誠樸素淨的女性臉譜──試論陳榮昌《金門金女人》
在「金女人篇」這一輯裡,〈愛唸歌的楊黃宛〉是較經鬆的一篇。一位八十五歲高齡卻又沒有唸過什麼書的老阿嬤,竟能憑著自己的興致和記性,唸起俗諺俗語和歌謠,甚至還能以時事為背景,自編自唱、自娛娛人。作者在介紹楊黃宛老阿嬤時曾說:「一曲歌謠,就是一頁歷史、一段往事。」實不為過。然而,受訪者已年屆八十五高齡,無論她知道多少或能唸出多少,倘若不把握住機會盡速地加以整理、紀錄,一旦良機失去勢必讓人感到遺憾。這是浯鄉作家與文史工作者必須共同體認的事實。雖然陳榮昌先生僅只紀錄了九則,並不厭其煩地加以解說,但在筆者的感受中,一曲歌謠何止是一頁歷史或一段往事,簡直是一個動人故事的縮影。例如:從沒有娘家庇護的大陸婢女(俗稱的「查某嫺仔」),到出洋(落番)前離情依依的心境;從抽中壯丁的無奈,到國共對峙、腥風血雨向浯島席捲而來的情景……等等,作者均能以老阿嬤的歌謠為依據,做了極詳細的詮釋並完整地記錄下來。或許,目前尚感覺不出它的可貴,然而一經歲月的真光照耀,便能彰顯出它的歷史價值。而唯一美中不足的是閩南語轉換成國語方面,有少部分文字作者並沒有以正確的閩南語來書寫,僅以它的語音來替代。比方說:「賭博母,飫死子;賭博嬤,漲死孫」若依《閩南語辭典》來解釋,其正確的寫法應為:「跋筊母,枵死囝;跋筊嬤,脹死孫」,雖然陳榮昌先生如此寫法多數讀者均能領會,但我們還是冀望他往後在閩南語字詞的書寫上能多費點心思;既然有《閩南語辭典》作為依據,就必須多花點時間去翻閱,而後加以運用,讓作品趨於完美的境界。除非電腦找不到的字,再以同音字來替代,或許較為妥當。
第二輯為「中女人篇」,收錄〈金門第一位女將軍傅晴曦〉與〈蘇星輝辦教育開創一片天〉等八篇作品。首先,作者打上金門也有「女將軍」的問號,其實傅晴曦女士並非軍校科班出身,其「少將」軍階係由宋美齡女士建議,蔣總統所賜,因而始有「女將軍」的美名。作者是依據傅子貞老師所言,作以上的表示。然而,我們姑且不必去管傅晴曦「少將」官銜的來歷,其出眾的才華卻是千真萬確的。作者說:「人生,是一幕幕不斷流轉的風景,總要在幕落人去後,才感覺得到它的真實。」這幾句話對於終生未嫁、把青春奉獻給黨國的傅晴曦女士而言,確實是最好的寫照。雖然她與〈辦教育開創一片天〉的蘇星輝女士是兩個不同時代的典型人物,但她們非凡的成就,以及充滿著光彩亮麗的人生,將同時在這座歷經戰火蹂躪過的島嶼,留下一頁可歌可泣的篇章。
