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Enter到主內容區
:::
:::

初訪打鐵寮古道

發布日期:
作者: 胡遠智。
點閱率:969
字型大小:

一個晴朗的週末早上,連續兩波寒流來襲後逐漸回暖的日子,湛藍的天空點綴著幾許悠閒的白雲,陽光灑在身上有一種說不出的暢快感覺,這樣不冷不熱的氣候,讓人覺得神清氣爽,今天果真是一個適合踏青登山的好日子。
這次前往的目的地,是在國家步道導覽網上搜尋到位於桃園大溪的打鐵寮古道。選擇這條路線,是因為大溪的好山好水向來令我醉心,另一方面是因為古意盎然的名稱深深吸引了我,想要前來一探究竟。
驅車行過大溪市區,轉入台七線後,約在3.5公里處,左手邊是名為「三層」的社區,路口有著「打鐵寮古道」的指示牌,進入此路後,原本可以雙向通車的道路逐漸變成鄉間小路,眼前鄉村的景致令人心曠神怡,頓時壓力紓解不少。
繞過蜿蜒的路段,來到柏油路的盡頭,這裡有一座原本是工廠的建築,住著已在當地居住數十年的楊姓人家,假日在此經營停車場,順便賣些自己種植的農作物。從這戶人家右側的水泥路下坡,算是正式進入打鐵寮古道。
令人驚訝的是,一般古道或登山口大多以上坡或平坦路面作為開始,鮮少像這樣先下坡的情形。水泥路旁的竹林錯落有致,溫暖和煦的陽光就在竹葉的縫隙間灑落,真是一個輕鬆愉快的開始。下坡路段的轉折處,眼前一片豁然開朗,一座長約廿公尺,寬約兩公尺左右的太平橋矗立在眼前,原來這座橋與不遠處古樸小巧的拱形濟安橋,都建於大正十五年(民國十五年),至今已有將近八十年的歷史。
竹林旁豎立著建橋的石碑「太平濟安二橋碑」,石碑的背後詳實地記錄著當初建橋時捐款人的姓名與金額。橋下的溪水潺潺,清澈可見的水中有幾尾魚悠游自在地嬉戲著。
過了濟安橋,水泥路面變成了由卵石鋪成的緩上坡石階步道,步道兩邊的樹林漸漸變得濃密,仔細一看原來是相思樹及油桐樹,可惜來的季節不對,否則油桐花如雪片般紛飛的美麗畫面,更讓人驚喜。
打鐵寮古道,舊稱「東興古道」,是昔日居住在復興鄉的泰雅族原住民出入大溪的唯一交通要道,從三民連接到三層,也可通抵慈湖,後來因為公路交通的建設與發達而沒落。六年前,大溪鎮公所整修並增設步道、指標等設施,重新開發成輕鬆舒適的健行步道,因入口附近早期有家打鐵店而得名。
走在古道林間的山徑上,林蔭茂密、綠意盎然,陽光已漸漸被阻隔於這渾然天成的綠色隧道之外。此時,一陣陣悅耳的鳥囀此起彼落,我才驚覺自己不小心誤闖一場自然的音樂盛宴裡。冬至過後的山區,少了蟲鳴的熱鬧伴奏,鳥兒們競相歡唱鳴叫,讓人明顯感受牠們的愉快與活力,搭配著不時傳來的山澗溪水聲,再如何煩躁不安的心情,來到這裡都會消失殆盡。
山徑由卵石步道變成了泥土與木板棧道,緩坡變成較為陡峭的上坡,雖然比較耗費體力,但並不危險。四周的林相越來越豐富,因缺乏足夠的日照,路面顯得有些潮濕但不泥濘,青苔紛紛爬上石頭,高達十公尺的樹蕨筆筒樹也逐漸現身,更顯古意盎然,有些路段雖僅可單人行走,但不危險。這裡的自然景觀保持相當完整,芬多精漸次撲鼻而來,格外清新的空氣,讓我鼻塞的老毛病舒緩不少。
