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門迎城隍徵文》「迎城隍」印象
說起后浦每年四月十二的「迎城隍」,我與這活動的關聯是隨著年歲漸長而逐漸加深,所以「印象」自然是多面向的。
小時候對「神明遶境」因著大人的教導而始終是「敬而遠之」,不敢走向前,那是一種對於「未可知」的敬畏吧!漸漸長大,習慣文字紀錄、照相留影的我開始近距離接觸,好像「神明出巡」沒那麼可怕,只要我們心中虔誠,只要我們不逾矩,好像各種活動都有其意義在,「城隍爺」出巡也是如此。
自小生長在鄉下,四月十二這個大日子最初的感覺就是「請客」,住在金城的人往往擺桌宴客;後來對這活動稍有認識之後,我知道這天不是「城隍爺生日」,而是祂自舊金城「遷治」的日子。有緣身在隊伍中,是因為學校接受「東門里」的邀請,除了參加遶境外,也在「代天府」前戲台上公演(可惜如今這戲台也拆除),然後是接著幾年都參加金城鎮公所的「踩街」及「歌仔戲演出」,不僅曾在西門「外武廟」,在「總兵署」前尤其多次,大人演出的不管是高甲戲或是歌仔戲,不管是來自哪一個劇團,效果總是不及小學生「粉墨登場」來得新鮮、有趣,因而總能吸引不少關注的眼神,光是戲服上身就很有看頭。
我想,能夠為這大日子做點什麼是別具意涵的,因為這天,男丁們扛輦、舉旗……,女士們拜拜、隨香……,小孩們粧人……(當然,時代在變,各種角色也可能和以往不同),不只「城隍爺」,就連眾神明也都來共襄盛舉,熱鬧非凡,這不是金門的大事是什麼呢?去年,「蜈蚣座」寫進了金氏紀錄,身為金門人都與有榮焉吧!儘管那天、那一刻,我簡直不知該把鏡頭朝向哪個角度照,想是從高空往下取景才抓得住那種「感動」吧!
那一年,應該是鎮公所第一次辦理「攝影比賽」吧!我檢視一下自己所照的,從中找到了幾張想與大家分享的,幸運的是二張獲得獎項,一張是大熱天的,我帶班上學生去巡禮一番,就在城隍廟旁,有善心人士提供清涼解渴的「酸梅汁」,我手指著那兒,學生們興沖沖的前往,喝下一口,興奮馬上顯現在臉上,於是抓住那一刻,大家都豎著大拇指說出「讚!」我給它下的標題是「感恩城隍爺!」另一張則是一群老人家們在城隍廟前看戲,我照他們專注的神情,「大廟口」前看戲,有趣的鏡頭!這張是「相招來看戲」。
帶學生來湊熱鬧,有時不用說明太多,讓他們自己去體驗最好!當他們走進城隍廟,當他們自動跪在神明前虔誠的說出自己的祈求時,我發現他們長大了,而對護境佑民的眾神明,只要心存善念即可!有時天氣悶熱,一些店家或願意付出的人們會主動提供涼飲,這也是廟會活動有人情味的地方。
其實,不只是本土的,近年來來自台灣乃至於中國大陸的陣頭增加,隨著陣頭越來越多,整個活動也越拉越長,從大熱天開始到已有涼意的黃昏,我發現小孩子的天真與不耐煩已然出現,天真的小孩坐在蜈蚣座上「搖頭晃腦」的,形成極特別的一幕;而只要時間夠久,我就必須要和學生磨耐性,因為他們手酸、腳酸,脾氣也不受控制,先用「緩兵之計」,再行一點「鎮壓」,最後給一點「安慰」,能完成這一年一次的大事已然不易!
在遊行時,最初陳師傅會和我們親自帶學生走,幾回之後,他卸下重任換我們接手,極重禮數的他要求學生每到廟前一定要行禮致敬,於是我留意在快到下一站的時候趕緊提醒學生,還好他們的反應也夠快,整個過程下來還是順利的。
新家緊鄰金寧鄉和金城鎮,但實際上它隸屬金城東門里,所以當那一次我下班回到家,鄰居拿著一個「紅圓」和金帛交給我的時候,我心中真有一份說不出的感覺,那是我第一次見到、收到和「迎城隍」直接相關的另一層關係,鄰居同時補上了一句「四月十二有空去幫忙」,我能幫什麼忙呢?無非是照照相、留點東西罷了,好在那時我有任務在身,我回答「那一天我會帶學生去打鑼鼓!」沒能幫什麼大忙,不過幫忙「造勢」也不錯喔!
今年(332週年)的四月十二又快到了,整個文化祭已「緊鑼密鼓」的展開,不管是身在金門的、屆時會在金門的,或者是對這項大型活動有興趣的都要來「逗鬧熱」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