在〈暗夜哭泣的活寡婦〉這一篇章裡,作者透過主角的女兒楊月女士,來敘述這個讀來令人動容的故事。儘管「落番」的故事在浯島稀鬆平常,甚至「金女人篇」裡也曾出現過好幾篇,但由女兒來詮釋母親的故事則是首次。一個年輕貌美、知書達禮,出身大戶人家的女孩,在與大她十歲的男子結婚、生下女兒二個月後丈夫又重返僑居地,而一去竟是半世紀。小時候女兒最深刻的記憶,就是夜裡在母親的啜泣聲中睡去。往後的歲月,母親的淚眼替代了歡顏。於是她經常想著:「人生的意義是甚麼?母親守貞一輩子的價值又何在?」她的母親的確是一個不折不扣的活寡婦。而今老阿嬤年逾八旬,受屈的青春心靈此生已難平復,昔日暗夜的啜泣聲,或許只有老天爺聽到……。當我們讀完這個篇章,敢於如此地說,倘若陳榮昌先生沒有投入深厚的感情、沒有一枝輕靈華麗的文筆,即便它是一個真實的故事,也難以把它描寫得那麼生動感人。
〈八二三跟人跑的董彩娥〉、〈就是這個洞──蔡金魚〉與〈里長伯夫妻情定八二三〉等三篇,作者欲表達的,是國共對峙時島民的悲歌和無奈。雖然無情的砲火摧殘了我們的家園,但亦有少數因戰亂而成就的良緣,這些情事對老一輩的鄉親而言,可說耳熟能詳,當他們看到這些篇章,想必會勾起無限的回憶。即便有些島民仍活在戰爭的恐懼與陰影中,但無情的戰爭已遠離這塊土地,隨著大、小三通的啟航,兩岸已同響和平的鐘聲。或許,爾時的深仇大恨勢必會隨著時序的更迭逐漸地從人們的記憶中消失。但願這種人類最殘酷的悲劇,永遠不要發生在這座蕞爾小島上,讓曾經被砲火蹂躪過的島民,能過一個清平、快樂的美好時光。
〈胡璉長媳楊心儀愛在金門〉是較特殊的一篇。因為,楊心儀女士並非「金女人」,作者把這篇文章收錄於此書,初看時似乎有些不搭調。然而,如果以另一個層面來說,身為金門「恩主公」胡璉將軍長媳的楊女士,與金門這塊土地顯然地有血濃於水的深厚感情。除了延伸自胡璉將軍與金門的淵源外,我們亦可從胡之光教授退休後,夫婦倆選擇在金門這座島嶼定居看出一些端倪。更可意會到他們夫婦延續胡璉將軍對金門之愛的另一種展現。因此,作者把她歸類於「金門金女人」或許並無不妥之處。倘使以年齡來區分,第三輯的「青女人篇」,有部分是可以把她們歸類在「中女人篇」裡,因為在十七位青女人中,六十歲以上者就有好幾位。或許,作者在做如此區分時,想必有其正當的理由,我們沒有必要做無謂的要求。首先,陳榮昌先生以〈金門縣信用合作社初創與成長見證者鄭碧珍〉來介紹把青春歲月奉獻給金信的鄭碧珍女士似乎並不為過。一位服務同一單位達三十七年九個月,從最基層的助理員幹起,並歷經不同職務而後擔任十餘年總經理職務的金信老員工,的確是該社成長的見證者。從陳榮昌先生的專訪報導中,鄭女士除了嫻熟金融法令外,並以理論與實務相結合,其總經理任內於國內三百零六家基層金融機構中,綜合百分排序為十七名,把金門信用合作社的業績,提昇到一個前所未有的境界。即使她把這份榮耀歸功於全體同仁,但凡走過的必留下痕跡,金融史上勢必會記上這一筆的。然而,在現實環境的使然下,又有多少員工會懷念這位尚未屆齡、卻提前退休,並曾經與他們共同打拚的老伙伴?
