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燒王船」驅瘟「貢王爺」避殃──翔金非物質文化遺產之「燒王船」
「燒王船」,一種祭拜瘟疫王爺神的傳統民俗活動,大致分為「造王船」、「王船遊境」和「燒王船」等儀式過程,盛行於閩台民間。相傳早期閩台沿海瘟疫猖獗,老百姓常常要舉辦「燒王船作王醮」活動,籌鉅資打造一艘華麗的王船作為貢禮,奉獻給瘟神王爺,為的就是求取心靈的安慰,為的就是求得瘟疫遠去,為的就是祈求「代天巡狩」王爺庇佑,討好瘟神,諂媚瘟神,千萬別發怒降瘟。清查慎行《毀淫祀歌》道,「八閩風俗尤信巫,巫言當年神降殃,……迎神送神解神怒」,說的就是這一檔事兒。
裝飾華麗的「王船」依照清代海船模樣,由杉板製成,糊上彩紙,塗上彩漆,繪以太極八卦,雕以龍鳳花草,生動形象。船身長約二丈四尺,寬約四尺二寸,有帆有舵,有篷有錨,前後懸掛大中小三張布帆。船頭插紅底綠邊黃字龍幡旗,上書「代天巡狩」,船尾插刺繡蒼龍的黑、黃、白、紅、青五方令旗,左右船舷插大小不一的各色彩旗;甲板上並列豎著「肅靜」、「回避」等牌子,極盡威嚴、極盡奢華,以襯托王爺身分的尊貴無比,地位的至高無上。王船設有官廳、尾樓、廚房、指揮室等,船內設備周全,可以說,凡人世應用之物,無不備具。只是船上陳設的物品都是按比例縮小的模型,相對微小些、精緻些,如一寸的火腿、三寸的豬頭;像鼻煙壺那麼大酒壇,像如火柴盒那麼大的煙盤;還有鳥籠似的八柱大床,印色盒似的沐浴盆等等,各種各樣的物器,無不精巧而可愛。民國胡朴安《中國民俗》提到「……船上配備紙制的正舵、副舵、頭錠等船工若干人,以及男女僕婢多人,各司其事。有一婢一僕,專門伺候抽煙的,一個打火點煙,一個以輕捶的王爺肩膀,其形狀栩栩如生,令人絕倒……」。《廈門志·風俗志》(道光版)就有記載,「賃女妓,飾稚童,肖古圖畫曰台閣,……造木舟,用真器,……或火化,暴天物也」。
遊境前,幾尊紙像王爺「金身」被「請」進王船官廳,各自輔以涼傘一把,「王船遊境」活動開始。鑼鼓齊鳴中,神轎陣頭前導,各色人等執大旗開道,緊隨其後的老嫗執掃把以示清除路障,壯男散撒鹽米以示辟邪,全村幾百名中壯年男爭先恐後,合力扛起王船繞村境而行,進行陸上行舟。中間不停歇,累了,其他人輪流替換上,直到預先指定地點。沿途民眾備香案祝禱,並一路為王船「添載」柴米油鹽醬醋茶、活豬、活羊、活雞……,應有盡有。王船後緊隨著的,是黑壓壓的手持香火的男女老少香客隊,有本村的,也有鄰近村的,甚至臺灣的、金門的,紛紛慕名而來,不計其數。
「王船」到達事先佈置好的地點時,用28根大船槳支住。此時,裝扮成王爺部將、衙役的一干人等,合力將王船安放在堆積如山的金紙上,信眾們陸續將供奉的糧食、牲畜、紙錢及各式日用品搬上王船,一尊尊紙糊的兇神惡煞及瘟王像被放置四周,圍繞著王船。王船上設有小廟一間,開始抬王船時,預先點一炷香,時辰一到,香煙掉落,裏頭會開始悶燒,這就開始「燒王船」了。王船在熊熊烈火中燃燒,神轎在鬧騰的鑼鼓聲中繞王船疾行,火勢愈發猛烈,氣氛愈發蒸騰熱鬧。點燃後的紙錢、紙人等一切物件暫態化作一片火海,煙火蔽天,民眾雙手合十高呼「順風」,恭送王船升天,驅走一切災厄災害。
