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篇歷史小說連載 赤崁行
沒人想到會發生這種變化。帶頭的洋兵還沒回過神來,刀尖已指在自己的咽喉要害,其他洋兵傻在一旁。萬大明抵住帶頭的洋兵,他只好後退,當洋兵退到船舷,萬大明指指從洋船垂下的繩子,洋兵會意,只好心不甘情不願地攀著繩子往上爬。
這時其他洋兵不再投鼠忌器,像說好了似的,突然群起發難,七把軍刀從左、右、後方砍殺過來。只見萬大明持刀的手腕抖了幾下,砰砰砰,七名洋兵已有三名軍刀落地,另外四名趕緊後退,臉上驚恐萬分。萬大明沒有為難他們,指指繩子,示意他們全都爬回洋船。
這時船老大突然跳出來:「兄弟,使不得啊!他們一回去,洋船就會開砲把我們轟沉。兄弟,不能讓他們回去!」
萬大明點點頭,瀟灑地欺身向前,砰砰砰砰,另四名洋兵的軍刀也落在甲板上了。同樣沒人看清他使的什麼手段,只見那些洋兵個個左手撫著右手,敢情持刀的手已被萬大明用刀背打傷。
「看住他們!」萬大明召來船老大和那些莊稼漢子,自己抓起一根從洋船上垂下的繩子,飛身一盪,已抓住洋船的船舷,接著一個「鷂子翻身」,人已站在洋船的甲板上。
□□□
船老大他們萬萬沒想到萬大明會躍上洋船。雙桅帆船比洋船矮得多,因為角度的關係,仰首看不到洋船甲板上的動靜。船老大只好走一步算一步,找來繩子把七個洋兵綁在船舷上,作為人質。
萬大明上了洋船,幾個火槍手正在裝填火藥,萬大明哪容他們得手,雙腿飛旋,幾桿火槍已落入海中。
這時一群洋兵手持刀槍圍過來,還有些洋兵站在高處準備火槍,萬大明知道火槍的厲害,趕緊放低身形,讓圍堵他的洋兵擋在前面,接著以不純熟的拉丁語高聲嚷道:「你們有人會說中國話嗎?」他的拉丁語只能表達很簡單的意思,當時貿易船上通常備有翻譯,所以才這麼叫嚷。
拉丁文是學術用語和高級社會的雅語,那些洋兵自然不懂,萬大明正嚷著,站在高處的洋兵已備好火槍,圍著他的那些洋兵閃向兩旁,留出空隙好讓槍手射擊。
萬大明暗道不好,但洋兵只是向他瞄準,過了半晌仍未開槍,一名軍官指指從船舷下垂的繩索,似乎示意他緣繩下船,他正感納悶,從船頭走過來一位身穿長袍、胸前掛著十字架的長者,他打量一下萬大明,用閩南話說:「你能用拉丁語交談嗎?你要說什麼,就說吧。」
萬大明搖搖頭,用拉丁語說:「我只會一點點。」隨即改用閩南語:「你是神父嗎?」萬大明跟隨過穆尼閣,在澳門也看過神父,所以從裝扮上認出對方的身分。
「我是神父,在呂宋的中國人社區傳教,所以會說你們的話。」當時呂宋已有數萬華人,都來自閩南一帶。
「請問,天主准你們在海上搶劫嗎?」
「搶劫?誰搶劫了?我們可是正當交易。」神父公然狡辯。
「我們那些絲綢和瓷器難道只值兩個銀幣!這也就罷了,還要搶我們剩下的……」
萬大明正說著,突然發現眾人肅立不動,連神父也屈單膝跪下,原來艙門口走出一位貴婦,年約三十七八,舉止雍容,和藹中自有一種不容侵犯的高貴氣質。萬大明頗知西方禮儀,也連忙屈單膝行禮。
貴婦人打量一下萬大明,透過神父問道:「你來我們船上做什麼?」
萬大明揚起頭來,以不純熟的拉丁語說:「我想見你們的船長。」
