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象巴黎(之一)
豔陽高掛的天空,一片蔚藍。不過,清晨的陽光雖強,天氣還是有點冷。也許正因如此,或是我們來得較早,聖母院一帶的遊客,感覺上不是很多。我們在院前廣場上的一座青銅色騎士雕像前,迎著晨曦拍下在巴黎的第一張照片。微風輕拂,陽光燦爛;一地飛舞、覓食的鴿子,讓整座象牙白建築的聖母院,增添不少活潑動人的美,也讓我們拍照的取景增添不少迷人的色彩。
聖母院(Cathedrale de Notre-Dame)座落在巴黎市中心、塞納河的西堤島上,屬於早期哥德式的建築風格。西堤島是塞納河上,一處地理景觀極優美的島嶼,也是巴黎歷史的源頭。位在西堤島上的這座聖母院,不只是一所天主教堂,它同時也是巴黎一處教徒與市民大眾共同喜愛的好地方。
遠遠看,長130公尺、寬40公尺,塔高69公尺、尖塔高90公尺的聖母院建築,肅穆莊嚴地矗立在藍天中,就能讓人有一股壯闊、宏偉的感覺。當我們走近時,才驚覺它與眾不同的典雅與美麗。
聖母院不僅結構嚴謹、風格獨特,它的建築設計更獨具藝術特色──正面,有四根高高的壁柱,縱向分隔為三大部分,中央較左右兩側稍大,是中央的大門所在。大門上面,又有兩條裝飾帶,將聖母院的正面橫向劃分為三個樓層。最下面一層的三個部分,分別有三個向內凹的尖拱形高大門洞。門洞周圍,刻滿了一尊尊大大小小、各式各樣的雕像,雕工精緻細膩,尊尊栩栩如生。三座尖拱門上方、裝飾帶下面,有二十八尊排列成一行的君王雕像,就是所謂的「國王長廊(The Kings' Gallery)」。上面的雕像,則分別代表──以色列和猶太國歷代國王的二十八尊雕塑。
圓形玫瑰花窗,是哥德式的標誌。聖母院正面中層的正中間,就有一個大型的玫瑰花窗,鑲嵌玻璃下方的幾尊雕像,描述的是聖母瑪麗亞的故事。最上面的第三層,則為兩座矗立在高空中的著名高塔。塔中,框有一個精巧細緻、華麗典雅的玫瑰花窗。這兩座高塔,可說是聖母院最具代表性的建築造型。
從外觀上看,聖母院的建築是著重在垂直線的表達。橫排的雕像與細柱上的裝飾,又充分發揮了統合水平與垂直的和諧美感。如此精心的設計,在尖拱的美麗弧線陪襯下,讓整座聖母院更洋溢著──莊嚴中帶有優雅,優雅中不失莊嚴的氣息,無怪乎它能成為哥德式建築的典範。
位在塞納河的西提島上的聖母院,是巴黎最宏偉、最美麗的一座大教堂。有人說:「到巴黎,不能不造訪西堤島;到西堤島,不能不看聖母院。」我站在它巍峨的尖拱形大門前,仰視拱門周圍層層精緻的石刻雕像,心中也不由得不同感於如此的說法。
我們從右側的拱門,直接入內參觀。教堂內,一片莊嚴靜肅。才走沒幾步,聖母院宏亮的鐘聲便在我們耳畔響起。我看了一下手錶,正好是早上十點整。位在教堂二樓高的大型管風琴,一根根光滑晶瑩的銀白色銅管,與雕工精美典麗的咖啡色木製框架,在微暗的燈光下,顯得特別的耀眼、也特別的華麗。
由於參觀的遊客不多,我們既不用在擁擠的人潮中穿梭,也可以隨興致所至,漫步院中慢慢的仔細觀賞。因為,巴黎聖母院不只外觀壯麗,教堂內部更是精采絕倫。
強調垂直向上,是哥德式教堂要塑造的空間感。我們在教堂內部,看到了採用尖拱及交叉拱肋為主要結構的設計,這正是哥德式的建築風格。肋骨在拱頂交錯形成尖拱頂,也是哥德式教堂的特色之一。教堂內,許多向上延伸成肋骨的柱子,就交錯在高高的拱頂上。從下往上仰視,才愈發覺得它承受整棟石造建築牆壁,所要支撐的厚重力量。在那麼早的年代,有如此高超的建築技術,真令人不得不油然而生一番讚嘆!
