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寫
人生就像是一缸混雜各式物質的水,不斷的增加,不斷的攪拌,不斷的沉澱。只有沉殿後才能顯現層次、看出厚度,也只有沉澱後才能加以紀錄。紀錄並非自始至終不變,每一次的「增加」、「攪拌」、「沉澱」都會對先前的紀錄進行「改寫」。只會增加,不會減少;已經發生的,無法改變;已經逝去的,無法再回到從前。
人生像是一張白紙,任你塗抹揮灑。但是,材料不同,工具不同,成品也必然不同。素描用鉛筆,草稿壞了,用橡皮擦修改;國畫用毛筆,畫偏了,添幾筆修改;油彩畫用油彩,不滿意,隨時可以覆蓋;美工軟體更厲害,一旦變更儲存取代原檔,原稿是什麼模樣,誰也看不出來。
我們總是不斷改寫,為修正錯誤改寫,為盡善盡美改寫,為突破創新改寫。改寫的結果未必盡如人意:或者錯誤更加明顯,或者畫虎不成反類犬,或者越走越遠不如回到原點。
保留原稿,可以突顯可以對照;兩相對照,可以思前想後思後想前。問題是,原稿豈能輕易示人,或為利害,或為顏面,抑或只是心有不願。
看得到成品,看不到原稿;看得到原稿,看不見改寫過程;看見改寫過程,看不出其中奧秘;看出其中奧秘,卻不輕易暴露秘密,只透露些蛛絲馬跡。
憑著這些些微的蛛絲馬跡,我們得以推斷過去,一個推斷的過去,而非真正的過去。就像我們認識的漢武帝,是漢書裡的漢武帝,是史記中的漢武帝,不是真正的漢武帝。我們認識的曹操,是三國誌裡的曹操,是三國演義裡的曹操,不是真正的曹操。
有人說,我們不需要認識真正的漢武帝,不需要認識真正的曹操,我們只需要認識「歷史教訓」,真正的武帝與曹操並不重要,重要的是歷史教訓中的武帝與曹操。對大部分人而言,人的名字只是代表個人的「符號」,然而,他們的名字不只是符號,更是一種「象徵」,一種外儒內法的象徵,一種亂世奸雄的象徵。
「只要能提供歷史教訓,我們姑且相信。」
這,是一種史觀。
歷史向來只記大人物,不記小人物;只記公侯將相,不記蒼生百姓。就像電影中的演員表:只記主要演員,其餘一筆帶過,甚至往往略過。
在我們的生命中:有多少人出現過?有多少事發生過?有多少人事在我們的生命中走走停停駐留沒走?
無怪乎有人喜歡看電影,說「電影是人生的縮影」。一部電影的時間不多,只好剪接再剪接、濃縮再濃縮,只留下最必要的鏡頭。
人生,也像拍電影嗎?
「天地一舞台,人生一戲劇」,我們總是在做不同的角色扮演:演出各種「形象」,留下各種「印象」,引發各種「評價」。
總有角色混淆、演技欠佳的時候吧!總有狀況不佳、演出失常的時候吧!可以NG重來嗎?可以剪掉不播嗎?可以阻止觀眾進場嗎?
或許,可以NG重來,但無法剪掉不播,更不可能阻止觀眾進場。只能改寫,不斷的改寫,透過不斷的修煉改寫,改寫形象、改變印象、提升評價。
當評價趨於一致時,名字將化為形容詞,脫離符號,成為一種象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