貴婦人大感意外,她目注著萬大明,像是要從他身上挖出什麼秘密似的,半晌,才用流利的拉丁語說:「有什麼事對我說好了。」
萬大明笑笑,用拉丁語說:「我的拉丁語不好,還是請神父翻譯吧。」說著改用閩南語,對神父說:「請您對夫人說,只要你們承諾,不對我們開砲,就把我們押的七個人還給你們。」
貴婦人顯然不知內情,詢問左右,又問過神父,臉色變得十分嚴肅。眾人噤若寒蟬,低著頭,連望貴婦人一眼都不敢。
「我答應你。」貴婦人的臉色和緩下來:「年輕人,是我們的人錯了,我以為他們停船是和你們進行海上交易。聽說這些絲綢和瓷器要運到台灣賣給荷蘭人,我們就照荷蘭人的價錢付給你們吧。」
萬大明沒想到貴婦人如此明理,就據實對貴婦人說,自己是乘客,並不知道那些絲綢和瓷器值多少。貴婦人問過左右,立刻著人從船艙取出一袋銀幣,躬身交給萬大明。這時貴夫人又說話了:
「我問過了,這些錢只多不少。年輕人,你很有膽識,我很欣賞。呂宋和台灣的貿易必須正常化,否則對雙方都沒有好處。這事我會儘快設法促成。」她又改用拉丁語問萬大明:
「你的拉丁語是在哪裡學的。」
「我曾經跟隨耶蘇會會士穆尼閣先生學過算學。」
貴夫人連連點頭,彷彿自言自語地說:「穆尼閣,他是波蘭人,是位很有名的學者,沒想到在海上遇到他的學生,這是天主的旨意吧!」
萬大明再次屈膝行禮,當他抬起頭時,發現貴婦人已轉身走向船艙,他怔怔地望著貴婦人消失的背影,耳際響起神父洋腔洋調的閩南話:
「小子,算你交運,遇上總督夫人。我們不願驚動夫人才沒開槍打你,小子,快回去把那七個人交給我們吧!」
第二章
一六四九年五月十九日,星期三 天氣晴朗,吹西南風。有三艘戎克船從中國沿海抵達,共搭乘一五○人,載有:磁器一五一○件、茶八五○包、鹽二○五擔、紙一八○捆、鐵鍋四○○個、煙草四○八包、酒三○罈。另有兩艘戎克船離港前往中國沿海,搭乘六十五人,載有:鹿肉六○擔、鹿皮一八○張、糖五○○包、胡椒七○擔。──《熱蘭遮城日誌》(作者摹擬)
萬大明單人退敵,又帶回絲綢和瓷器的價款,船老大要分一半銀幣給他。萬大明堅持不收,船老大拗不過他,只好說:
「總得讓我謝謝你啊!」
「只要不把今天的事說出去,就算是謝我吧。」
沒待船老大答腔,萬大明又一個人走到船頭觀賞海景。船老大搖搖頭,益發覺得這個年輕人不可思議。自己宛如從鬼門關繞了一圈,這年輕人卻像沒發生過任何事似的。他到底是什麼人?是傳說中的劍俠?還是……?他知道,謎底不是他所能揭得開的,他唯一能做的,大概就是尊照對方的囑咐,不把今天的事說出去了。
那些莊稼漢子對萬大明更加佩服。他空手奪刀,一出手就把洋兵制住的一幕,讓他們一輩子都忘不了。他躍上洋船做了什麼事?大家議論紛紛。當全船上的都望著他、談論他時,他卻背對著大家,站在船頭遙望著天際。
□□□
雙桅帆船繼續向西南行駛,不知不覺間,天色漸漸晚了,甲板上已有涼意,船家引導大家到船艙過夜。艙內沒有窗戶,只能從前後兩處艙口透點光線。這時夕陽已經西下,艙裡黑漆漆的,船家手提的一盞「氣死風」燈籠,使大家勉強不致摸黑。
艙裡沒有床舖,只在一些壓艙石間鋪著稻草,或許很久沒有換過,瀰漫著霉味。甲板上掛著一些鹹魚,更散發出陣陣腥味。艙底和甲板之間距離有限,個子高的根本就直不起腰來。那些莊稼漢子出身窮苦,他們家鄉的居處並不比這船艙好多少,也就安然地睡下了。