據說,尖拱與圓拱截然不同,而且只要技術許可,它的高度還可以往上一直延伸,重量則由旁邊的一些支柱來承受。因此,哥德式教堂的高度,往往要比羅馬式教堂來得更高。不過,感覺上卻更加輕盈。
我們從教堂西面的側廊,朝裡面緩步走去。側廊上,處處可見的許多尖拱形玫瑰彩色玻璃花窗,以它繁複的圖形、光彩奪目的鮮豔色彩,爭相在我們眼前展現獨特的風采。繁複的玫瑰花窗,是哥德式教堂的特色。在天主教的思維中,玫瑰花窗是奉獻耶穌的母親──瑪利亞。聖母院內的玫瑰花窗上,那些精細的窗櫺都是用石頭砌成的。
教堂中間,是長而高的主殿。兩旁,是中世紀時期供祈禱隊伍穿梭其間的側廊。東邊設有祭壇,還有一些小型禮拜堂。一排排廊柱、一簇簇拱柱,整齊地在教堂兩側,撐起有三、四層樓高的尖拱頂。十字形的翼廊橫跨著主殿,彷彿一個巨型十字架。南北翼殿之端的玫瑰玻璃窗,上面彩繪的人物與故事,則各有其宗教主題──北面描述的是,聖母瑪麗亞和舊約中的人物。南面,描述基督、十二門徒及其他聖人。聖壇後,還有路易十三雕像與重要的聖殤(Pieta)雕刻。昏暗燈光中,翼廊祭壇與一尊尊聖母、耶穌白色大理石雕像,洋溢著一股濃濃的宗教的莊嚴與慈愛,令人情不自禁地,也萌生一股禮敬之心。
偌大的尖拱屋頂上,由一塊一塊白色大理石堆砌而成,整座巴黎聖母院更顯出它的優雅莊嚴與非凡氣派。教堂中間,還有一處高高的圓頂,裝飾著精細繁複的繪畫,色彩亮麗地點綴在高高的石拱天花板上,讓高聳巨大的聖母院,更見宏偉與壯麗。最頂部,還有自然採光穿透進來。
我們悠閒地前後逛過一回,才在中央信徒座椅區坐下來休息。光線透過彩繪的玫瑰玻璃花窗,柔和地照在教堂的側廊。信徒祈願、捐燃的蠟燭,在教堂內閃爍著點點亮光,肅穆中依然洋溢著一片溫馨。我望著聖母院內──陽光、燈光與燭光交織的美麗畫面,靜靜地環視著四周,再一次從不同角度瀏覽院內一處處的雕刻、雕像與設備。玫瑰彩色玻璃花窗與尖拱、大型窗、石窗格飾、石拱天花板,都是中世紀哥德式建築的特色,在巴黎聖母院內都可清楚看到。這些中世紀哥德式建築的特色,讓聖母院處處充滿著扣人心弦的宏偉與壯麗,難怪從一踏進教堂內,二女兒便頻頻有「驚豔」的讚嘆之聲。
始建於西元1163年、十四世紀才興建完成的巴黎聖母院,迄今已有好幾百年的歷史。它不僅有精美的建築,還有深邃的人文背景。據說,法國王室的許多成員,都曾在這裡舉行過各式各樣的儀式:恩典儀式、婚禮、加冕、受洗、葬禮等等。1970年,法國人更在此舉行戴高樂將軍的國葬。法國大文豪雨果,也曾以「巴黎聖母院」為背景,寫出一部舉世知名的悲慘人生小說──「鐘樓怪人」。只是,我們沒來得及登上鐘樓,親身感受小說中那扣人心弦的動人情節。因為,和小女兒約好中午十二點,在她的學校見面。我們只在教堂內停留了大約一個小時,便先離開。踏出聖母院另一邊出口的尖拱門,我再次抬頭仰視大理石尖拱門周圍,層層向內收縮、密密雕滿了大約五、六層的大、小雕像。離開時,心中真有說不出的不捨之情。院前廣場上,陽光已較先前更大範圍的,照在廣場的四周。人潮,也明顯地較先前多了一些。巴黎聖母院謹嚴完美對稱,是西方中古世紀最卓越的哥德式藝術風格建築物,也是巴黎最宏偉、最迷人的一座大教堂。難怪,每年都會吸引大批世界各地的遊客、信徒,前來參觀、禮拜。
陽光、咖啡、塞納河畔
