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源」起之旅──略記一趟有緣參與又別開生面的參訪活動
我們可以看到:「改變」已在武平縣展現,它的重要任務就是牢結贛南與粵北,以提升閩西的經濟力,進而厚植海西區的實力,以為「祖國統一做出貢獻」。這一次的參訪我們見識到武平縣的黨、政、商企業領導階層積極的推動兩岸各類交流工作;優惠台商企業、台民購屋、台胞旅遊業等,似乎位於海西區內的這個小角落,也在對台灣展現柔軟的拉力。這不就在讓海峽兩岸經濟區,有更寬廣的戰略縱深嗎?思及此不禁令人深感大陸掌權的菁英階層,為「統一大業」算計得如此高明!近日被國安局認為「知台派」的習近平,在中共十七屆五中全會被推為「中央軍事委員會副主席」,成為將來接替胡錦濤出任大陸第五代領導人。此一重大意義除証明中共權力核心的傳承更具穩定性與規律性外,亦顯示來日的台灣政局走向,將面臨對岸的嚴厲挑戰;也許「閩台一體化」已是一個無法迴避的問題。
四、兩岸氛圍:
當前的兩岸大勢已是:由對峙邁向和平,而其場景則是:交流頻繁、連結日密。雖然大陸力求走向統一,但台灣 多數民意則是希望維持現狀。獨立的客觀條件(自然或人文背景)原本就十分脆弱,再經激情的吶喊與無厘頭操作,更是流失殆盡。而統一的路程仍尚遙遠,因為兩岸近一甲子的敵對,企圖快速實現亦不可能。雖然中共統治菁英階層一直用心努力的創造有利的環境,諸如昔日的「以商圍政」、「以戰防獨」,以及今日的「以通交融」。中共透過全大陸各省、市、縣,經濟特區與台灣進行全方位的人、物交流;以宗教信仰、商務企業、文藝活動、旅遊參訪、宗族情緣、社團互動……等多重方式的人員互訪。如今已在兩岸形成一種無法抗拒、無法止息的時潮大趨勢,即使是綠營人士或明或暗前往大陸,亦絡繹不絕。
今日的台灣既有維持現狀的主流民意,則統一與獨立就只有邊緣化。未來的台灣走向議題、紛陳多貌。有聯合報主張的「屋頂」、「筷子」理論;旺報的部份學者之「第三憲法」、「一個國家兩個政府」及早期的「聯邦」、「邦聯」理念。我們可以說「維持現狀」就目前來說是一種最佳選擇;一則讓台灣內部免於紛爭而陷入動亂分裂;二則使主政者有更寬闊的時空視野與敏銳的歷史智慧去面對、解決兩岸難題。也許昔日不幸的歷史情傷,將在兩岸長期的競和與互補相助下恩仇漸泯;也讓台灣的「文化」有「反攻大陸」的著力點,諸如李敖、龍應台的北大演講,讓「自由」在大陸憲法體制內發酵;「文明」在生活中成長;「民權」也在改變的氛圍中甦醒。我們相信以中國人的智慧與在歷史文化中的自信,於二十一世紀的百年內,必能建立既優越又獨具特色的現代文明之政治、社會、經濟新體制。
五、大勢映照下的金門:
金門與廈門兩島,在歷史上都是閩南地區的移居島嶼,古代金門稱為「仙洲」;廈門稱為「鷺島」,均可窺悉其原始性風貌。近代西洋勢力入侵,海上交通大開,兩島亦都成為福建向外移拓之跳板。唯廈門由於地理位置的優越,自然環境的良好,五口通商後在人文因素的力推下,商貿繁榮、發展快速。金門無此優勢與機緣,徒顯落後。其後由於國共鬥爭、兩岸對峙,廈門在金門國軍的封鎖下與大陸共產主義的立國思維下,商貿經展囿限,亦失商機而凋敝衰微。昔日金門故老的所謂「五十年興金;五十年興廈」,雖有風水輪流轉及自我勉勵之慰語。但自三十年前鄧小平引領大陸行「開放改革」以來,「廈門特區」商貿蔚起,基礎建設飛躍進步。而金門近二、三十年來,雖揮去軍管戒嚴努力推動建設,力圖「改變」,但與廈門相互映照,諸多面向顯然落後甚多。此仍亟待台、金主政者與我全體金門人深思的重大問題。
在「海西區」全面啟動的大潮勢下,閩中沿海的平潭島已在大陸有決心、有計畫的打造下,將成海峽兩岸的商貿、科技的「智慧島」,不出數年亦將超越金門。在廈、潭兩島的映照下,金門極可能喪失所有的契機與優勢。而金門的「定位」與「未來」在那裡?在金門日報的刊載中,我們看到諸多熱情、有心之士紛紛獻策與鉤勒。但其真實的走向與理想的前景,仍令人疑惑。近日縣府已委託某企劃公司,為金門作整體與前瞻性的藍圖設計,期盼為金門打造亮麗的願景,我們期待它是一務實、可行且極具有建設性與創新性的遠景路向圖!(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