萬大明最後一個進入船艙,他個子高,只能佝僂著身子,在靠近艙口處和身臥倒。江湖人出門在外,習慣脫下鞋子當枕頭,萬大明的鞋子是臨行前四嫂為他做的,枕在頭下有種說不出的親切感。記得臨行前一天,四哥帶他回家,四嫂準備了豐盛的酒菜,一直吃喝到半夜,話題主要圍繞在投效國姓爺的事。四嫂出身繩妓,為人豪爽,幾杯下肚,就開始咒罵起施琅:
「這姓施的真夭壽!投降兩年多,不知殺死多少自己人,又倒轉來(閩南語)講什麼反清復明!您大哥不知打算什麼,怎會相信這款人(閩南語)?以後咱大家沒好日子過啊!」四哥生性豁達,天塌下來都不會放在心上,但四嫂咒罵施琅時,他什麼也沒說,只是一味喝著悶酒。
萬大明正思想著出航前一晚的情景,船家已提著「氣死風」登上艙口的梯子,艙裡恢復漆黑。鄉下人思慮簡單,大多倒頭就睡,少數人小聲閒聊,躺在萬大明旁邊的一個漢子輕聲說:「漳州大仔,看你這身打扮,不像窮苦人,幹麼要去台灣?我們是不得已才去的啊!」
萬大明只回答:「去看看。」就什麼都不說了。從上了這艘船,他就沒說過幾句話。
「漳州大仔,」另一人說:「你這身工夫是哪兒學的?」
「少林寺。」
這些莊稼漢子雖然見識不多,但秋收後常有說書先生到村裡說書,一聽說「少林寺」,一些從說書先生處聽來的掌故就躍出腦海。
「大仔!」另一人說:「聽說到少林寺學藝,先要挑三年水,每天挑兩趟,每趟五里路,水桶是尖底的,無法擱下來休息,是真的嗎?」
原先發話的那人又開口了:「我聽說先要在廚房燒火,火鏟有八十斤重,要使得像根稻草那麼輕,才開始練武。大仔,是不是這樣?」
萬大明還是沒有回答,大家不便再問,船艙越來越靜,後來只剩下一片鼾聲。
第二天(四月初九,陽曆五月十九日)一早,熹微的天光從艙口透進來,艙內不再伸手不見五指,這時甲板上傳來急促的腳步聲,船老大出現在艙口的梯子上,對大家說:「我們就要經過黑水溝了,現在就抓住頭頂上的鐵環,如果船偏向一邊,你們千萬不能跟著摔過去!」這時有人已經睡醒,有人還在夢鄉,船老大把大家叫醒,又吩咐一遍,才匆忙地到甲板上去了。
甲板底下果然釘著一些鐵環,大家抓穩不久,船就顛簸起來,有時猛然偏向一邊,接著又猛然回正,一些暈船的人開始嘔吐。這些莊稼漢雖然初次出海,但早已聽過黑水溝的傳說,每個人的臉色都很凝重,有些人喃喃地禱唸著媽祖娘娘。我國沿海各地無不崇奉天妃,但以閩南的泉州最為虔敬,有關媽祖的傳說也最多,這當然和媽祖籍隸泉州莆田有關。
「媽祖婆啊!請您保祐,只要保祐我平安到台灣,以後賺了錢,我就給您添金妝、起大廟。……」
起初只是少數人低聲禱唸,後來變成眾口一致地大聲禱唸,聲浪穿過艙口,連正在甲板上忙碌的船家都聽到了。
這時海水已由澄藍變成黑藍色,還帶點渾濁。原本平靜的海面,似乎變成一條大河,漫無涯際地向北流去。﹝註﹞船老大的老婆提著一籃子冥紙,不住地往海裡撒紙錢,一面撒,一面高聲誦唸著媽祖的聖號,祈求天妃施展神力,讓海底龍神不致心生惡念。