「送王船」習俗至今已有數百年歷史,翔安區新店鎮後村每年五月舉行的「燒王船貢王」活動。民間普遍認為,「燒王船」時,船物化灰燼升天是為「游天河」。有記載,最早為臺灣西港慶安宮于道光二十七年(西元1847年)首創「燒王船」,是為避免王船因漂流它處,製造恐慌,由於形式更熱鬧,更有看頭,也就更容易得到參與者的認可,遂廣泛流傳到全國各地。毛澤東《送瘟神》一詩,「借問瘟君欲何往,紙船明燭照天燒」,講的就是各地「燒王船」習俗,與閩台所不同就是「杉木船」換成了「紙船」而已。
其實,早期閩台各地更多是舉行「放王船」儀式,就是把王船送入大海,任它隨波逐流,把厄運帶走,是為「遊地河」。這在民國胡朴安《中國風俗》就有「閩省七月普渡送王船」的記載,清施鴻保《閩雜記》描述,「廈門人別造真船,其中諸物,無一贗者,並不焚化,但浮海中,任其漂沒,計一船所費,或逾中人之產,付諸無用,殊可惜也。」 《龍溪縣志》(乾隆版)也載,「今木船之設……所費至百余金,不止奪中人數十家之產,以投之水中無用之地,其為禍尤酷也」。不僅廈門、漳州地區,單單泉州晉江南門外富美宮就送出100多艘王船,其中就有漂流到臺灣的,在《臺灣風俗志‧臺灣得王船》載:「民(民國)前九年(1903)8月12日上午九時,苗栗一堡後壟外埔莊漂來一隻王船,當時苗栗廳(日據時代當地政府)有詳細調查:船名金慶順號;船頭左右有福建泉州府晉江縣聚津鋪富美境,新任大總巡『池金邢雷狄韓章』七王府彩船,安字第二十八號,牌名金慶順號;船種中國三支桅帆船;載貨……」。
「送王船」前,要舉行「王醮」祭奠。一時間,金鼓雜奏,僧道各念其經咒,熱鬧非凡。有的地方,要由道士準備兩個木桶,讓眾人頂禮膜拜;然後取豬血、狗血、雞血、牛血等,以及腐爛腐敗的腸肚內臟等種種讓人噁心的物品,紛紛投入桶中;而後以神道簽字之印條封貼桶蓋,直到一絲風兒不透,嚴密非常。據說,這是道士作法用「乾坤袋」拘捕之瘟疫鬼怪收容在桶中,所以要如此如此的鄭重其事。挑桶者必用精壯之少年,絕跡飛行,速如奔馬。
傳說道中如有人觸著此桶者,必死於疫,故行人皆遠觀,無有一人敢逼近。如《泉俗·激刺篇》記述,「送王流去,鑼鼓聲動天。嚇得鄉人悸半死,恐被王爺帶上船」。等到海邊,才把桶放在王船上。「送王船」開始了,香桌、香爐、供品紛亂陳雜,道士們有的輕搖鈴鐺,有的狠吹牛角,有的團團繞圈,作起法來煞有介事的。村宗老們要依次擺上供品、點香燒金紙祭拜,行跪拜禮儀。香客們默念心願、祈求王爺保佑。等到潮漲時,才解開纜繩讓「王船」隨潮出海而去。
進貢給王爺的王船移交給了神明,只要不在海上翻覆,儘管漂流異國他鄉,也能威鎮海疆,守土有責。據《臺灣‧諸羅縣志》載,十七世紀,荷蘭戰艦在夜裏炮轟一條燈燭通明的「王船」,天亮後上船才發現滿船的紙人紙馬,恐懼莫名,後來整船荷蘭兵將竟都得病死了。眺望「王船」遠去,目光裏,更多的是格外的虔誠;內心裏,更多的是格外的祈願,企盼著國泰民安、百業繁榮,企盼著風調雨順、五穀豐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