離開聖母院,我們再度從塞納河上的杜布魯橋出發,朝聖母院相反的另一個方向,開始了初遊塞納河的行程。
塞納河的南岸,也稱左岸。我們沿著左岸河畔的人行道,清楚地看到了隔著兩線道的馬路,一處處密集的街道建築群。豔麗的花卉、翠綠的盆栽,點綴在街道建築的每一層樓。這些充滿歐洲風情、美麗典雅的街道建築群,在一排排綠樹濃蔭的映襯下,更增添不少迷人的風采。我們一路所見,還有街道商店林立的咖啡館。許多店家門前狹小的走道,都擺滿了各式各樣的咖啡座椅。座椅上的遊客雖然不多,但瞧他們一派輕鬆、悠閒自適的神態,一股浪漫的情調竟不自覺地一湧而上。塞納河畔,著名的「左岸咖啡」我終於見識到了。不過,我們並不急著去品嚐。因為,塞納河兩岸的許多著名景點,相較之下,更叫我有迫不及待、想馬上前往參觀的期待。雖然,當天一整天的時間,並沒有做這樣的安排。
塞納河畔,有一排排木製或鐵造的綠色小箱子,整整齊齊地貼著堤道擺放著。原先,我還以為是為巴黎處處可見的鴿子,專門設置的家。後來才知道,原來這些綠色小箱子,可都是攤販們擺放商品的「專櫃」呢!因為,巴黎的早上,並不是逛街人潮多的時段。攤販們,這個時候恐怕也還沒休息好呢!而我們,也許是到得太早了。
白雲悠悠,天藍如洗。陽光,依然燦爛耀眼。這樣晴朗、清爽的天氣,是我所喜歡的。濃密綠蔭遍佈的河岸,涼風徐徐吹來,直叫人有神清氣爽、滿懷舒暢的感覺。我們一路沿著河畔,悠閒地欣賞塞納河左岸一帶美麗的建築。經過河上的其他幾座石橋之後,我們來到了位在法蘭西學院一帶的──藝術橋。
藝術橋不同的地方,是全用鐵絲、鐵架搭建而成。不像前面所見的幾座橋,用的全是白色大理石的建材。藝術橋的另一頭,原來就是我們嚮往已久的──羅浮宮。可惜的是,當天沒有太多的時間再繼續往前走。我們只能站在橋上,遠眺左邊巴黎鐵塔隱約可見的高高塔尖,以及右邊不遠處,跨越塞納河上的西堤島西端、也是巴黎市區第一長橋──著名的新橋。
塞納河悠悠水流,映著蔚藍如洗的天空;白色大理石的新橋與西堤島,襯著河畔一大片的綠樹、垂柳,好一幅清新、美麗的圖畫!
全長780公里的塞納河,是流經巴黎的法國第二大河。橫跨河上的橋樑,就有三十七座之多。橋與橋之間的距離,其實並不遠。我們站在橋上,左、右兩邊可以同時看到兩到三座橋。塞納河上的兩座島──西堤島和聖路易島,就在新橋與較遠處的蘇利橋附近河面,將塞納河分開成兩個水道。
六月的塞納河畔──藍天、陽光、涼風,讓人有種捨不得離去的感覺。在藝術橋上,飽覽了新橋跨越塞納河與西堤島一帶的美景後,我們便沿著原路走回。沒有學過法文,自然沒得用法文問路。不過,按圖索驥的方法,這個時候倒是充分的發揮了功能。在找到粉紅線地鐵的街道後,我們便順著地圖上粉紅線地鐵的站名,一路尋找街道相同的名稱。原來,自助旅行的樂趣也不少,雖然要多繞些路。沿途,經過了幾條狹小的街道後,我們終於來到巴黎市區著名的──雷恩大街。
巴黎,果真是時尚的大都會城市,服飾、精品店林立。雷恩大街,是時下年輕人購物的勝地。街道兩旁,自然是流行服飾店遍佈。一些打扮入時的年輕人,花俏的彩妝與時尚的衣著,穿梭在人群中,更增添雷恩大街濃濃的流行風潮。不過,我們沒有停下腳步,去捕捉大街上的萬種風情,還是朝目的地方向繼續往前。
(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