〈金門播音站女播音員許冰瑩〉與〈大膽島的女播音員〉是兩篇題材較接近的作品。作者透過當年擔任播音員的許冰瑩與李藍兩位小姐,為讀者敘述爾時播音站鮮少人知的內幕情景。金門前線的四個播音站,其最主要任務,平時是為緩和兩岸緊張情勢,戰時則結合防衛作戰,發揮戰場心戰喊話之功效,是正面打擊敵軍士氣,號召共軍陣前起義,最直接、最具體、也最具成效的一種戰地心戰戰術。在兩岸軍事對峙的年代,就金馬外島地區之戰略而言,不可輕忽心戰喊話之普世價值與其具有的影響力。然而,當兩岸軍事逐漸和緩人民開始互動時,心戰喊話已無實質之意義。民國九十年十一月,大金門的馬山與古寧頭,小金門的湖井頭與大膽等四個播音站同時走入歷史。島民再也聽不到播音員:「親愛的大陸同胞們」或「親愛的共軍弟兄們」那種清脆悅耳的聲音……。當我們看完這一篇章,總的印象是,陳榮昌先生透過專訪後,無論是播音站人員編制和設備,或是播音員日常生活起居和作息,以及大膽島上的傳奇故事等等,都做了極其詳實的記載,絲毫沒有誇大其詞,讓讀者感受到那份真、那份實,並同時撩起他們塵封已久的記憶。這些足以讓人產生共鳴與回顧的篇章,似乎也是《金門金女人》書中共同的優點,讓讀者們閱後有身歷其境之感。
〈藝術家美「眉」許玉音〉、〈生命的流浪舞者陳則錞〉、〈參展金門碉堡藝術節的女詩人歐陽柏燕〉,她們都是當今活躍於浯鄉的藝術家、攝影家和詩人。許玉音小姐除了是畫家外,也同時擁有一手紋眉的好工夫,她曾以「無形之心,呈露於有形之面」與「睛如秋水,不富也貴」為「眉」和「眼」下注腳。而喜歡從水中倒影看世界的陳則錞小姐,則是「看水中倒影以為是假的,但其實也是真的」來詮釋她的思想世界。寫詩、寫散文、寫小說又兼具畫家與裝置藝術家的歐陽柏燕小姐,的確是多才多藝。她為了心中的愛與和平,除了以詩彩妝碉堡外,並以「戰爭是無情的,人民是無辜的,和平是無價的;不是金門人,不曾在金門打過仗,是無法真正認識金門」來表明她對這塊土地的愛和認同。詩人的一席話,道出多少鄉親的心聲;陳榮昌先生詳實的報導,蠕動了多少島民的淚珠。試想,如果作者對藝術與詩歌沒有一點概念的話,焉能作如此深入的描述和報導?這與他本身的學養以及平日汲取的知識是有很大關聯的。因為,倘若沒有付出辛勞的代價,豈能輕易擷取甜蜜的果實。
〈珍香餅店的母女檔〉、〈堅持古早味的小籠包老板洪進治、王明麗〉、〈賣蚵嗲的楊秀珍〉(「蚵嗲」應為「蠔炱」)、〈祖傳滿煎糕李素貞〉(「滿煎糕」應為「滿煎炱」)等四篇作品均與金門傳統糕餅與美食點心有關。然而從上列各篇來看,作者想書寫的不僅僅只是傳統小吃和小點心的做法和經營。即便這些傳統美食能滿足鄉親的脾胃、豐富島民的記憶,然而,陳榮昌先生欲表達的最終目的,是展現金門婦女刻苦耐勞、分工合作、源自傳統、傲視現代的韌性和精神。無論「珍香餅店」母女檔呈露的是祖傳餅鋪的紮實工夫,或是想重溫母女聯手做糕餅的兒時記憶;「進麗小籠包店」堅持不用機器、不用發粉,用手和麵,保持古早家鄉味;楊秀珍賣的「蠔炱」已是祖傳三代,且皮薄餡多、口味道地;李素貞的「滿煎炱」源自曾祖父,迄今已有七、八十年歷史,外皮軟Q(「Q」依《閩南語辭典》解釋應為「食丘」,亦即「食」與「丘」合成一字。惟電腦大易輸入法並無此字根,如欲正確寫法,必須造字),內餡香甜,其滋味讓人難忘……等林林總總都有極其細微的描述,讓讀者們閱後能領會到其作品的精粹和美妙。
