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華詩歌的本土意識與現實主義精神
鮮明現實主義,具獨特性
研究東南亞華文新文學的學者,發現這個區域的華文作家,不僅有其鮮明的民族性與本土性,也一樣具有鮮明現實主義的良知與精神。印華詩人也在作品裏也反映了印尼的社會、政治、文化及其他方面現象。作為印尼的子民,他們同當地土著民族唇齒相依,情同手足。詩人讚美富庶的爪哇大地時,對在貧窮線上掙扎的廣大人民,也表達了同情與愛心;而對社會的醜惡和不公平,詩人更不遺餘力地予以鞭策,充分發揮了文藝積極反映現實和人生的社會目的。
顧長福有一首《無家可歸》,寫清道夫的辛苦,通過周遭景物的描繪,層層逼近,很具感染力。深沉的夜晚,三更鐘聲把清道夫的身影拉得長長,當天亮大家從夢中醒來時,徹夜打掃的清道夫,「推車裏已盛滿了/清道夫的心汗」:
灰灰的夜空
沒有一絲彩雲
星星也眨眨
溫潤的眼睛
剛敲過
三更的鐘聲
十五的月光
已將它的身影
拉得長長
夾道的扇扇門窗
透不出一絲的光
飄落在園子
鐵柵外的落葉
當雞啼報曉之際
推車裏已盛滿了
清道夫的心汗
2005年發生在蘇北亞齊的那場海嘯,無數人葬身大海,數十萬人無家可歸。顧長福寫出了《母親不再哭泣》,為罹難的同胞獻出愛心。他也喝了《陳年香檳》,記下泗水附近新油井爆發,滾滾熱泥漿淹沒十多個村莊和良田,以及人命傷亡的悲劇。
作為老一輩的詩人,黃東平、犁青的詩反映了印尼某一個歷史階段的社會面貌;柔密歐.鄭、馮世才的詩又是另一種生活層面。較年輕的詩人呢?他們沒有僑民心態,印尼是出生地,更是永遠的家園。早在八十年代初便開始寫詩的北雁和葉竹,對自己的國家是既愛且恨的。目睹社會罪惡角落,愛恨分明的詩人北雁在《答搖頭族》詩中,對西方歪風吹向海島有很生動的描繪:
當銀行的鐵柵拉下夜的帷幕
便把苦惱埋葬於舞廳
血壓早被升降的貨幣搞得失控
除了震耳的勁樂
沒有其他秘方
搖頭總比飲酒清醒
同時能搖落一切壓力。你說
是的,光明必須在黑暗中尋找
正如你,只能在陪酒女郎臉上
摘下她盛開的酒渦
夜幕低垂,有人把「苦惱埋葬於舞廳」,在陪酒女郎臉上作樂。詩人雖無明顯譴責的意味,但「搖頭總比飲酒清醒」,卻是無言的諷剌。北雁的其他詩篇,像《習慣》、《在沒有治安的環境裏》、《變質中的傳統》、《走過涼茶攤》、《出眾》等,都寫出了詩人居住的那個小島的原色彩或獨特性。綜觀北雁的詩,著眼點頗廣,一些更充滿哲理與警句,令人回味無窮。
震驚世界,慘絕人寰的1998年5月印尼暴亂排華事件,是許多印華詩人難以磨滅的記憶。葉竹詩中也有很好的捕捉。其中《烏雨傘》一詩,形象鮮明,掩飾不住炎黃子孫永遠的傷痛。詩寫道:
傘裏
有文明的野火在燒烤派對
搶燒辱後仍然手舞足蹈
最後再把我那一層薄薄的黃皮
拿去烤成沙嗲
不辣也香脆的早已握在
持傘人掌中
開闔折拆
任人處治
----《烏雨傘》第二段
葉竹與北雁在2004年合作出版了《雙星集》,詩集中有多首極富現實主義的作品,例如《停電斷想》、《我以詩的淚水撫慰流落的幽靈》、《非典型兩帖》、《一隻飄搖的風箏》等。其中,追悼峇厘爆炸案罹難者,「鞋子找不到主人的雙腳來抱/振動的耳朵在親睹/一片一片的屋瓦跳躍著無聲的挽歌/一頭一頭的磚塊黯然地閃著望鄉的眼神」,詩人用字的奇特,及其豐富的詩意內蘊,讓我們感受到了作品意境的深邃!
