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上生明月
何暢對於國片的前景,作了調查研究,這是我口服心服的地方。他認為台灣的電影故事片的競爭對象,不是香港,而是大陸。他瞧不起近年來享譽海外的姓牛的導演,這個人攝影師出身,沒有文化,他把《病著》作題材,可見他根本不懂文學。至於《雪白燈籠高高掛》,更是討洋人歡心的顯著觀點了。優秀的劇作家打不進電影界,讓一些沒文化的導演選劇本,電影怎有前途?
何暢說,栽了梧桐樹,引得鳳凰來。如果把陽泰公司重新組織起來,吸收人才,拍出優秀的影片,台灣電影還是充滿希望的。何暢認為美國的好萊塢影城,所以稱雄世界,就是人家網羅了五湖四海的人才,所以才推陳出新,百花齊放。目前海峽兩岸的電影故事片,都是導演決定劇本,按照他的主觀意志拍片,這是荒謬而錯誤的事情。電影是綜合藝術,從固定分工到統一製片,發揮各部門的藝術才華和經驗,才會拍出優秀的電影故事片。鮑剛過去說過:「牛飛揚懂得啥文學,讓他去挑喜歡的小說改編電影,這不是荒唐可笑嗎?」
何暢的觀點正確,振興電影藝術,絕不向觀眾和好萊塢低頭。直白地說:不走商品化和西化的通路。即使賠錢,也得拍一部優秀的電影文學作品。
為了達到理想,我在電話裡扯不清楚,必須親自去花蓮跟鮑剛碰頭,動員他來台北,他的文學修養比我高,若是聶恆活在人間,我是不會跑去東部碰壁的。
鮑剛把近十年大陸的影片錄影帶,看了一遍。他獲得一個結論:曹雪芹執筆寫作《紅樓夢》,蒲松齡開始寫作《聊齋誌異》時,他倆若是想賺鈔票,想騙取諾貝爾文學獎,他倆的作品絕不會流傳千古的。
鮑剛對台灣的電影早已絕望,他下了結論:「若能拍出一部好的電影故事片,太陽會從西方出來。」但是對於海峽對岸的電影,冷靜地說:「大陸人才濟濟,但是卻擠不進電影圈,這是走下坡的關鍵問題。他們的電影藝術、電視劇,也快日薄西山了。我若有半點成見,我是畜牲!」
我在花蓮停留半天,磨破了嘴,鮑剛不為所動。他只應允在電話中討論選擇題材問題。當晚,我懷著悵惘的心情,搭客機返回台北。
在資本主義社會,文藝商品化已是無法阻擋的潮流。咱們挖盡腦汁,耗費心血,拍製出一部超水準的電影故事片,卻引不起廣大觀眾的興趣,最後落得賠了夫人又折兵的下場。這豈不是愚蠢的行為麼?我翻來覆去思索鮑剛的牢騷,最後恍然大悟,鮑剛的話是對的,年逾耳順之年,何必自尋煩惱?浪費生命?
我的心事,余敏也同意。次日,我以懸崖勒馬的決心,向何暢辭卻了陽泰影業公司董事兼編劇部主任的職務,他苦笑著掛斷了電話。我心裡明白,何暢是懊惱的。我實在無法勸慰他。或許時間可以泯滅了他內心創痛吧。
陽泰影業公司,功虧一簣,但是半月後,位於台北西門町鬧區的陽泰歌廳開幕,造成空前的轟動。
我和余敏趕到歌廳捧場,人山人海。台上,老牌歌星丁紅,正以醉人的低沉寬闊的歌喉,唱著靡靡之音:
夜上海,夜上海,
你是一個不夜城,
華燈起,車聲響,
歌舞昇平。
酒不醉人人自醉……
何暢從人群中擠進來,跟我倆握手。他悄聲說:「老李,你有眼光,拍電影是賠本生意!你等著瞧吧,香港、星馬各地的著名歌星,陸續來咱陽泰歌廳駐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