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門人的海蚵情
翻閱近日以來的金門日報,曝光率最高的字眼,莫過於「石蚵」二字,從三月份之「第二屆金門海蚵特色小吃料理競賽」「金門優良石蚵美食店家評選活動」揭開序幕為「石蚵小麥文化季」加溫,接著辦理「石蚵資料展」、「牡蠣貝殼DIY教學示範」、「石蚵影片觀賞」、「蠔香XO醬DIY研習活動」、「石蚵田採蚵體驗」、「石蚵美食講座」……,一連串與石蚵有關的活動,接二連三地展開,足見政府的用心與努力,同時也喚起民眾的關注與參與,雖然我人在台灣,未能親身體驗,躬逢其盛,但對家鄉盛事,總是特別關心。
早從民國九十二年起,每到這個季節,洋溢地方風情的金寧鄉「石蚵文化節」,便緊鑼密鼓地熱烈展開,今年更是壯觀,六千公斤的帶殼石蚵,千餘人的踴躍參與,綿延五百公尺的蚵桌,這樣的場面,可說空前,無形中已把石蚵塑造成金門地方的特產。
金門人與海蚵的關係,淵源久遠;金門人的海蚵文化,遍布全島各地,也散見日常生活之中,由於近日的目睹耳聞,觸景生情,於是就兒時所見所聞,結合近日所感所想,略述管見。
一、蚵農艱苦啥人知
拖山磨海,似乎是金門人的宿命,蚵農為了配合潮汐,下海時間不定,每在冬晨時分,天未破曉,此時寒風刺骨、海水似冰,一般人尚在暖被窩裡,然而蚵農早已鏟蚵回來,個個挽袖赤足,渾身汙泥。在物質匱乏的年代,一切仰仗勞力,挑著沉甸甸的海蚵,涉過泥濘難行的海灘,還要撐過一段迢迢的回家路,一旦下海割傷,血流不止,情急之下,順手抓把爛泥封住傷口,當年未曾聽過「海洋孤菌」,不過即使知道了,也是無可奈何!每當我們大啗海蚵大餐時,在感受甜美的背後,「誰知盤中『蚵』,粒粒皆辛苦」!本次活動,特辦「石蚵田採蚵體驗營」,頗具實質意義。
二、海蚵營養價值高
在物質貧乏的年代,家家寒微,幾乎餐餐都是地瓜配醬油,偶會出現一碗海蚵,正是彌補平日營養不良的最佳補品。在這次「石蚵美食講座」開幕式,金門水試所翁自保所長說:「石蚵是海蚵中的土雞」,換言之,石蚵是海蚵中的極品,而古寧頭又是石蚵的故鄉,無怪乎家住古寧頭的同學──李金振、李福井、李清化、……個個智慧過人、出類拔萃,除了個人努力外,當要歸功於石蚵的滋補。
三、戰時保命海蚵殼
八二三砲戰前後,金門的防空洞就如雨後春筍,紛紛建立,遍及各處,然而當年防空洞,外觀大致相仿,其中有一共同的特色,即是以大量的海蚵殼覆蓋在防空洞的上方及四周,據說用來抵擋砲彈的穿透力具有相當的防禦效果,誰也沒料到;平時供給我們營養的海蚵,戰時還可保衛我們的生命,海蚵對於金門人,真是「披肝瀝膽」、「鞠躬盡瘁」啊!金門人當知感恩戴德。
四、海蚵為業貼家計
海蚵不僅是貧寒年代的「土雞」,許多人甚至仰賴海蚵維生。記得兒時,常有賣蚵的婦女或孩童,用鉤籃提著剛剝的生蚵,大蜿的1元、小碗的5角,一村走過一村,沿路兜售,只要聽見「賣蚵的」的叫賣聲,母親總會買個一兩碗,他們所賺微薄,也是辛苦錢,但對家計而言,不無小補。
