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換個島嶼住住 另類旅遊──金東海岸健行
我心想:人失眠數羊;不知羊失眠要數什麼?
只聽過「花東海岸」,沒聽過「金東海岸」吧?!本來我以「東海岸」稱之,但發現聽起來像是台灣「東海岸」,後來看了主辦單位的新聞稿,才發現是「金東海岸」健行。所謂的金東海岸就是「金門東邊的海岸」,這是金門登山健行協會9月5日的活動。我猜想這活動「前無古人」,以前沒人辦過──因為兩岸對峙時期的金門,軍事據點遍佈海岸線;甚至到十年前,閒雜人等下海,馬上會有人前來「勸導」(下海必須要有蚵民證或漁民證),遑論沿著海岸線走!
此活動由金門登山健行協會主辦,該會的發起人是「林寄民宿」蔡爸,他是台灣百岳的山友,二年多前落戶金門。蔡爸頗擔心這一天參與的人數,根據前幾次的經驗,可能因為宣傳不夠、日期正好跟金門的祭祀活動撞期、漏掉通知會員等原因,以致參加的人數不如預期。於是我大力號召朋友,再加上我們一家四口,基本班底7個跑不掉。活動前一天,金門日報將此活動以新聞稿形式刊出,蔡爸很高興來電詢問有意願者4人!
其實這次的集合地點以及回程的交通都較以往複雜:行程預定在「山外車站」集合,搭乘八點五十分公車前往「田埔」,下車後,從田浦沿著海岸線,經過田浦水庫出海口、碧山旁的許白灣、后扁、山后的東割灣、獅山海灘,一直到青嶼。整個行程原訂八公里。我之所以使用「原訂」,是因為山后寒舍花到東割灣這一段海岸線不好走,必須要先上岸走陸路,再從東割灣下海,之後還會有兩段岩岸,直到獅山海灘之後,就是一片平坦沙灘了。
你問我:怎麼這麼清楚?因為山后海邊是我「管區」,三面環海,所有可以去的海邊,我差不多都去過了;也經常從山后海邊往南望向后扁、許白灣,只是從來沒把這些海岸聯成一線。我喜歡這次行程,但我打算走到山后,上岸走陸路時,就直接走回家。我欽佩大禹的精神,但無法學習他「三過家門而不入」,我還小人心態猜想他「家有悍妻」所致。為何是「原訂」?且聽接下來的報導。
算一算時間,健行到山后的時間接近中午。於是我自告奮勇跟蔡爸說:請大夥到我家用餐。我們煮大鍋麵,這樣才有「登山的感覺」。
先前提及,這次的集合地點以及回程交通都較以往複雜,許多住在金城、瓊林等地的朋友,必須先到島東的山外集合出發,回程預定從青嶼搭公車,許多人可能要轉二、三班公車才能回到家(由於轉車,亦須早起出發)。平常大夥習慣開車想去哪就去哪,參加這次活動違反慣性,也考驗參加者的決心。
「拋開慣常的交通方式」其實也是旅行意義之一,這是一種暫時性角色轉換。我們搭上公車,好不興奮,好久沒有這種「遠足」的感覺了!更開心的是,參加的人數非常踴躍,是協會成立以來參與人數最多的一次!真是出乎意料之外!人來瘋的我,忍不住就在車上幫大夥拍照留念!到底有多少人參加?我當時尚不清楚,只知道我的鏡頭裝不下所有的人!
公車繞進許多聚落、也經過許多我們沒走過的路,終於來到田浦。由於我們這些在地人都缺乏搭公車經驗,全部的人都以為司機知道我們將在田浦下車、也以為公車會開進田浦聚落裏,我們全錯了!
將近一車的人,沒有任何人按「下車鈴」,眼睜睜看著車子停靠田浦外圍的公車站後,呼嘯前行!大夥傻眼!下一站是「大地」,我們一行人浩浩蕩蕩在此下車。
雖然坐過站,大夥仍然心情超High,連「過站不停」都成了旅程的一部分。司機跟僅剩的幾名乘客,看著我們魚貫下車,眼睛都看直了──這輛車快變成我們的專車了。金門人搭公車不用錢,只有我這個忘記帶公車卡的在地人,要花錢12元買票。
下車後,大家排排站,來張大合照!重點有二,一是「會旗」,趕快打開;二是「參加的人好多」!難怪承辦人笑得合不攏嘴,三十幾個ㄟ!希望這記錄很快會被打破、參加人數攀升,大家多多登山健行、健康一生!(這宣揚的語氣,蔡爸看了會很滿意)
頂著烈陽,我們出發了!由大地沿著田埔水庫走,從水庫閘口旁小路下海,眼前這片平緩美麗的海灘是許白灣。天氣真好,陽光普照,許多人乾脆脫了鞋子、踩著浪花走,我也是其中之一,海水好清涼、細沙按摩腳ㄚ好舒服!
