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Enter到主內容區
:::
:::

誠樸素淨的女性臉譜─試論陳榮昌《金門金女人》

發布日期:
作者: 陳長慶。
點閱率:1,213
字型大小:

《金門金女人》是新聞記者出身的作家陳榮昌先生,繼《浯土浯民》、《傳統建築匠師臉譜》與《金門印象三部曲》之後的第四本書。即便這本書是「浯島金門人真情故事」系列報導的延續,然而,他書寫的對象卻是浯島不同年代與各個階層具有代表性的女性人物。雖然陳榮昌先生是以新聞報導的角度來書寫,與《浯土浯民》、《傳統建築匠師臉譜》亦有異曲同工之處,但若以其內容來論述,顯然地是有明顯差異的。因為,《金門金女人》書中情節活潑生動,筆端流露真情,讀者們既可把它當成報導文學來閱讀,亦可以散文鑑賞的心境來品賞,許多篇章更是上乘而不可多得的小說題材,只要稍加改寫,一篇篇精采感人的作品即可成章。而上述兩書似乎是純粹的新聞報導,故此難以喚起讀者身歷其境的真切感。從《金門金女人》書中,我們亦可清楚地發覺到,陳榮昌先生已拋棄先前的書寫方式,以清婉明麗的文學語言與新聞報導相結合,讓作品趨向自然淳美,並同時兼具深度、廣度和可讀性。儘管方家對各種文類有不同的詮釋,讀者諸君亦有不盡相同的見解,但筆者還是認為:它是構成這本書成功的主要因素。
《金門金女人》全書分為「金女人篇」、「中女人篇」與「青女人篇」等三輯。作者以其華麗流暢的文筆,以及縝密的思維與獨樹一格的書寫方式,勾勒出四十二位老、中、青三代的女性輪廓。當我們讀完「金女人篇」,彷彿置身在爾時那個艱辛苦楚的年代,心中總會湧現出無限的感傷;當我們看到「中女人篇」那個〈暗夜哭泣的活寡婦〉與〈八二三跟人跑的董彩娥〉時,想不感動涕零也難啊!而那些從逆境中力爭上游的「青女人」,怎不教人肅然起敬。故而,我們敢於如此說,陳榮昌先生是以嚴謹的報導文學手法來構思,復以感性優雅的文學之筆來書寫,讀者們看到的似乎不只是一則報導或一個故事,而是一張張金門女性誠樸素淨、沒有經過粉飾的清麗臉譜。因此,我們不難從其中窺探出作者的用心和文采。
然而,儘管《金門金女人》是「浯島金門人真情故事」的延續,但可貴的是作者並沒有以平鋪直敘的新聞報導手法來書寫,而是以其生動靈活的文學筆觸,透過真實人物的訪談作成記錄,把島鄉女性誠樸敦厚的面貌活生生地呈現在讀者面前。書中有「金女人」的宿命和悲歡,有「中女人」的感歎和風采,有「青女人」的善良和雅致。它不僅是一篇篇感人肺腑的報導文學,也是一篇篇可讀性甚高的文學作品,更是浯鄉「金女人」的悲歌和滄桑史。如此之文本,倘若沒有深厚的文學根底與一顆熱忱之心深入訪談,豈能把它書寫得那麼靈活逼真、生動感人。而「金女人」一詞,更是陳榮昌先生對金門婦女的一種尊稱,設若以它輯數的目次來分別,作者所謂的「青女人篇」寫的當然是青年女性;「中女人篇」寫的則是中年女性;相對地,「金女人篇」寫的必是上了年紀的老婦人。但是,作者並沒有以庸俗粗淺的「老女人篇」來區分,而是賦予一個既典雅又莊重的「金女人」。「金」除了代表金門外,也是「真」字的諧音,更能凸顯出金門婦女刻苦耐勞、勤儉持家,不向命運低頭的韌性。故此,無論是「金門金女人」或「金門真女人」,都是對金門女性的尊崇。以「金門金女人」為書名,更是對島鄉婦女與文中諸女士的敬意。
