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門前水頭「李厝李」探源
數百年歷史的李氏家廟,歷經歲月的風雨摧殘,難逃木朽瓦破的結果,終究是到了要重修的時候,家族會議找來年輕有為的金門古蹟修復大師[阿文師]共同研商李厝李祖祠修復計劃,初估修復所需經費,計算家族中分攤經費的老少男丁,總共才39丁,這個開基至今729年的古老家族,我相信還有大多數散居他處的失聯宗親。
依據金門縣志的記載,金門縣金城鎮前水頭,原名[李厝],是先祖李良亨於元世祖至元十八年(1281年)最先到此開基。李氏家廟堂號隴西衍派,門前對聯流傳著「源出山西綿世澤,支分奈社振家聲」(奈社即李厝之意)。
『李厝李』最初遷居金門歷經幾世已不可考,有祖先牌位可追溯的已是明朝時代,明代是我先祖最為榮耀的年代,傳說當時的李氏家廟是七進的輝煌大厝,明末清初戰亂時被燒毀,[金門縣志記載:清聖祖康熙三年(1664年)清兵曾經為了圍剿反清復明的鄭成功,大破金廈兩島,焚屋毀城,將居民遷居內陸,至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居民才再度回到金門],當時留在金門的前輩財力有限,僅能就剩餘材料,勉為重建為現今所見之模樣,不像一般家廟的精雕細琢,不過藉由家廟的廣大地基仍可想見其當年的宏偉,如此推算現今的李氏家廟建築,距今也有300多年的歷史,民國73年(1984年)曾經在大伯李仲卿的主導下對於家廟內部做過整修油漆。根據村中熟知歷史的黃國龍老師的鑑定,李氏家廟的祖龕應是明朝時候的作品。
明朝時代,金門的文風鼎盛,人才輩出,入朝為官者不在少數,依據家廟中祖先牌位的記載,先祖也有多位曾經入朝為官,其中:
二房二世祖李欽耀,正議大夫資治尹。
二房三世祖李煌,號雲彩,弘治十七年(1504年)甲子科舉人(金城鎮志記載:第1位考取科舉的金門文人),官任山東州府嶧縣教喻正堂。
四世祖李明忠,號愨叟,登隆慶元年(1567年)丁卯科舉人,累恩奉政大夫,官任江西九江府同知。
五世祖李順,字次稽,官任考選州司馬。
五世祖李雍,號鰲成,登萬歷三十一年(1603年)癸卯科舉人,官任南京淮安府邳州宿遷縣知縣。
足見明朝當時[李厝李]家族之榮耀,可惜相關歷史文物所知甚少,查閱金門縣志亦僅有科舉之記載。目前留存的重要歷史文物有先祖李明忠的官墓祖墳,位於前水頭村獅頭山,現今吳稚暉紀念亭的西南方約200公尺,可由四海飯店的後方小路進入,墓碑上僅刻有皇明二字,墓前有石馬、石羊、石柱,至今保持完整,唯獨花崗石材已經有點風化,墓前有花崗石板鋪成的道路,稍東原有石坊,上題云[白雲鄉],墓坊於民國四十年代被國軍拆下當建材。其刻有[皇明恩奉政大夫江西九江府同知翁愨叟李公暨配宜人許氏墓道]的墓道碑,原立於前水頭村54號宅邊,歷代相傳此碑在昔日亦為下馬碑,文武官員經此需下馬徒步入村,不知何年被人給取走,目前豎立於金門縣文化局門口的碑林中。
另一官墓祖墳位於水頭村前山中路,墓前亦有石馬、石羊、石柱,雖無記載是何官職,但亦是官墓的形態,其中有一匹石馬於中共砲擊中被打斷頭部,另一匹石羊沒有羊頭,有著一個有趣的傳說,相傳這石羊有天化身真羊跑至鄰村偷吃農作物,遭人捕獲,被宰來吃了,而其羊頭煮著煮著就變回石頭,故事的真相不可考,然而墓前的無頭石羊頸部切割平整,真是令人稱奇。此二處官墓應可列為國家古蹟。
目前留居水頭的[李厝李]子孫,只有高祖父[李耆升(九掽)]這一脈。由於缺乏文字記載,父執輩對於先祖的歷史亦所知有限,留存的文字記載只有叔公家找到的【奈社李氏族譜】,應該是清朝道光年間所撰寫,當時同一輩的族親堂兄弟就有四十六位,家族成員不是小數,何以至今僅有高祖父這一脈留居水頭,其他家族成員如今不知散居何處?誠心歡迎海內外宗親返鄉認祖歸宗。
根據清朝道光年間族譜的記載,當年族譜的編撰是依據李氏家廟供奉的祖先牌位來考據,由於家廟曾經因為戰亂而被燒毀,部份世代祖先已不可考,故而族譜的記載也是有所遺漏,尤其是元朝時代的部份。
族譜中註明遷浯始祖李良亨,原北京大唐宣府護衛加授特進光錄大夫左右柱國諱良亨號得亮夫人顏氏。不知幾世至欽顯、欽耀等公,但我祖祠神位以欽顯、欽耀為二世故以二世例之。根據金門縣志記載的[李厝李]始祖李良亨於元朝元世祖至元十八年(1281年)遷居金門,對照三世祖李煌,弘治十七年(1504年)甲子科舉人,這中間落差223年,至少跳過8個世代,這點已經無從查考。
奈社李氏族譜的記載,原編行字惟自長字至振字共六字,當年編族譜者再擬十字以續之,以為及時行字,後賢繼起再續編:長、志、君、廷、秀、振、耆、英、熙、和、丕、煥、世、炳、嘉、禎……。
歸納族譜中的祖先生卒年記載:長字輩約生於明朝崇禎年間,志字輩生於清朝康熙早期年代,君字輩生於清朝康熙後期年代,廷字輩生於清朝雍正年間,秀字輩生於清朝乾隆年間,振字輩生於清朝嘉慶年間,耆字輩生於清朝道光年間,英字輩生於清朝同治年間,熙字輩生於清朝末年,和字輩生於民國一、二十年代,丕字就是我們這些民國四、五十年代出生的,可見輩份行字是從明朝晚期才開始編定。
這本族譜的撰寫年代,只記載到出生於清朝道光年間的高祖父的耆字輩,推算其編撰年代應為清朝道光年間,曾祖父李欺(英字輩)、祖父李朝根(熙字輩)及父執輩(和字輩)均未按照族譜的這些行字取名,倒是我這一輩的堂兄弟才又開始照行字取名(丕字輩),可能是因為這族譜消失了若干年後才又出現,得以接續家族的傳統,也希望能夠找到這些失散多年的宗親,接續這一段家史。
族譜中記載到:李秀啟,名沃(居台灣),推算秀字輩出生於清朝乾隆年間,應是嘉慶年間遷居到台灣,希望其後代子孫能有機會回來認祖歸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