時間在此刻彷彿停止一般,置身其中的我,「山中無歲月,寒盡不知年」的感覺漸漸襲上心頭。這裡既沒有都市的人聲鼎沸與吵雜,也沒有過於倉促的生活步調,時間在這裡以一種極緩慢且優雅的步調逐漸遞嬗,自成一種悠閒而舒適的自然氛圍。
轉個彎,眼前出現一棟古厝的殘垣,原來這就是以前古道上的柑仔店「阿姆伯崎」,昔日這裡是販賣飲料供過路行人解渴休憩的地方,如今只剩下遺跡供後人懷念。
過了阿姆伯崎,路面變為石階式的陡坡,前後需費時十多分鐘,經過幾次「之」字型的轉折,才能到達廢崗哨。這段路程對較少登山的朋友來說,可說是一個小試煉,也可藉此機會好好鍛鍊體力。
廢崗哨平台位於三叉路口,除了三層之外,可花四十分鐘左右的路程到慈湖停車場,也可前往東興橋與白石山一探究竟。這座崗哨是以前保護慈湖禁區的一個軍事置高點,崗哨後方是有「後慈湖」之稱的山谷,屬於軍事管制區。目前這崗哨雖然已是廢墟,但侷促狹小的崗哨空間內可見往昔廚房與廁所一應俱全。這裡可說是登山遊客暫時歇腿喘息的休息站,也是大家聊天互換心得的好地方。
在此遇見一對來自桃園市的鍾姓夫妻,年約五十出頭,喜愛戶外登山活動的他們,常常來到這裡,因為這裡的自然景觀完整,沒有遭到人為破壞,深深吸引他們。氣色紅潤的他們還熱情地向我們推薦,如果有空一定要上白石山看看,漂亮的景觀絕對值得一遊。
短暫休憩後,動身前往東興橋與白石山方向,五分鐘後遇到岔路,指標上說明左邊上坡的路,是經電塔到石厝坑山,被人開玩笑地寫著「很陡」兩字,令人莞爾一笑。右手邊的路則是前往東興橋與白石山。
九點半左右,經過標示「龍過脈」的指示牌,路旁出現用粗繩編織的扶手,再過不久,眼前出現的路竟是陡降坡。由於坡度很陡,加上沿路踩踏處大多就地取材,藉由繩索扶手的幫助,步行速度雖然明顯緩慢許多,但不至於發生危險。這段路程花了十多分鐘的時間,眾人小心翼翼地互相扶持,慢慢前進。
突然有一隻大土蜂冒失地闖進我們的隊伍,忽上忽下地打量著我們,此時穿著紅色外套的伙伴驚聲尖叫起來,連忙逃竄離開,還好只是虛驚一場,成為這段路程上的一小段插曲。
終於,結束了陡坡的路段,小溪就在眼前,清晰悅耳的溪水聲,讓我們精神為之一振,清涼的溪水,沁涼無比。赫然發現右手邊是一個軍事禁區,坐落在此山林中,更添幾許神秘色彩。路徑變得平緩且寬敞,眾人得以稍微喘口氣、歇個腿。
來到這裡,陸陸續續遇見三兩成群的遊客,大家都客客氣氣地互相問候,簡單聊上幾句家常話。來自中壢的賴姓夫妻,是這條古道的常客,今天帶著剛滿五個月大的柴犬哈利,來這裡進行山野訓練。因為家中也養狗,因此駐足和他們交換養狗心得,能夠和養狗的同好在山林裡天寬地闊地聊天,是一個意想不到的收穫。
再往前行,突然一陣喧鬧聲閃進耳際,原來是一群來自台北縣的十幾位山友,在溪邊休憩並煮開水泡茶,來到這裡品茗,或許別有一番風味,從他們臉上滿足的表情看來,他們正樂在其中呢!
