開山海之利。元代設鹽場,伐林煮鹽,明清兩代歷經連連烽火,迄明末鄭成功據金反清復明,更因建造船艦,竭林木以供所需。及至清代徙民遷界,斬伐樹林並且毀城焚屋。加以百姓炊煮材薪不可少,肆意砍伐,造成表土流失、飛沙走石、耕牧維艱,尤以東半島受害最深,到了清末民初,金門成了荒煙墟漠,風沙狂厲。因此,許多村口皆設有「風獅爺」鎮煞定風沙,原因就在於此!原本林木蔥鬱的金門形同荒漠的禿島,從此金門便缺乏森林,變成了一個童山濯濯、漫天飛沙的貧瘠小島。經此長年浩劫,森林之繁殖更為困難。
自民國三十八年底國軍轉戰金門,除日常備戰外,時受風沙走礫之苦。翌年先總統 蔣公蒞金巡視,見島上童山濯濯,且缺乏湖庫蓄水,乃指示金防部司令官胡璉將軍積極「植樹蓄水,綠化金門」,獲蔣夫人贈木麻黃等樹苗五十餘萬株,以專機空運金門,分交部隊官兵種植,成效進行考核評比。金門的地理條件先天不足,後天失調,年降雨量僅為區區一千公厘左右,年蒸發量卻超過一千五百公厘,在用水不足的條件下,造林綠化的工作顯得格外困難。初期是以部隊作戰的方式來進行,每一位士官兵種的樹都要掛名牌,親自撫育,成果等同作戰功績,列入獎懲,移防時還要列冊移交。軍事化管理的準則是任務下達就必須貫徹,使命未成則遭受懲罰;軍隊在每年的造林季節時,上級會發固定數量造林樹苗給各連隊,要求撥發的樹苗都必須存活,否則將懲戒連隊幹部。阿兵哥害怕樹苗枯死,為了讓養護的苗木成長茁壯,連鋼杯的漱口水都不能浪費,甚至連洗臉水也用以澆灌樹苗,以提高存活率。在民國三十九年後,軍民就積極一起造林,選擇防風樹種,以木麻黃、相思樹、松樹、桉樹等為主,其中以木麻黃種植為最多。木麻黃,屬木麻黃科長綠喬木,原產於澳洲、南洋;後來引進做為造景及防風林用途。金門四面環海,海風大又略帶鹽,為了防風造林,木麻黃因樹性強健,生長力強,能抗風、抗旱、抗鹽份、耐潮,所以為不二樹選。配合宣導,積極造林,廣植林木以防強風飛沙。嗣後更多次發動全面造林運動,使全島又回復往昔林木蓊鬱之風姿,綠蔭蔽道,形成阡陌交織的綠色隧道,令遊客讚嘆,使鄉人自傲。
迨至民國四十五年金門林務所成立,專責育苗和造林。由於金門缺乏森林的屏障,在東北季風盛吹的寒冬,飛沙走石,寒風凜冽;夏季缺乏蔽蔭,晴天則酷熱難當。於是國軍開始造林,金門土地貧瘠,風沙又大,因此造林樹種選擇了適應力強而防風功能大的木麻黃。木麻黃可適應惡劣的環境,又能改善土質,生長又快速,於是成為金門綠化的首選,栽植的木麻黃,原來主要目的在掩蔽軍事活動。很快的,木麻黃就在道路兩旁拉高矗立,樹冠在空中交會,在道路上方聯手撐起了一座座綠色隧道,為來往車輛擋住烈日驕陽,酷熱之中增加不少涼意。由於駐軍及民眾感於綠化之重要,積極植樹造林,才有綠意盎然,萬物競茂之景象。經半世紀軍民的慘澹經營,使森林總面積達全島面積約百分之四十。軍民胼手胝足,讓島上處處綠樹成蔭,林木茂盛,濃蔭蔽道,令人心曠神怡。金門終於在人定勝天的信念下,獲中外訪客讚譽為美麗的「海上公園」。
在防範風害及軍事需求的考量下,金門大量種下抗風寒、耐鹽份的木麻黃,形成金門林蔭夾道的景致。歷經時空的轉變,如今軍事上的需求降低,大片的木麻黃景致成為了金門另一個自然景觀。成林的木麻黃也提供了民生所需的「附加價值」,樹林抵擋了強風,保護內地農作物的生長;掉落的枝條在金門瓦斯、水電不發達的年代,提供了燒水煮飯的薪炭用材,「耙草」成為民眾日常生活的工作。夏季也不再炎熱,因為樹林連綿不絕,各主要道路幾乎都是綠色隧道,烈日被隔絕於林層之外,這樣的居住環境是相當舒適。在軍民一心的努力下,長年進行綠化金門的計畫,阿兵哥和老百姓們一人一樹,澆水除草,小心翼翼就像照顧自己的小孩子一樣,終於使小樹苗長成大樹,大樹長成蒼翠碧綠的森林,終於重建了綠色金門的奇蹟。成長茁壯的木麻黃,忠實地無怨地在炎炎夏日蔽蔭過往行人,在瑟瑟冬日摒拒凜冽刺骨的寒風,讓這塊曾經是飛沙走石的貧瘠土地上的軍民,在戰火的氛圍下仍能安居樂業。