﹝註﹞:所謂黑水溝,就是黑潮,也就是自南而北的西太平洋洋流。黑潮攜帶著大量浮游生物,海水的透明度減低,顏色看起來特別深,這就是黑潮或黑水溝一名的由來。黑潮流到台灣南端,被分割成兩支,沿著台灣東、西海岸北上。流經西海岸(台灣海峽)的一支,又被澎湖分割成兩支,一支在澎湖以西,稱為西黑水溝;一支在澎湖以東,稱為東黑水溝。台灣海峽水淺,從大洋流過來的黑潮,到了台灣海峽被地形抬高,形成強勁的潮湧。萬大明搭的這艘船正要橫過西黑水溝。
船老大望著風向和海面的動靜,全神貫注地把著舵。幾名水手迅速將副桅眠倒,收起篷帆,使船隻容易調度。船老大的兩個兒子隨時拉動主桅的繩索,調整著風帆。水手們放下巨大的船櫓,用力抵抗著潮湧,努力使船不要打橫。
從福建到澎湖,只能利用橫風(西南季風或東北季風),到了黑水溝,強勁的洋流自南而北,和船行的方向正好相反,如果調整不當,當船航行的力量抵不住洋流的力量,船身就可能被沖得打橫,弄不好就會翻船。
在喃喃禱唸聲中,那艘雙桅帆船安然度過西黑水溝。船老大來到艙口,伸頭對大家說:「沒事了!可以到甲板上來了!」
這時太陽已經升高,甲板上的副桅又豎起來,海面風平浪靜,船婆煮的飯剛下鍋不久。大夥在甲板上擺起龍門陣來,正東拉西扯著,船家指著前頭高聲說:「看到澎湖了!」順著他指的方向望去,只見海天相連處,出現一道黑線。漸漸地,陸地變近、變寬,到了過午時分,已駛進媽祖澳(今馬公)了。
□□□
這時(順治六年,永曆三年)東南沿海有幾十支抗清勢力,福建一帶幾乎都是鄭芝龍的舊部。順治三年,鄭芝龍降清,在群龍無首的狀況下,他的部將各立山頭,其中以金門的鄭鴻奎(鄭成功四叔)、廈門的鄭彩(鄭成功族兄)力量較大。這時鄭芝龍的大少爺鄭成功據有鼓浪嶼,已開始嶄露頭角。
在這些抗清勢力的阻擋下,清兵進不了台灣海峽,澎湖成為「三不管」地區。當雙桅帆船進入媽祖澳,在距離海岸一箭之遙處下錨,岸邊是一片沙灘,靠得太近就會擱淺。這時一艘舢舨從岸上划過來,船老大認出是澎湖的巡檢,趕緊和他打招呼。舢舨靠近大船,巡檢帶著幾名吏卒登船盤查,他們都沒薙髮,和船上的人形成強烈對比。
巡檢不到四十,身穿明朝官服,長得又高又壯,頗有點威儀。他一上船,船老大立刻奉上一錠銀子、一封武夷茶、一匹杭綢,連說:「不成敬意,不成敬意。」巡檢大剌剌地收下,掂掂銀子,乾笑幾聲,對船老大說:
「你走這趟船,可以賺進多少銀子?」
船老大沒正面回答,只是一臉委屈地說:「出海時又要繳稅又要打點,到了台灣,要給紅毛仔送禮、交稅,您說我還能賺多少?要是碰上海盜,那可是連命都得賠上去啊!」
「得了,得了,你從這些莊稼人身上當然賺不了什麼!誰不知道你們主要靠賣瓷器、茶葉和絲綢給紅毛仔,到了台灣又買砂糖、鹿皮和南洋的胡椒回去賣,我說得沒錯吧?」
船老大又是委屈地說:「您是知道的,我們照例要給鄭家的海路五商交牌餉,那可不是一筆小數目啊!」
鄭芝龍創設「山路五商」和「海路五商」,由鄭泰(鄭成功遠房堂兄)負責,掌控沿海對外貿易。山路五商總部設在杭州,設「金木水火土」五行,負責採辦瓷器和絲織品等中國特產;海路五商總部設在廈門,設「仁義禮智信」五號,負責貨物出入,並擁有龐大船隊,經營北至日本、南至南洋的海上貿易。鄭芝龍降清後,五商十行仍在運作,成為鄭成功軍費的主要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