年經的謝夢涵,儘管詩作委婉含蓄,細膩有致,卻也一樣有反映現實社會的畫面。收集在《謝夢涵詩選》裏的《頹垣》一詩,寫雅城中區火車站堵牆倒塌,高達三米新建的圍牆只用水泥,並無鋼鐵的支援。終於,圍牆倒塌了,死傷五人,包括年僅六個月大的嬰孩:
你的驕傲呢?
是否還掛在肩膀上
閃爍?
上代遺留的
滄桑
如何自你
豪壯的史頁
縮成
行行
乾癟的
血淚?
來辭行的
來送行的
有誰願意去惦記
這短暫的告別?
只有那些過客
怎知負荷不起
歲月的疏忽
人類的脆弱
竟在一夕
把名字輕易的
貼在
記者筆下
苦澀的
訃聞
火車站是人潮熙來攘往的交匯點,新建的圍牆本該是令人「驕傲」的進步象徵,有誰會想到圍牆竟然倒塌,被壓死的遂成為「記者筆下苦澀的訃聞」,政府提供撫恤金五百萬盾(目前折合新幣$770/-)。生命如草芥,就只值得這麼一點點?
莎萍是目前創作詩歌最勤的印華詩人之一。我印象最為深刻的是他為紀念「黑五月」,自1999年起每年五月寫下的哀悼詩,像1999年的《這裏沒有春天》、2000年的《野草》、 2001年的《是誰》、2002年的《騷亂》、2003年的《他一定會回來》、2004年的《儈子手》、2005年的《五月的血衣》、2007年的《九年了》、2009年的《血的傷口》、2010年的《不必急》,都是為了紀念1998年印尼排華暴行而寫的。「燒你踩你鋤你揪你,從沒發出一句怨言,也沒有絲毫的抗拒」(《野草》),這就是在班察西拉下,本來應該享受平等公平待遇的華人所遭遇到的悲劇。而《五月的血衣》,四節十六行卻有八句以「五月的……」 開始,對當年的暴行以「血衣仍在肩上披著、怒火仍在胸中燃燒、大地仍有殘垣斷墻、天空血腥焦味仍飄」,哭訴當年印尼廣大華人慘遭洗劫殺害。
《九年了》一詩寫道:
歷史雖不會走回頭路
但絕對不會忘記
它的右手掂著事實
它的左手記著日期
終有一天 會水落石出
不要以為歷史 無言 可欺
是的,「終有一天,會水落石出」。為了生活在這土地上的國人永遠和諧相處,兄弟友族必須關照對方,同心協力建設家園。他的另一首《給苦難的亞齊》,便是表達了詩人對友族苦難的同情與關懷。「一方有難,八方支援」,只要堅定信心,必能重整家園 :
海嘯後的藍天依然蔚藍
海嘯後的大海依然平靜
向前看,遠方就是新的亞齊
明芳的《舊書攤前》是對華文讀物禁賣的無言控訴。在那個華文被禁錮的年代,健康的華文讀物是寶,是精神糧食。往往華文書錮被複印,在友朋之間輾轉流傳。可以想像,在唐人街舊書攤前看到華文讀物,尤其是心愛的書,裏面有作者年輕時的習作,那種喜悅之情是不言而喻的。就讓我們感受明芳的那份心情吧:
漫步在
熙來攘往的班芝蘭街頭
駐足於被冷落的舊書攤前
追悼
昔日的年華
從書攤中
我仿佛看見
一顆熱騰騰的心
被埋葬在
嚴冬的冰窟裏
輕輕撫摸著
劫後餘生的萬隆孩子
熱淚盈眶地
咀嚼
失而復得的滋味
為明芳《相約在山城》詩集寫序的朱文斌教授,譽「明芳具有一般人所不具備的特質,那就是對於生活的整體把握和別具慧眼的觀察,從現實的土壤與歷史的塵泥中咀嚼出別樣的意蘊。」《保護森林》一詩是對環保的呼籲,勸戒當代人不要再亂砍亂伐,破壞生態平衡。而寫黑五月的《火劫之後》,看似輕描淡寫,卻是深沉的痛!
