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Enter到主內容區
:::
:::

迎燈唱曲踏月聽香──閩台元宵習俗剪影

發布日期:
作者: 張再勇。
點閱率:675
字型大小:

「迎燈迎祖厝,十五點燈起大厝,大厝連護龍。雞母找阿舅,水牛拖石臼……。」稚嫩清脆的童聲,倍顯悅耳、歡暢、招人愛。
是啊!俗話說,「上元的燈,中秋的月。」農曆正月十五元宵暝,兩岸三地的炎黃子孫都有鬧元宵賞燈看戲聽香的習俗。閩台大地,處處燈火通明,綺麗無比,萬燈展姿,宛如白晝,人們扶老攜幼,通宵達旦盡情賞玩。
最憶是!兒時過元宵,往事悠悠三十年,卻依然清晰如昨。正月十四晚最難熬,心裏總盼著天咋不快點兒亮,雞還沒叫啼,已悄悄起了好幾次床,看看天色尚黑,不情願又縮回被窩,迷迷糊糊在興奮而期待中,又入了夢鄉。直到母親端來熱氣騰騰的湯圓,一大「雞公碗」,才一骨碌地蹦起來。那時候,大夥兒家境都不咋的,糯米做的湯圓是一種奢侈品,總用地爪粉代替。這種湯圓吃起來QQ的,雖然沒有糯米湯圓的柔軟、細膩,可我們總吃得咂嘴咂舌的,可不,昨一整晚的輾轉反側也就為了這,畢竟一年到頭也難得幾回吃得上。
品嘗了上元圓,女兒蜓等一幫丫頭、小子們便呼嘯而出,招朋喚友,聚嘯一起,亮出準備了好久的元宵燈籠,比比誰的燈做得美、做得有特色。開始「迎燈」了。燈籠大多是幾天前自製的,用竹條定框架,外面糊白紙,再貼上圖畫、剪紙等;沒有蠟燭,就在燈籠裏安上個小油盞燈,提著這樣的上元燈,有的排成隊,有的獨個兒,小心翼翼地邊走邊念著童謠「迎燈迎祖厝……」真是喜氣洋洋。「化燈啦!化燈啦!……」不知哪些個惡作劇的小搗蛋,熄了自己的燈籠,然後再高聲大嚷。膽小的丫頭們頓時慌亂起來,晃晃悠悠、悠悠晃晃、跌跌撞撞、撞撞跌跌,結果煤油溢出,好好的燈籠忽然間起了火,真的被燒「化」了。看著手中光禿禿的燈籠杆,小丫頭們「哇哇哇」地哭了,臭小子們卻「哈哈哈」地笑了……。
有道是「月上元宵分外明,南音一曲訴真情。男女老少齊歡欣,宗廟宗祠唱不停。」這是一個撩人情懷,撥人情思的月夜,也是一個讓南音愛好者大展身手的美好時刻,操弄絲竹,弦顫管鳴。當金輪初升時,男男女女老老少少都不約而同地彙聚在宗祠,好不熱鬧,開始了南音會唱。這種既自娛娛人,又能傳承閩南「古樂活化石」文化很受大家的歡迎。聽!琵琶丁冬,二胡咿崴,洞簫柔和,玉笛清越……八音齊鳴,仙樂嫋嫋,恍若蓬萊仙子乘鸞禦鳳至,恰似九天真神騰雲駕霧臨。人處其間,忽感亦仙亦凡,似真似幻,如癡如醉了。參加會唱的人可真不少,不管長須垂胸的字正腔圓,還是徐娘半老的聲嘶力竭,抑或稚氣未脫的奶聲奶氣,聽眾們都會報以熱烈的掌聲,發自內心的,發自肺腑的。但見花甲老人正襟危坐,手執拍板,頭微晃,肩稍顫,把一曲《山險峻》唱得盪氣迴腸,唱得催人淚下。把個「王昭君和番」、「毛延壽進讒」的故事以獨特的方式演繹得轟轟烈烈,令聽者有如身臨其境。禁不住眾人熱情地再三邀約,我也偶爾勉為其難地吼了一曲《三千兩金》,講的是「鄭元和與李亞仙」的故事。可惜我不懂得打拍子,只能「無遼無匹(閩南語意指連節奏都不會打)」的濫竽充數,但是對我的「狗喉乞丐調,無唱更好料(閩南語指很難聽)」的表演,聽者也報以了熱烈的鼓勵……。
元宵十五暝,閩台都有「聽香」習俗:就是踏月出門,躲在別人家屋外,傾聽他人隨意交談,以此來預測婚嫁、家庭、事業等的禍福凶吉。每逢此時,便是調皮搗蛋的臭小子們最感興奮的時刻。稍一發覺隔牆有耳,大夥兒就故意大呼小叫,「這事兒不好,不好,應該辦不成,辦不成,真是糟、糟……」,把那些個隱身牆外窗下的大姑娘、小媳婦們恨得是牙兒咯
響,氣得腳後跟兒都跺腫了,心裏啊直呼,「氣人!氣人!」,小夥伴們卻會心地開懷暢笑。「聽香」習俗,有途中不能碰上熟人的忌諱。於是,臭小子們相約找茬去了。悄悄地跟定聽香的人兒,待她躲躲閃閃好不容易才返回家門,前腳將踏入門檻時,猛地衝出來圍住了大喊:「不許動!不許動!我們碰到你了……」隨即,一哄而作鳥獸散,唯留下身後一浪高過一浪的暴跳如雷的無可奈何的責備、呵斥聲……。