沿著溪谷繼續前行,越過橫在幾塊溪谷的大石,回到步道後,此時步道時而平緩,時而上坡,但還算輕鬆易行。才走沒多久,抬頭突然看到一隻紅棕色的臘腸狗站在一塊大石上東張西望,模樣可愛極了。飼主張先生說,這隻兩歲大的母臘腸叫作「KiKi」,聰明活潑且好動,已經帶著牠出來爬山好幾回。想起家中那隻五個月大的黑色臘腸狗,也是聰明活潑的模樣,下次有機會一定要帶牠出來郊外走走。
早上十點多,走過筆直寬敞的木橋,路面又變成迂迴的上坡,此時擦身而過的遊客漸漸變多,整個林間顯得更加熱鬧。再經過幾次轉折後,來到一塊平坦的叉路口。叉路左邊是往樟樹區與白石山,右邊則是往百吉林蔭步道方向,路面變得寬闊好走,原本濃密的樹林也漸漸天寬地闊起來,幾番轉折之後,來到前往白石埤(白石湖)或百吉林蔭步道的岔路口,林間步道到此結束。
往白石湖的方向走去,道路兩旁的植物依舊豐富多樣,讓人目不暇給,忘卻旅途的辛勞與疲憊。步行大約十分鐘左右,經過居住此地的少數人家,令人心神嚮往的白石湖現身眼前。
白石湖是此地的山中湖,位於白石山的山腳下,是一座用於農業灌溉的人工湖。湖面比想像中的寬廣遼闊,近午的陽光如一層金粉般均勻地灑上湖面,清風微微吹拂,波光瀲灩的美麗景緻讓人為之驚艷,站在湖邊飽覽眼前這如畫般的湖光山色,令人渾身舒暢,疲勞頓時消除殆盡。另一方面,羨慕居住此地的住戶們,猶如置身世外桃源一般。
返回叉路的途中,遇見一位騎著自行車的中年男子在路邊小憩,愜意地獨自享用著切片的柳丁,對於我好奇的眼光,蓄著小撮白鬍鬚的他,隔著太陽眼鏡瞪大了眼睛,回應我一個驚訝而親切的微笑。
回到叉路,改往百吉林蔭步道方向前行,下坡的柏油路面越顯寬廣,住家也漸漸變多,步行十多分鐘後,來到百吉林蔭步道的入口,人群明顯較多但不擁擠。置身這座綠色隧道裡,別有一番風情與優雅,心情也不知不覺地輕鬆起來。林蔭步道的尾端,銜接著百吉隧道口,行走至此,路程全部結束。
本來打算搭公車回出發地三層,卻意外搭到長榮航空的機長接送車,駕駛張先生除了熱情地招呼我們搭便車,還親切地介紹桃園大溪的各個景點,他的好客與濃厚人情味,讓我們倍感溫馨與感激。
這次初訪打鐵寮古道,由於行程規劃至百吉隧道口搭公車回三層,所以沒有足夠的時間前往白石山,有點可惜。不過,卻也因此讓我有了再次造訪的藉口,下次一定要上白石山看看。
此次造訪這條古道,與我以往在新竹地區常去的飛鳳山、九芎湖和十八尖山相當不同,除了古意盎然的步道讓人引發思古幽情之外,豐富的林相資源與人文史蹟也讓人收穫良多,還兼具紓解壓力與健身的功能。
這條有山也有水的古道,讓我想起《論語》上的「仁者樂山、智者樂水」,我雖非仁者或智者,卻樂於向他們看齊,多親近山,也親近水。

  • 金城分銷處
    金門縣金城鎮民族路90號 金城分銷處地圖
    (082)328728
  • 金湖分銷處
    金門縣金湖鎮山外里山外2-7號 金湖分銷處地圖
    (082)331525
  • 烈嶼分銷處
    金門縣烈嶼鄉后頭34之1號 烈嶼分銷處地圖
    (082)363290、傳真:375649、手機:0963728817
  • 金山分銷處
    金門縣金城鎮民族路92號 金山分銷處地圖
    (082)328725
  • 夏興分銷處
    金門縣金湖鎮夏興84號 夏興分銷處地圖
    (082)331818
回頁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