女詩人茜茜麗亞是我七十年代認識的第一位印華作家。女詩人對於1998年5月雅加達所發生的這一幕幕慘絕人寰的暴亂,形容為《夢魘》,首節如此寫道:
沒有預約
就這樣驟然而來
一場 莫名戰鬥
在夢魘血衣裏
爆發
本詩共三節十一行。末節「時間,企圖把記憶抹白/夢魘,在心海越沉越黑」,與莎萍似有異曲同工之妙。我在茜茜麗亞2000年底出版的處女詩集《只為了一個承諾》序文中提到:「茜茜麗亞的新詩,情為主線。這情,是廣義之情,不僅包括愛情,也揉合了親情、友情,以及對國家、對民族的深深感情。」女詩人對發生在國土上的暴亂事件,「心如刀割,熱淚盈眶」,她在《哭泣的印尼》首兩節裏,如此形象地描繪:
天空變色時
火煙霧糾纏
妳臉龐漸漸
模糊
淚水流成血海時
悲痛沉溺於無聲
妳眼眶漸漸
乾涸
雅加達過去經常淹水,茜茜麗亞對被大水淹沒的這個大城市,災黎處外,哀鴻遍野有很深的體會。所以她說「被大水淹沒的/是生命/是感情/風不再多情/雨不再浪漫」(《我想告訴你的是》。她在《沙浪岸湖的馬》一詩裏也指出「似乎/活著是為了/等待/一個又一個的旅遊季節/馱著/一個又一個的男女旅客/游山/玩水」。茜茜麗亞和其他詩人一樣滿懷惻隱之心,她對大自然給予人類的災害,及在生活鞭策下的窮苦人民,既感到同情,卻又是那麼地無奈。
在印華文壇初現曙光的1996年,與謝夢涵、茜茜麗亞出版《三人行》的袁霓,詩集中也有幾首令人深省回味的寫實詩,例如《我曾經是一棵大樹》、《椰城的塞車》、《車禍》、《陌生的少女》等。嚴唯真在序裏指出袁霓的詩,「直指現實的社會百態、剖析人生」,指的就是這一點。例如:
不曾奢望你們回顧
過去的歲月過去的愛護
寧願被雕成
不講話的木偶
放我在家
一個不注目的角落
也比被拋棄來得好受
我不是要
你們細心呵護的古董
只讓我默默存在
靜靜地分享
你們的喜怒哀樂
----《我曾經是一棵大樹》第四節
結語
朱自清說:「詩是跟著時代,又領著時代的」,印華詩人從「僑民文學」到本土意識的加強,印華詩人通過詩歌表達自己的理想和願望,有時難免會受到那個時代的政治意識形態的左右。然而文學不該淪為政治的附庸品,印華詩歌自有其「印尼色彩」或「獨特性」,儘管它和其他印華新文學比較,相對來說是較為脆弱的!
印華詩歌不但反映了現實生活,揭露社會不幸的下層人民;也歌頌印尼的壯麗山川,及在這塊土地上共同生活數百年的華印兩族的忠貞友誼。我堅信,印華詩歌在有心人,例如陳冬龍、立萬等的努力下,華印雙語互譯肯定有助於拉近華人與原住民彼此間的距離,消除隔閡、化解誤會。毋庸置疑,文學交流也將讓彼此認識對方、諒解對方、欣賞對方!
參考資料:
《現階段的印尼華人文學》 (廖建裕博士)
《海外華文文學概觀》 (賴伯彊)
《當代東南亞華文文學多面觀》 (廈大東南亞華文文學籲研究中心)
《從新華文壇論及印華文學》 (楊怡)
《艱苦成長中的印尼華文文學》 (犁青)
《淺談印尼華文文學的現狀及其發展方向》 (慕.阿敏)
《試談印華文藝的性質及其走向》 (嚴唯真)
《僑風》 (黃東平)
《僑風二集》 (黃東平)
《印尼的笑聲和淚影》 (犁青)
《印尼華裔的詩歌》(寒川)
《躍起》 (柔密歐.鄭)
《秋實》、《遙寄》 (馮世才)
《追尋心靈的選擇》 (陳冬龍)
《顧長福詩集1》、《顧長福詩集2》 (顧長福)
《雙星集》 (北雁和葉竹)
《謝夢涵詩選》 (謝夢涵)
《等待》、《感謝你 生活》、《茶的短章》、《感情的河》、(莎萍)
《相約在山城》 (明芳)
《只為了一個承諾》 (茜茜麗亞)
《三人行》 (茜茜麗亞、袁霓、謝夢涵)
( 附記:本文所介紹的印華詩人作品,純以個人所能收集到的詩集為主,其實是非常不完整、不全面與不公正的。讀者若能一窺印華詩歌本土性與現實主義精神的濫觴,略識印華詩歌的發展概況,則餘願足矣!)
(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