小朋友一邊踩水、一邊觀察海洋生物,包括幾隻圓圓、藍色的水母,其底下是細細的觸角,近距離觀察,經驗難得。
近年,后扁海邊豎立了二座白色風車(金門唯一的風力發電),每次從山后望過來,角度的關係,風車下方受樹遮擋而顯得矮短;今天從南側這角度看過去,風車顯得好看多了。
說實話,我不喜歡風力發電,雖然它比起其他發電方式似乎環保許多。我的故鄉澎湖中屯島海邊設立了一群風車,一來風力發電要「風力持續」以及「風車數量夠多」才具有發電效率。澎湖冬天風大,但風車轉速是保持「恆速」,風大不會讓它發電更多;而夏天卻經常沒風,整排風車就晾在那裏,充其量成為旅客拍照的地景。金門的風力發電目前只架設兩座,應是試驗性質,此更無發電效率。二來,風力發電的扇葉噪音很大。中屯有位在風車附近養羊的村民張靜山,懷疑風車造成他的羊「失眠、暴斃」,他告訴聯合報記者肇瑩如:「晚上,我的羊一隻隻瞪大眼睛,看著風車。」我心想:人失眠數羊;不知羊失眠要數什麼?
讓我們回到后扁。走到這附近,代表碧山到了。碧山是山后隔壁村,擁有睿友學校(古蹟)、二棟著名的洋樓、二尊風獅爺。最特別的是,近年碧山風獅爺前面出現錢跟撲滿,我常稱讚「碧山的小孩不貪心」,因為那些錢只有增加而沒有減少的趨勢,是全島最獨特的風獅爺。「身在海濱,神馳碧山」,我人在海邊,思緒卻進入碧山聚落轉了一圈。
風車附近是一排沿著海灘建造的碉堡,浩大的反共陣仗,如今全荒廢了。這也就是今日我們得以在此健行的原因。
手腳並用,翻過幾處岩壁。岩岸加上水深的地方,最受釣客青睞,我們遇到兩位釣客。難怪大家總認為釣客最瘋狂,這種炙陽還待在海邊,除了我們就只有他們了!
接下來是一整排的軌條砦,一根根火車鐵軌(軌條)崁在立方水泥塊,沿著海岸排成壯觀的場面。軌條砦的作用是為了防止敵軍船艇登陸之用,現在軍隊撤了,只有這些軍事遺跡仍忠心耿耿戍守著海岸。
再來也是全島獨一無二的軍事設施──船型堡。一座外觀很像船隻的碉堡。其有地下室、一樓、頂樓陽台等,三處平面空間。此造型獨特的碉堡,如今也廢棄了,不知設計者當初的用意為何?
船型堡再往北走,這處海灘我們再也熟悉不過。這就是山后小孩的「兒童池」,退潮後沙灘上形成的淺池,深度1米左右。是我八歲女兒學會「放死囝仔流」(仰漂)以及仰泳的地方,母傳女絕活,小時候我們都這樣玩。走到這裏也表示,前方「寒舍花」(名字很好聽而且有傳奇故事)岩岸崎嶇,我們必須「棄海岸換陸路」;說更白一點,家就在前方!
早上出門前,同行的鄰居梁姊(高粱紅民宿經營人)說,「我們到家再煮麵來不及。就讓我媽媽在家準備中餐給大家吃吧!」梁媽媽的手藝非常好、手腳又俐落,這安排真是太美好了!
全員步行至高粱紅民宿吃將起來,梁媽媽的蔥油餅、蚵仔麵線、梁姊的起士草莓冰淇淋、蔡爸的煙燻滷味、我的冰鎮西瓜……,真是幸福啊!
吃完後,除了二位友人百合夫妻外,所有人員都不想頂著太陽續行至青嶼。大家前往山后站牌搭車返家。蔡爸不知是安慰自己還是安慰我們:「也算不錯啦,大概完成了三分之二的行程。」
沿著金門東海岸線健行,真是很特別的經驗。平常我們都是開車族,車子從田浦到山后,通常繞了一大圈,走浦華路─環島東路─陽沙路,必須走十幾公里吧。這回從海岸線走,距離是一直線,變得好近,感覺很奇妙。
此行有位年紀較大的婦女,雖然拄著拐杖,一點也沒落後;我們帶著兩小,一個八歲、一個三歲,過程如履平地,走起來一點也不累。健行活動是很大眾化的活動,老少咸宜;女生也不必擔心,只需拿出平常逛街的腳力即可。
我喜歡邊走邊回頭看女兒──看她手提著鞋、腳踩著海浪,獨自踏浪前行,似乎很享受的樣子。
朋友,盍興乎來!下次一起來參加金門登山健行協會的活動吧!(最後這句口號,蔡爸一定也很滿意。唉,誰叫我要吃你的滷味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