讀完《金門金女人》,即使筆者不能針對書中每一篇作品詳加分析和探討,但綜觀上述,陳榮昌先生記錄的,除了是浯鄉誠樸敦厚的女性臉譜外,也是地區第一本以女性為書寫對象的文本。作者以其華美流暢的文筆,把老、中、青三代的「金女人」,無論是她們悲傷多舛的命運,或光彩優雅的一面,都有深微細膩的描述,讓人閱後有暢達詳盡、情態逼真之感。從陳榮昌先生近期的作品中,我們亦可清楚地看到,他已尋找到屬於自己心靈情志的創作方向,繼而樹立一個獨特的書寫風格,《金門金女人》乙書就是一個活生生的例子,讀者們不僅能從其中看到真人真事的情感美,亦可看到他別具一格的語言美。而更讓我們感到訝異的是,作者大學讀的是「淡江」機械系,研究所是「政大」東亞所,「廈門大學」博士班主修的則是廣告傳播,認真說來與文學並沒有太大的淵源。可是,陳榮昌先生除了出版上述各書外,並曾榮獲「浯島文學獎」(散文類)與「時報文學獎」(鄉鎮書寫類)的肯定。他能有此亮麗的成績,除了平日對文學的執著與熱愛外,或許與其多年來在新聞媒體領域裡,練就一身不凡的書寫功夫有關吧!真是應和了「只要工夫深,鐵杵磨成繡花針」的俗諺。放眼浯鄉中生代作家,又有多少人的文采能與其相媲美?我們期待「金門金女人」過後的「金門金男人」,好為我們後代子孫,留下更多值得傳誦的篇章。
誠然,《金門金女人》並非是一本經典之作,亦非陳榮昌先生最滿意的作品,但是,我們看到的是一位作家的用心和毅力,我們領會到的是他筆下堅忍不變、善良優雅的女性情操,以及他長年對人文的關懷、社會的關照。不可否認地,金門女人歷經夫婿落番、戰亂流離、砲火煙硝、戒嚴軍管、戰地政務……等種種磨難,承受著心靈與肉體的雙重苦痛,而她們並沒有屈服於命運,亦未曾向惡劣的環境低頭。回顧在那個兵馬倥傯、烽火連天的苦難歲月,她們依然得冒著砲火的危險,或上山耕作、下海撿螺,或洗衣燒飯、餵養家畜,無怨無悔地扛起一家大小的生計,把女人一生最寶貴的青春歲月,義無反顧地奉獻給家庭和子女,其偉大與賢淑的母性特質,不管與任何地方女人相比,絕對有過之而無不及,可說是堅韌母島最好的寫照。尤其身處以男人為主的傳統社會,我們很難得可以仔細端詳她們誠樸素淨的容顏,很少有機會可以傾聽她們源自心靈深處的聲音。在爾時金門綿延的歷史記載中,她們的面貌彷彿隔著一層薄紗、模糊不清,她們的言論鮮少受到重視、近乎無聲,金門的確欠這些為家庭犧牲奉獻的女性一個公道或一聲抱歉。
作家陳榮昌先生憑恃其不屈不撓的精神與不可搖奪的定力和文學素養,利用之前在《金門日報》擔任採訪主任的機會,去挖掘這些被忽略的小人物,去探訪不同領域的女性鄉親或已退職的婦女朋友,而後全神貫注聆聽她們一句句誠摰的心聲,側耳細聽一個個感人的故事,復以嚴謹暢達的文筆逐字逐句地書寫成章,為這座昔受朱子教化,夙有海濱鄒魯之稱的島嶼留下彌足珍貴的篇章,確實值得肯定和敬佩,我們應該給予熱烈的掌聲。相信《金門金女人》這本書的出版,除了能讓海內外鄉親與華文界讀者們對金門女性多一番瞭解外,亦有它不凡的深長意義和廣為流傳的普世價值。我們謹以一顆虔誠之心,為浯島誠樸素淨的「金女人」致敬,也同時為這片孕育我們成長的土地祈福!
(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