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Enter到主內容區
:::
:::

舊遊惆悵

發布日期:
作者: 尚天。
點閱率:557
字型大小:

好不容易從繁雜忙碌的工作中抽身,難得的休假日,旋即決定買張機票,讓自己飛往離島的桃花源,輕鬆一下。
時光荏苒,七百多個日子沒踏上金門,島上許多事物都悄悄地改變了!
曾經下榻的水頭民宿「在水一方」,已經改為展示館,販售一些紀念品。記得當年來訪時,下起了午後雷陣雨,「紫雲衍派」這棟洋樓在雨水的浸淋之下,越發顯得嬌媚,粉紅的牆面、精緻的彩繪、陳年的身姿,一一映入眼簾,讓人看得出神。淋了雨,雨水一點一滴從臉頰滑落,同行的友人還以為我哭了呢!是啊,喜極而泣,這場雨有著高粱的薰香,有著海水的味道,有著古厝的氣息,滋潤我苦乏的思緒,枯燥的心靈。
那時我選擇「摘星」這間客房。《詩經》提及:「所謂伊人,在水一方。」因為心上人在水的一方,可望而不可及,交織著失望惆悵的心情;金門這座島嶼就像我的心上人,隔著台灣海峽,日日思念,卻無法時常觸及,如同天邊耀眼的星星,多麼奢望能夠將燦爛的星光摘取、珍藏。
如今,洋樓依舊,可惜星光不似。值得高興的是,二年來,水頭聚落翻修多間古宅,興起不少民宿,欣欣向榮且設備新穎、環境舒適,我也覓得新的落腳之處。
夏日黃昏,在水頭聚落散步,看看煥然一新的得月樓、繞繞金水國小、瞧瞧黃氏酉堂……,走至蔡氏宗祠旁時,看見一塊倚在宗祠牆邊的石碑,靠近一看,這不正是〈砌在防空洞牆角的墓碑〉一文中出現的花崗石碑!
對於這篇文章,印象深刻!一是因為長久都有閱讀金門日報的習慣,即使不能常居此地,也可以透過報紙瞭解當地的消息,曾於副刊文學(2005年1月4日、1月5日)見之;二是文中敘述九三砲戰之後,局勢動盪,水頭需要大量的建材修築碉堡,不僅拆借民間門板,甚至連野外的墓碑都拆來使用,文中記敘:「怎知兩岸對峙更加緊繃,連民家亦規定得自行開挖掩蔽體,建造防空洞,拆解門板亦不敷使用,顧不得偷藏墓碑的動機,只好取出當牆基,讓防空洞更為安全穩固。」戰爭之慘、民生之苦,讀來倍感辛酸。另外,受到這篇文章的鼓動,我還特地走訪這個位於「蔡開盛、蔡開國昆仲古厝」後頭的防空洞,憑弔戰亂的悲戚、墓碑的淒涼。
現在,防空洞被填平了,隆隆砲火聲也隨之被掩埋在深深的地底,無聲無息,昏黃日光灑在空曠的埕前,氣氛有些落寞,為何墓碑沒有回到屬於它的地方?戰亂之際,不能佇守在墳前的墓碑實在是萬不得已;和平之世,沒有墳的墓碑,還是墓碑嗎?
空間的景物可以修補,時間的記憶卻無法重現。頹圮的古厝以民宿、展示館再現風華,卻少有人娓娓道來厝內蘊含的家族興衰,或是一磚一瓦背負的時代故事。堅實的屋宇,需要注入更多溫暖的人文精神,才能感動人心,吸引他人停下腳步慢慢體會在地的文化。而今,隨著蔡氏四房(水頭64號)的修復,防空洞成了平坦、寬敞的埕,〈砌在防空洞牆角的墓碑〉文中景況不能復見,本是由防空洞、墓碑興起的蔡氏家族艱辛創業之動人故事,少了防空洞的依憑,一段家族史悄悄被淹沒在歷史洪流中。觸景傷情的寄託少了,記憶中深藏的惆悵多了。幸好,蔡其祥先生當時寫下這篇文章,予以記實,保存一段歷史;幸好,墓碑依舊存在,改放在蔡家宗祠旁,可見蔡家後人慎終追遠之心。
晚風吹拂,不少往事思量起,彷彿聽見斜靠在蔡氏宗祠牆角的墓碑,輕聲說著二百多年來的歷史。

  • 金城分銷處
    金門縣金城鎮民族路90號 金城分銷處地圖
    (082)328728
  • 金湖分銷處
    金門縣金湖鎮山外里山外2-7號 金湖分銷處地圖
    (082)331525
  • 烈嶼分銷處
    金門縣烈嶼鄉后頭34之1號 烈嶼分銷處地圖
    (082)363290、傳真:375649、手機:0963728817
  • 金山分銷處
    金門縣金城鎮民族路92號 金山分銷處地圖
    (082)328725
  • 夏興分銷處
    金門縣金湖鎮夏興84號 夏興分銷處地圖
    (082)331818
回頁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