「金女人篇」從〈守樓半世紀的陳清〉、〈洪甜桃的針線情〉、〈愛唸歌的楊黃宛〉……到〈「后垵醃菜脯,賢聚巡田圃」的林泡〉與〈百歲人瑞羅方快〉等共計十七篇。篇篇都是不同情節的獨立單元,記錄老一輩的「金女人」,不向現實環境低頭、不屈服於命運的真實故事。在〈守樓半世紀的陳清〉這個篇章裡,作者以優美感性的文學語言作為開端,敘述一位守樓半世紀的老人心境:「清晨五點,金門城老街的石板路上,還留著隔夜的水氣,九十一歲的老阿嬤陳清拾級而上,推開烙印著七十餘載歲月的斑駁門面,讓晨曦灑進略帶霉味的老洋樓,又開始這一天與它的心情對話。」陳清老阿嬤二十二歲當了黃天佑醫生的繼室,三十出頭成了獨守這棟洋樓的寡婦,牆上泛黃面容模糊的相片,是守樓老人內心永遠的悲痛。近六十年的寡居歲月,並非是一個短暫的時光,又有什麼能彌補她心靈上的空虛和寂寞?這不僅是陳清老阿嬤心中的傷痛,也是爾時不幸失去另一半的「金女人」的宿命。因為遭受此一命運的「金女人」,大部分都背負著傳統的包袱而守寡終身。作者以:「金門城明遺老街低矮的古厝,擠壓著黃昏前最後的一點餘光,伴隨著島鄉的陣陣晚風,沉沉地吟唱著老街洋樓半世紀清冷。」短短的幾句話,就如同是一首意象分明的散文詩,把年久失修的洋樓與寡居老人的心境詮釋得恰到好處,讓讀者意會到故事的真,感受出文字的美。
閩南語的「新婦仔」也就是俗稱的「童養媳」。爾時在這座島嶼,可說每個村莊或多或少都有把自己的女孩送人做新婦仔,或是收養別人家的女孩來做新婦仔的情事。但新婦仔也不盡然全是童養媳,即使有與自己的孩子配對成功而送作堆「做大人」(成婚)的,亦有當成自己親生女兒長大後讓她嫁人的;而無論家裡從事的是何種行業,「飼新婦仔」最大好處就是多了一個得力的好幫手,大凡洗衣、煮飯、做家事或照顧弟妹,都是新婦仔日常的工作。
倘若遇到好的養父母,大都會視為己出,「心肝命命」般地疼惜,萬一不幸遇到類似「晚娘」的「惡婆婆」,則會遭受到百般的凌虐和「苦毒」。同樣是新婦仔,命運卻大不相同,的確是各有各的造化、怨不了誰。然而作者筆下的〈媳婦仔李富〉(「媳婦仔」正確寫法應為「新婦仔」),卻是深獲養父母「非常疼愛」的幸運兒。養父是「法師」,生了十四個孩子,又養了四個新婦仔,而不幸其親生子女卻一一早夭,因此對四個新婦仔疼愛有加,李富實在是「好新婦仔命」。但是她也相當「起工」,因為養父母膝下無子,當她與頂堡翁水性結婚後,除了孝敬公婆外,亦同時奉養養父母,可說是「雙頭顧」。作者在這一篇章,雖以人性的角度來詮釋,但也透過李富老阿嬤,為讀者敘述一段島鄉歷史。從日據時代、八二三砲戰到駐軍裁撤……,她訴說的,似乎已不再是昔日浯島的榮景,而是老人家近一世紀的悲傷歲月和逝水年華。
〈三寸》金蓮林洪蔭〉、〈纏足董玉意〉與〈小金門繡花鞋陳林蔭〉三篇,均與女子綁小腳與三寸》金蓮繡花鞋有關(「綁小腳」也就是我們俗稱的「縛跤」)。首先作者以:「白色的裹腳布,纏住了昔日傳統女子的青春,也纏劃出父權社會下的男人王國。層層裹腳布,裹出可供男人一手掌握把玩的三寸》金蓮。被扭曲了的肉體,代表又一具被馴服的靈魂。」來詮釋爾時女性「縛跤」的經過和無奈。短短的幾句,不僅是最貼切的描述,也讓我們很快地聯想到,古時足蹬三寸》金蓮的婦女,鞋尖從長裙底下若隱若現,走路時裙釵搖曳生姿,展現出中國傳統女性的古典美。
然而,又有誰能體會到她們纏腳時的苦痛?如今小腳已變成大腳,三寸》金蓮亦由各式各樣的高跟鞋取代,曾經收藏了一萬多雙三寸》金蓮的柯基生先生指出:「纏足是千年來影響婦女最大的時尚,影響整個社會的價值和審美觀,解纏足運動則是影響婦女最劇烈的一次革命。」柯先生的一席話,除了與陳榮昌先生相呼應外,也道出了纏足與解纏足兩個不同時代女性的心聲。讀者們更能從〈小金門繡花鞋陳林蔭〉這個篇章裡,看到陳林蔭老阿嬤製作三寸》金蓮繡花鞋的技藝。她熟練地先做布底,再繡鞋面、鑲金線,復將鞋底與鞋面縫合,然後釘上鞋跟始告完成。然而一雙三寸》金蓮繡花鞋的完成,不僅僅是老阿嬤的手藝好,其一針一線更是她心血和智慧的結晶。作者寫著:「小金門上林村厲王爺宮旁的龍眼樹下,總會看到九十五歲的陳林蔭,靜坐在躺椅上,用爬滿皺紋的巧手,一針一線地刺繡出花色艷麗的三寸》金蓮,細細描繪著絲緞花布下,屬於她的那段過往年華。」這是一段多麼感性的表白啊,也是陳林蔭老阿嬤此生最好的寫照。陳榮昌先生清麗流暢的文筆,復加生動傳神的描述,的確讓我們驚歎不已。
