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看我思我寫
七、花招百出
一場閒聊,戳破了一個謊言。
老實的男孩容易上當受騙。他在閒暇時間、喜歡上網聊天,聊自己、也聊別人。
有一天,他看到了可憐的影像,出了一場車禍的女孩訴苦於自己生活的無奈,離了婚、獨自撫養孩子,清苦過日子。
他們越聊越投機,將彼此當成知己。她則將他當凱子,準備一頭牛剝多層皮。只在網路聊天,從未照面,他竟對她滿懷憧憬。
世界真的很小,剛好被我遇到。他將心事說給我知曉,光聽「內容量」,就知哪個女的在招搖撞騙。
他說上聯、我對下聯,揪出了女孩的伎倆。出車禍是真,但受傷是假;離婚也是真,但撫養是假;生活清苦,沒那麼嚴重。倒是「要吃不振動」、賺錢不夠花,遠處欠卡債、近處現金還不來。
男孩聽了我的勸,迅速與她分兩邊,及時踩了煞車,沒有越陷越深。
指男人無情漢,女人也有可怕的一面。交朋友,不要一頭栽,尤其是以結婚為前提,要考慮、要三思。
聽說不能破壞人家的姻緣,那會下十八層地獄。可是我又把人家的「良緣」給搞砸了啦!
八、古今難辨
舊式的一元鎳幣與現今的十元鎳幣幾乎長得一樣大小,沒有仔細看端詳,還真不容易分辨,魚目混珠在市場。
約莫六十來歲的阿嫂從小錢包裡拿出一枚舊式的一元硬幣來到豬肉攤前,要換新式的十元硬幣。她說剛從豬肉攤找的零錢到別家購買東西,退了回來,才發現被掉了包。
形狀大小幾乎一模一樣的錢幣,沒有注意看,真的會搞混。問題出在哪一方,誰也不敢斷言。只有兩種可能,一個是以假亂真、一個是果真不清楚狀況。
商家雖然兌換,但嘀咕於平白損失九塊錢、猜忌於顧客的太隨便。
從舊鈔到新鈔、從舊幣到新幣,從懂事開始,不知已經換過幾輪。錢越來越小、量越來越輕,總有一段模糊的階段,已習慣了的現象,重新接受,需要時間。尤其上了年紀的長者,無論視力與記憶,都退步不少,要他們接受新東西,似乎有些勉強,也容易混淆。
收藏舊幣的人家,總要在幾十年之後,由都市到鄉村,優渥收購,連同「古董」買賣,缸甕都買。
外行人眼中的一些破銅爛鐵,那些不值錢的東西,總是有人漫天喊價,很好奇他們買到哪裡去?
九、送愛到前線
廠商主動聯絡的心意、送愛心,將與我們配合,走入需要關懷的據點,這是多年來上報效應,獲得很有意義的迴響。
地方小,風吹草動人人都知曉。從未留下任何聯繫方式,就連手機,也鮮少有人知道的情況下,他人依然尋得到,尤以付諸實際行動的贊助方式,志願做善事,我們除了感謝,也為他們的善舉喝采。終究,在現代的社會,人人自掃門前雪的同時,還有人在經濟不景氣的時候,能發揮人飢己飢、人溺己溺的精神,肯定我們的舉動,加入我們的行列,值得某些自私的人學習。
一位已往生的管理組長夫人,一直讓外界有高高在上的印象,當她走入佛教界,投入了許多心血,沒人相信,她會成為一個拾荒的先生娘。在她家門前,資源回收一箱又一箱,這些不是自己用,撿拾之後,賣錢、捐獻。他人不用的紙箱、他人不要的寶特瓶、鐵鋁罐,都是需求的對象。她不怕髒、她不嫌煩,小錢的累績,盡了一己之力,左鄰右舍跟她做環保,一舉數得善心瞭。
憑良心講,她以前的貴婦樣,我不喜歡,更沒深談。隨著她慈祥的容顏,散發一股溫馨的愛,由近而遠,我逐漸對她印象改觀。
伸展廠商的愛心,我將重話說在前頭,誠心出發,不能有打廣告的心態,否則寧缺勿濫。
十、政府養貴婦
每當女人在我面前炫耀貴婦裝,櫥櫃衣裳有多少、鞋櫃跟鞋有幾雙,每種顏色不一樣,我都會一探究竟,看她的背景,是什麼來頭?當知道她們一貫的手法,發盡心思、用盡腦力,鑽研於政府錢,反正不賺白不賺。原來「可憐」的身分,必有「可恨」的手腕。
福利最前線,實際瞄一眼,貧富差距有根據,有錢人與沒錢人劃分了界線,多少政府錢發放的不公允,該幫忙的不一定幫得上,不該幫的倒是幫過了頭。當發放數據的一張張,是政府照顧百姓的德政、也是業績,但這些是否實際?