因有了這些個調皮搗蛋鬼,「聽香人」不得不等到夜深人靜時才出動。記得兒時,經不起我的死皮賴臉,姐姐們終於答應了讓我參與聽香行動。我和姐姐們點了三根香,在頂禮膜拜中默默的把心事虔誠地告訴給了「神明」。接著,姐姐們便攤派我先行偵察偵察誰家的燈火還亮著,還有人兒在走動著,瞧清楚後馬上回來報告。然後,我和姐姐們一同前去,大略聽得一兩句話語後,遂打道回府。這時候,我便在前邊探路,一旦發現有人衝著自己過來,就大聲咳嗽,以此提醒姐姐暫避一下。順利的話,很快就到家了,姐姐們又一次虔誠在神明案前拿起一對半月形的「木筊」杯(聽香人用來預測吉凶的一種竹木道具),口中念念有詞,往地上一擲,兩個「木筊」杯幾番跳躍、翻轉後,呈現一正一反的卦象,稱「正碑」。如此,說明剛才聽來的「香(話語)」與神明的旨意相通,人們就可以憑此來臆測「聽香前祈禱的的事情」的是成是敗,是凶是吉,是繼續是暫停。如果擲「木筊」杯時,兩個皆呈正面或反面的卦象,稱「笑杯」,那麼,方才辛辛苦苦聽來的「香「就化水流了,聽香者又得從頭再來。
元宵放燈賞燈、唱曲聽香等延續至今,這些爭奇鬥豔的習俗,為了增添濃厚節日氣氛,給我們帶來了無窮的歡樂,不盡的快感,海峽兩岸的炎黃子孫都深愛著它。
元宵賞燈有由來
元宵張燈,起源很早。相傳漢高祖死後,呂氏霸佔朝綱,文帝劉恒靠周勃等勘平「諸呂之亂」,正是正月十五。過後,每逢當晚,文帝必微服出宮與民同樂,遂定此日為「元宵」。古漢語中,宵者,天河夜空也;元宵,即一年中頭一個月圓之夜也。張燈,則始于東漢明帝時,據北齊《施燈功德經》說,摩騰竺法蘭東來傳教,於宮廷與道家鬥法,燃經像無損而發光,帝敕令正月十五燃燈,以表佛法大明。所謂「無量火焰,照耀無極」,燃燈以破人世之闇暗;燃燈以摧芸芸眾生之煩惱。今藏語把燈節稱為「局阿曲巴」,其意就是正月十五供奉,佛家神燈火種,遂在中原大地燎原。隋煬帝時就寫有「燈樹插光照,花焰七枝開」的詩句。
元宵張燈盛況在唐代。據《大唐新語》和《唐西京記》載:每年這天晚上,長安城裏都要大放花燈;前後三天,夜間照例不戒嚴,看燈的真是人山人海;人們通宵都在熱鬧的氣氛中度過。這從唐初詩人蘇味道《正月十五日夜》一詩亦可見端倪,「火樹銀花合,星橋鐵鎖開。暗塵隨馬去,明月逐人來。游妓皆穠李,行歌盡落梅。金吾不禁夜,玉漏莫相催」。另一詩人崔液也留下了「誰家見月能端坐,何處聞燈不看來」的佳句。真是「歡娛苦日短」,元宵匆匆即過,人們仍懷著無限眷戀的心情,希望一年一度的元宵莫離去。
北宋的元宵燈節更把唐時的「三夜」增至「五夜」,到南宋又增「六夜」,不僅賞燈且有諸般娛樂風習。據《東京夢華錄》記述北宋開封元宵盛況說:「正月十五日元宵,丈內前絞縛山棚,遊人集禦街兩廊下,奇術異能,歌舞百戲,鱗鱗相切,樂聲嘈雜十餘里。」南宋大詞人辛棄疾填寫了著名的元宵詞《元夕》:「東風夜放花千樹,更吹落、星如雨。寶馬雕車香滿路,鳳蕭聲動,玉壺光轉,一夜魚龍舞。蛾兒雪柳黃金縷,笑語盈盈暗香去。眾裏尋他千百度,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描繪了如千樹花開似繁星燦燦的元宵燈節的盛況。單《水滸傳》這部巨著中,就描寫了清風鎮、北京、東京等的四次元宵燈節,宋時元宵盛況可見一斑。
明太祖朱元璋定都金陵,規定正月初八上燈,十七落燈,連張十夜,是中國最長的燈節。神州大地處處呈現出「火照火」、「人看人」的繽紛熱鬧景象。著名畫家唐伯虎也寫下了一首元宵詩:「有燈無月不娛人,有月無燈不算春。春到人間人似玉,燈繞月下月如銀,滿街珠翠遊村女,沸地笙歌賽灶神,不展芳樽開口笑,如何消得此良辰。」
到了清代,元宵更是普天同慶的燈節了,上自皇帝,下至販夫走卒,這晚必上街觀燈了。傳說,有一年元宵,乾隆皇去觀燈,讓大臣們各出一個謎聯。大學士紀曉嵐一揮而蹴,「黑不是,白不是,紅黃更不是。和狐狼貓狗仿佛,既非家畜,又非野獸。詩不是,詞不是,論語也不是,對東西南北模糊,雖為短品,也是好文。」原來謎底就是「猜謎」。

  • 金城分銷處
    金門縣金城鎮民族路90號 金城分銷處地圖
    (082)328728
  • 金湖分銷處
    金門縣金湖鎮山外里山外2-7號 金湖分銷處地圖
    (082)331525
  • 烈嶼分銷處
    金門縣烈嶼鄉后頭34之1號 烈嶼分銷處地圖
    (082)363290、傳真:375649、手機:0963728817
  • 金山分銷處
    金門縣金城鎮民族路92號 金山分銷處地圖
    (082)328725
  • 夏興分銷處
    金門縣金湖鎮夏興84號 夏興分銷處地圖
    (082)331818
回頁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