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獻臣內弟池顯方
明代中葉,同安嘉禾嶼(今廈門市)有門池氏望族。其祖池兆銘原籍長溪,永樂間從征沙縣農民起義軍,敘功授永寧衛中左所總旗,遂為廈門人。螽斯衍慶,池氏文風丕展,科甲聯登。池浴德(1540-1617)與蔡獻臣父親蔡貴易為嘉靖四十三年同科舉人,翌年又嶼金門籍張鳳徵、蕭復陽為同榜進士。池浴德官至太常寺少卿(掌禮樂,郊廟,主稷等事),他為官清廉,百姓打官司,祇需帶半升米作為途中伙食,故民有「池半升」之稱,著有《空臆錄》、《懷綽集》等。其弟浴云、浴沂均有義聲,被道光版《廈門志》列入「義行」人物。池浴德長子顯京(嫡配傳氏出),萬曆三十七年舉人,任懷慶同知(府之佐官,正五品),著有《邁正堂詩義》(義獻臣作序);他的次子就是池顯方(側室林氏出);尚有一女適金門平林人蔡獻臣(蔡獻臣十九歲娶池氏,生子四,池顯方為外甥謙光著《千雲齋集》、甘光著《恢齋集》分別作序)。池浴德曾孫池繼溥是康熙二十九年舉人,任曲周知縣;其侄顯兗也是舉人出身,任職同知;尚有一侄女適蔡復一內弟李玉階。池家最後一名見諸邑乘的池其繩是康熙四十年貢生。池氏家族子弟多有著作鳴世,可謂是「讀書堂裡出賢人」世家。
池顯方(1588-?)字直夫,號玉屏。萬曆四十八年(1620年),他的姐夫蔡獻臣作《池直夫內弟像讚》稱其「秀其外,慧其中,趺其坐,衲其躬,矻矻乎禪書不離手,津津乎禪悅不去胸」,為他勾勒出一幅仙風道滑的肖像。池顯方甫二歲,蔡獻臣即中進士。他自幼聰穎,21歲從師陳止止(泉州人),28歲於廈門虎溪巖建玉屏寺,讀書其中。天啟二年因荷夷侵犯廈門,攜母移居同安縣城。曾在福建巡撫南居益(陝西渭南人,天啟三年任)處供職,為南居益在廈門的抗荷業績謳歌。天啟四年(1624年)池顯方在應天府中式舉人,因母親年邁沒有參加會試(即考進士)。崇禎八年(1635年攜母林氏到端山建晃巖。端山距同安縣北十三里,山體如人端坐而名。其地先是居人夜見山林放光,木石齋明,似佛光晃煜(實是自然界一種光學現像),故「直夫字其巖曰『晃』,字其集曰『晃巖』。」端山山青水綠,壑幽巖秀。但好山好水還需文人手捧。正如曹荃(今江蘇無錫人,任漳州知府)於崇禎十五年為池顯方《晃巖集》撰寫序言所云:「端山湮滅榛莽中不知幾千載,得直夫一旦發五丁為之開荒闢翳,納泉以沼,聽濤以軒,宿雲物以亭,而獅峰、龍湫、石淙、花澗諸奇勝,遂與丹山碧水竟秀爭流,則直夫不可謂非茲山知己也」。那裡有「幽壑納餘青,晴川浮片素」的激素洲、「穴山乃為洞,入洞山乃見」的石淙洞、「會心不能言,但知為眾妙」的眾妙亭、「下際端山門,上緣晃巖屋」的松亭、「以塵觸其根,入耳都是」的亭;還有雙泉坪、花源澗、大龍湫、盤陀石、回獅峰、維嶺桃諸勝景,真是「人奇、詩奇、文奇,以至開山浚水,無所不奇」(曹荃)。池顯方是「一生好入名山遊」的文人。他工詩文,喜山水,嘗陟武彝、遊秦淮、登泰岱。天啟三年還與姐夫蔡獻臣北上和州,途中拜訪大書法家董其昌(汀溪下游東莊潭畔原有董其昌手書「在鏡亭」匾額,可能是董氏探訪池氏時所題)。池顯方遊山玩水之際,「海內傾蓋盡知交」,《閩書》作者何喬遠(泉州人)、文章風節黃道周(漳浦人)、五省經略蔡復一(金門人)、「竟陵派」詩人譚元春等海內名輩「皆折節樂與交」。