鑽福利,詬病一樁樁,人數不夠,找人充數,內孫、外孫,全員到齊,刮分了收入,喜孜孜地雙手接捧天上掉下來的禮物。花錢不手軟,還能炫耀一番。
鑽法律的漏洞,一張證明,收入不佳的家庭,果真是難過的家境?答案是否定。
政府養錯人,對象照顧錯誤,浪費了公帑、虛擲了資源,讓那些收入優渥的人躺著吃就好,明顯的不公平。也顯現了有錢人更有錢,沒錢人繼續拾破爛的生活窘境。
照顧小老百姓,有福利、人人皆享;不然,就嚴格把關。
十一、海邊與港口
女人的戰爭,永遠戰不完。
有女人的地方,就有口水戰。本來相安無事的人,進入了女人的姑婆圈,逃生不方便、轉身有困難。
媽媽與女兒,一個住海邊、一個住港口,鬥嘴鼓、不囉唆,肢體動作的原由,全是自小寵壞的結果。
寵到頭上灑尿,是她萬想不到。從小捧在手掌心,長大猶如她母親,教她投機取巧、教她拐騙理由,賺是賺了不少,但人走在前面,後頭總有一連串指指點點。
母女長相一樣、思考也一樣,身上的環保袋永遠都是扁扁的出門,飽滿的回家。戰利品的滿載而歸,喜上眉梢,而四處找人兜售,市價之高,少人探頭。
有其母必有其女,女兒罵母親住海邊、母親回敬住港口。養女不教母之過,自小寵上心頭,長大自食惡果。
十二、不捨那一畝地
兒子走著出去,躺著回來,一個溫馨的家走了樣、變了調。
媳婦改嫁,從此音訊全無。婆婆一肩挑起養家的責任,含辛茹苦撫育未成年的孫兒。
祖先遺留的那一畝田地,是希望的所在、是心靈的寄託,也是全家人唯一生計的來源。
由黑髮到白髮,為孫兒辛苦為孫兒忙,當看到幼苗成大樹,欣慰之情溢於言表,以為從此否極泰來,她的養孫防老,沒有浪擲力氣,就要接受回報。
事與願違的事情還是發生,在一片土地炒作的聲浪中,身上沒現金,動了歪腦筋,她的孫兒內神通外鬼,騙取了她深鎖櫃子內的權狀與私章,以分割土地為由,將家傳的那一畝地變賣,隨後帶著鉅款揚長而去。
她被蒙在鼓裡,依舊每天勤走那一片田園,當有一天被告知,土地非自己私有地,名字已轉移,如晴天霹靂的打擊,令她傷心不已。
艱苦環境的使然,不識字不是她的錯,但追不回的那一畝良田,她愧對祖先。夜裡,她輾轉難眠,沒有顏面地走入大廳、上香梵告祖先,負荊請罪自己一時失察,沒有蛛絲馬跡的預兆,無臉見先人、無面在陽間。
她輕嘆一聲,到哪裡去討回這股怨氣?有兄弟、有親戚,他們的日子好過,幾乎服務於公務界,但從未思及她。她想,如果自己識字且有頭有臉有聲望,下場就不至於如此的難堪。
十三、我能體會妳的苦
她從小皮夾裡掏了數張百元大鈔付現,為她孩子買了一大袋便宜的衣裳。
滿面愁容的她嫁雞隨雞,把根留在家鄉,負擔島嶼的人情俗事。他家不是沒有人,有兄弟、有妯娌,但她的腳短,跑得比人慢,留守家園,好事壞事一肩扛。
怨氣總是要有地方宣洩,找一個訴苦的對象,吐出滿腹的苦水,心情會比較好過。金門的女人,無解的拜拜問題,困擾許久,對於她先生的收入不多,陰陽兩間花費多,她必須節儉過日,以應付平日的開支。
我和她,曾住同一個村子,同時比鄰而居,能理解她心裡的痛。平日,她先打點婆家、再回娘家,但耳語不斷,令她難堪。誰說嫁出去的女兒不能回娘家,又不是回去當搬弄是非的「刺嘴小姑」。
分娘家、分婆家,沒有娘家的孕育,婆家豈能賺一個媳婦?她能兩邊兼顧,當個好女兒、也當個好媳婦,應鼓勵多於責備,而非在雞蛋裡面挑骨頭。
要在複雜的環境裡求生存,想在姑婆圈裡擁有一席之地,談何容易。先跑的先贏、後跑的輸定,她無法提起行囊,離開拜拜多的地方,既要出錢、又要出力,養一個家不容易。再加上平日許多無解的習題,她的心情一次比一次沉重。
娶人家的女兒,不是買媳婦,計較太多的劃分界線,到頭來只有惡臉相向。我能體會她的苦,要她在三姑六婆多的地方,學會裝聾作啞,並且保持距離。
或許說得容易、做得難,但過來人的經驗也是一種分享,不是教她壞、不是教她詐,而是教她明哲保身的方法。(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