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上生明月
我把童沐人的這些話轉告鮑剛,他高興地問:「這是童老的話還是你編的?」我說:「如果我騙你,我是畜牲。」老鮑激動地說:「為了童老的偏愛,我也得努力把舞台小品寫得進步、動人!」
何暢推出的舞台小品,從演出到出版專輯,一年之間,竟然造成這樣的現象:不少是進陽泰歌廳的中老年人,他們嘴裡講出的俏皮話,竟是從鮑剛的《舞台小品》學來的。這使我聯想起果戈里的《欽差大臣》,最初在莫斯科上演時,很多觀眾認為是捏造的,過去和現在都沒有發生過這種事。但是不久,這齣戲的台詞變成了諺語,在人們口中廣泛流傳,而且變成了諷刺詩,對諷刺的對象進行鞭撻。一百五十年前俄國的「欽差大臣」現象,而今又在台北出現了,這怎不是讓人興奮的事?
通過研究和討論,何暢作了四項決定:
一、每一齣小品戲,即使如何轟動,也不重演。
二、舞台小品更名《陽泰小品》。
三、去年出版的第一集,更名,再版,印五千冊。為了廣泛宣傳,今後按成本價售出,擴大影響。
四、今年第二集自十月起,展開編輯事宜。
丁紅對第三項表示異議,她指出目前職工工資偏低,應該調整,為了鼓舞他們工作熱情,年節獎金也得增加。因此不能按成本價格出售《陽泰小品》。她說:「我們不是宗教團體,這樣賠下去會垮台的。」
我很同意丁紅的意見,若是不賺點錢,對於參與的職工是不公平的。
童老也說:「如果小品戲不好,咱們印出來白送給讀者,人家也不會要。」
他的話引起一陣鬨笑。
最後,何暢作了修正決定:去年出版的第一集,不再印刷出售。今年編輯的《陽泰小品》,在印刷期間再決定價格,以廉價為原則。
12
氣候有點反常現象,進入十月,颱風卻不斷掠過台灣,時常過著濕淋淋水漬漬的日子。晚上,我在燈下整理鮑剛的手稿,他為《陽泰小品》寫的「跋」,非常精彩。他蟄居東部,埋首書卷,有賢妻阿葆作伴,寫出不少優秀的作品。
陽泰歌廳的聽眾,大多半是退休的軍公教老人,他們過去流血流汗,為台灣這塊土地付出了勞動,如今滿鬢白髮,坐在歌廳喝茶、聽歌,安度晚年。我瞭解他們的 思想與感情,也知道他們內心的願望與憧憬。因為我和這些親如手足的同胞是走的同一條道路。
鄭板橋有言:「凡吾畫蘭、畫竹、畫石,用以慰天下之勞人;非供天下之安享人也。」過去一年多來,我執筆寫小品戲時,腦海中常浮映出鄭氏這句話,這句話便是鞭策我潛心為勞動同胞服務的力量。
海峽對岸的藝術家比台灣多,可惜文藝為政治服務的絆腳石,阻撓了作家藝術家的前進。政治是上層建築,為啥其他的都要為它服務,這是站不住腳的。如果馬克思活在人間,他也不同意這個口號。試問古今中外的經典傳世作品,哪一部是為政治服務的?馬克思喜歡的海涅的詩,巴爾札克的小說;列寧喜歡的《萬尼亞舅舅》,豈不都是藝術至上的佳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