天啟五年(1625年)意大利籍的天主教教士艾儒略應宰相葉向高(同安佛嶺葉氏二十世)之請來福建傳道,池顯方也賦詩《與大西國艾思及》二首見贈,足見他有相當廣泛的社會交際。因此,當他將母山棲時,造訪者接踵而至,可謂是「桃李不語,下自成蹊」。彎彎曲曲的汀溪小道,印滿了邵之詹、陳相才(均是余姚人)、張鳴盤(嘉定人)、王忠孝(惠安人)、秦鍾震(晉江人)、孫朝讓、陳應瑞等四方名士的足跡。他們慕名來到晃園掃葉煮茶,唱酬吟詠,給晃巖留下一筆厚重的文化財富。崇禎十四年,池顯方編訂的《晃巖集》22卷,收入作者的詩、序、傳、記、讚、銘、疏、偈、祭文、書共736篇,成為研究古同安今廈門地方史的重要文獻;其中有關「同安二蔡」(即蔡獻臣與蔡復一)的詩文,也是金門與同安「無金不成銀」文緣深厚的佐證。
星移斗轉,滄海桑田。尤其是1956年修建汀溪水庫時,庫區黃坑橋、窯 內、下鄉、加走埔等村燒瓷後裔的居民全部遷出,晃巖的遺址也被淹沒,以至筆者多年尋訪未果。2004年4月18日,褒美村地師葉子英帶領筆者終於找到了晃巖遺址。其址在汀溪水庫庫區東側,西側有宋代生產「珠光青瓷」的窯龍和瓷片,池顯方在《晃園記》中寫道:「昔人設瓷窯於此,今穴尚有古瓷」,兩側之間有汀溪相隔。清代翰林院庶吉士許琰(雍正五年進士,金門後浦人,住汀溪下游桐嶼)有描寫汀溪的《瀟湘神祠》:「溪水清,溪水清,火煙朝盡暮還生。一自洛波人去遠,不知何處步溪聲。」現在庫區水位最高時,宋代窯址和晃巖遺址均被淹沒。當時是涸水期,晃巖遺址暴露無餘,各個開間的基址可辨。巖寺坐東朝西,兩進三開間雙護厝構築,主體建築總面寬16.8米,總進深22米。二進廳堂鋪以28.5釐米見方的紅磚,後墻夯土築成,有鵝卵石鋪就的門前人行道。巖北有露出地表的瓦片、青磚、水缸、引導山泉的石槽等遺物。據民國版《同安縣志》載:「禮部池顯方宅在慈汀保晃巖右盤谷」,因此,這裡可能是池顯方讀書寫作的生活區。晃巖左下側有池繼善(康熙四十七年舉人,達州州同)墓葬,三合土「風」字形墓圍,石龜封穴。巖前庭右樹立一碣石碑,這就是晃園主人池顯方於清順治九年(1652年)所撰檀樾發願碑記。池顯方的墓在晃巖對面約兩里的盤谷內,墓體被沙石淹沒,倒置地面的方首墓碑高0.74米,寬0.33米,上鐫「明禮部直夫池先生暨配安人慈淑蔡氏墓」,可惜墓地也在庫區水位線下。
想當年,園主修真於此,「或高枕松下,或披籍竹邊,或策杖凌岡,或持瓢酌澗,或聽牧吹笛,或共叟商疇,或課僮溉筍蔬,或對衲翻今古,或臨流而觀魚唼粒,或默坐而任鳥銜花,或雲間獨往神遊太虛,或月下浩歌而聲振林木。……」多麼美妙的「幽棲處士家」。時過境遷,如今風光不再,讓人有韶光流逝,物人皆非之歎!
附:《晃巖檀樾發願碑文》
崇禎甲戌年顯方于武林迎/昆盧佛並請大藏經回山是冬建晃巖祀/佛及經復置田地若干畝供諸苾 晨昏薰脩上報/君親下度有情恐顯方百年後若僧家毀律破戒阿容匪人私口田/地壞亂清規生遭王法死墜地獄永不得如意如方子孫不信/三寶不重經籍廢田賣山生遭王法死墜地獄永不得如意或池族/親眷據堂為館借房為家擅伐山蔭占賣僧田生遭王法死墜地獄永不得如意/毘盧在上龍天證明因果昭彰報應不爽發此誓願永共遵依/乾隆二年五月 日住持僧是岸重新/壬辰年伍月吉旦池顯方立石
(碑為花崗巖質,圭首,高1.45米,寬0.69米,陰刻楷書,全文11行,滿行26字。2004年4月19日筆者偕地師葉子英實地抄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