〈洪甜桃的針車情〉作者開頭即以:「針車伴伊一世人。一具老式的手搖針車,搖出逾半世紀島鄉女子的心情故事。」來敘述洪甜桃十八歲嫁給同村的蘇媽川,而婚後才四個月,丈夫便「落番」遠赴馬來西亞討生活。想不到幾年後丈夫因病住院,卻與看護日久生情、結成夫妻,最終則客死異鄉。於是洪甜桃以一台丈夫生前從南洋帶回來的針車,為阿兵哥「車綁腿」,幫村人「做衫褲」,賺取微薄的工資貼補家用,獨力撫養兒女、孝敬公婆。像洪甜桃女士這種故事,島鄉可說不勝枚舉,這似乎也是她們的宿命。然而,儘管洪甜桃的命運坎坷,但因為女兒早婚,三十七歲即做了阿嬤,同時,丈夫在馬來西亞與「細姨」所生的孩子,除了來金相認對她孝順有加外,每年都會從僑居地返金探望她,讓她備感窩心。坦白說,在現實社會的使然下,在「大娘」與「親娘」的糾葛中,能展現如此風度與孝心的子女倒是少見,這或許是洪甜桃女士前世今生修來的福份吧!
〈張淑賢溫州夢遠〉的故事更是曲折感人。「行船」的父親帶著母親、小弟以及五歲的張淑賢,從溫州來到后浦東門小住。因母親身體不適,復加盤纏不足,張淑賢被留下送給周家做「新婦仔」。雖然她嚎啕大哭百般不願,但父母和小弟都已走了,只好擦乾眼淚認命。幸好周家女主人待她如己出,始讓她忘卻離鄉背井的辛酸與孤寂。然而好景不常,當她十七歲嫁給南門一個土名叫「許糖」的男人時,往後的日子卻是她人生歲月的一大轉折,除了連生二男五女,復加公婆、小叔和小姑,一家十餘口僅靠幾塊旱田過活,加上原本的「慘底」,經常有一頓沒一頓的,生活相當清苦。作者除了敘述張淑賢女士坎坷的一生外,也道出一位九十八歲老阿嬤的心聲:「親生父母的容顏已模糊,回家的路也不復記憶,她不記得故鄉人,故鄉親人對她也毫無印象,即便相逢,亦不相識。想著想著,髮蒼齒搖的張淑賢又惘然了……。」而〈異鄉人楊陳瑞吾〉與〈張淑賢溫州夢遠〉雖有不一樣的命運,然其旨趣卻是相同的。張淑賢知道自己是溫州人,但民國四年出生的楊陳瑞吾,籍貫何處卻一無所知。她是被家人裝進籮筐裡,由哥哥用扁擔挑著從大陸渡海來金門,賣給金城北門一戶人家做「新婦仔」;從此之後像株失根的蘭花無所歸依,更像顆油麻菜籽隨命運擺弄,最終成為島的女兒。落寞時,難免會想家、想親人,但又不知該將鄉愁寄往何處。即便她們前半生都過著含辛茹苦的日子,而後半生則享受著含飴弄孫、幸福美滿的生活。這似乎也是島鄉諸多老年人共同的宿命和記憶。作者能走遍各村落,加以發掘、整理和書寫,試圖為「金女人」留下一個完整的紀錄,其用心可見一斑。(上)

  • 金城分銷處
    金門縣金城鎮民族路90號 金城分銷處地圖
    (082)328728
  • 金湖分銷處
    金門縣金湖鎮山外里山外2-7號 金湖分銷處地圖
    (082)331525
  • 烈嶼分銷處
    金門縣烈嶼鄉后頭34之1號 烈嶼分銷處地圖
    (082)363290、傳真:375649、手機:0963728817
  • 金山分銷處
    金門縣金城鎮民族路92號 金山分銷處地圖
    (082)328725
  • 夏興分銷處
    金門縣金湖鎮夏興84號 夏興分銷處地圖
    (082)331818
回頁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