當初為了改善土質,增加軍事用途的遮蔽,而大量栽植木麻黃,才造就了金門處處綠地、喬木林立的公園印象。木麻黃是金門綠化功臣,樹木是金門重要資產,樹木是不能被任意砍伐。多虧軍方多年來努力植樹護沙、護水,為金門島鋪上一層綠意。民國八十八年台灣遭受到「九二一地震」的災害,同年十月九日,「丹恩」颱風橫掃金門,狂風豪雨,在短短一天間,把金門全島數十萬棵的樹木都吹斷吹倒,更造成了全島大停電、大停水及對外通訊完全癱瘓,金門遭受到三十年來最大的颱風肆虐。好不容易花費數十年成就的大片樹林,一時之間,一棵棵地倒下,美麗的「海上公園」,也成了慘烈的「災區」。全島有百分之七十的樹木受到重創,島上木麻黃一夕之間遭摧殘,倖存者也皆成危木。
隨著歲月遞嬗和環境變遷,道路迫於實際需求開闢與拓寬,埋設水、電、路燈管線,導致路旁兩側的樹林必須完全清除,且有木麻黃老化枯死。近年來,有計劃實施行道樹種更新,以木麻黃樹齡僅四十歲左右,其後逐漸枯萎死亡,因此趁「丹恩颱風」折枝倒木之便,索性砍伐殘林,進行全島「林相更新」計劃。所謂林相更新改造,係利用人為的方法,除去瑕疵低劣與活力衰退的林木,重組林木分子,種植生命力旺盛、林相美觀的林種。近代所看到島上的豐富生態其實是國軍無意間造就的,在大陸淪陷,政府遷台後,金門成為反共復國的前哨站,島上居民密度不高,軍隊卻大量進駐,我想駐軍對金門最大的貢獻就是造林成功和繁榮經濟。
在金門待過的人,對金門最深的印象,就是處處木麻黃圍繞的道路,金門的路和樹相伴相生,在金門行車、走路就像穿梭在綠色隧道裡,狂風和烈陽連不上金門道路的印象裡。木麻黃隧道外則是一片片高粱田,即將採收的果穗在陽光下呈現的是金黃顏色,經過輕風吹拂像閃閃發光的波浪,高粱田和木麻黃翠綠色隧道,是金門獨有的景觀代表,無論走到哪裡,路旁的行道樹總是木麻黃。就像島上的阿兵哥愈來愈少,木麻黃隧道也即將成為絕響;現在的金門,樹木遮天的道路,其實已不多見,僅剩的幾條綠色隧道成為特殊的觀光景點。但是為了拓建道路、興建停車場,老樹依然不斷被砍。原本是一條條的綠色隧道,現在成了陽光直射的炎熱大路,現在兩邊的木麻黃少了,種植新的台灣欒樹、小葉欖仁樹。鎮守村角的風獅爺,能展現的或許只是迎寒風而立的孤傲,卻也擋不住舖天蓋地的狂風沙,只有成林的木麻黃才是守護金門百姓軍民的真正屏障,也是妝扮金門成為海上公園的綠色大衣。如果金門造路砍樹,讓金門又回風沙漫天的日子,靠村口再增建的風獅爺,又得開始苦撐護佑。當逐漸失去的木麻黃隧道,終於由處處可見,變成被保護的少數,才驀然驚覺,以前記憶中的金門印象,早已變了味。

  • 金城分銷處
    金門縣金城鎮民族路90號 金城分銷處地圖
    (082)328728
  • 金湖分銷處
    金門縣金湖鎮山外里山外2-7號 金湖分銷處地圖
    (082)331525
  • 烈嶼分銷處
    金門縣烈嶼鄉后頭34之1號 烈嶼分銷處地圖
    (082)363290、傳真:375649、手機:0963728817
  • 金山分銷處
    金門縣金城鎮民族路92號 金山分銷處地圖
    (082)328725
  • 夏興分銷處
    金門縣金湖鎮夏興84號 夏興分銷處地圖
    (082)331818
回頁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