除了賣海蚵的小小販外,尚有許多仰賴海蚵食品賺錢的行業,就如早年浦邊的泰山叔,利用其高超的廚藝,以海蚵為主料,配上麵粉、蔬菜、油蔥,攪拌調製而成的「炸炸粿」,香酥可口,至今難忘,每當提至村內何浦國校附近兜售,隨被學生搶購一空,對於泰山叔而言,已是一種主業。
民國五十九年,首次來台升學,每到寒假返金,走出登陸艇船艙,個個飢寒交迫,手足發軟,此時,必然見到一群包著頭巾的婦女,在凜洌的寒風中吆喝著:「台灣的,蚵仔麵線,一碗二塊半」,返台休假的「台灣兵仔」,都迫不及待地喝起熱騰騰的蚵仔麵線,三兩口下肚,他們隨即精神抖擻,通體舒暢。而我還是強忍飢渴,急著回家吃母親為我煮的蚵仔麵線。 除此之外,還有金門的大街小巷,無數的大館小店,也都打著海蚵特產的招牌,家家高朋滿座,生意興隆,海蚵在當年,的確「養活」不少的金門人。
五、海蚵風情增情誼
浦邊村民,經常結伴同行,下海鏟蚵,鏟回之後,蚵婦經常聚集一起,一邊剝蚵,一邊談笑,構成一幅溫馨的「剝蚵風情畫」,不僅從事生產活動,尚能增進彼此情誼,實在一舉數得。今年「石蚵小麥文化季」,剝蚵場面,盛況空前,這種由「點」擴大而成「面」的活動,凝聚了金門人的向心力,也促進了金門人的感情,更推廣了石蚵這項地方特產。
六、海蚵美食變化多
由於個人巧妙不同,加上所配菜色不一,海蚵美食,千變萬化。母親小時候,就以生蚵醃製「蚵 」,是配鹹的上等食品,由於鹽分足夠,在沒有冰箱的年代,可以食用一段漫長的時日仍未變質;煮熟的海蚵晒成「蚵乾」,亦可長久保存,母親最愛吃「蚵乾飯」;另外,金門的「蚵嗲」,早已遠近馳名;「蚵仔麵線」更是不分貴賤貧富,人人愛吃;每至清明節,吃春捲已成金門人相當普遍的習俗,沒有海蚵配製,春捲淡而無味,黯然失色;還有「蚵仔酥」、「炸炸粿」,足可讓人垂涎三尺;以及以海蚵為配料的各道名菜,不一而足,道道都是鮮美動人。本次活動中的競賽與講座,正可印證。
七、海蚵美味宴賓客
外地來金的旅客,或旅台返金的遊子,以何美食招待為誼,海蚵相關食品即為最佳選項。記得就讀大二的寒假,同班同學羅英豪(彰化人),參加金門戰鬥營,特別抽空來「金城新莊」找我,母親正愁不知以何款待,我乃建議母親,全以海蚵料理為主食,無需山珍海味,母親炒了一道蚵仔米粉、煎一盤蚵嗲、煮了一鍋蚵仔湯,這些純正道地的口味,讓羅同學留下難忘的回味,並在班刊寫下「金島記遊」一文,其中一段特別讚賞海蚵的美味。
最近幾年,每有返鄉,鄉親好友亦常以海蚵料理招待我,這等台灣嚐不到的口味,經常令我一口接一口,難以自抑,這豈是大魚大肉所能比擬?
八、海蚵供品拜神祖
早年寒微,幸虧有蚵相助,金門人以海蚵製成各類食品,再以此祭拜神祖,總算有幾道像樣的供品,印象最深的是「蚵仔炸」,母親以麵粉和著海蚵,蔬菜油炸而成,香噴酥脆,甜美可口,母親一邊油炸,我們一邊「偷吃」,母親炸了兩盤,最後只剩一盤可以祭拜,想必神祖見了,也是啼笑皆非,畢竟年幼無知,情有可原。
九、海蚵禮品贈親友
金門特產頗多,海蚵稱得上是最受喜愛的禮品,初次來台時,發現台灣的竹蚵比金門的石蚵大,但在甜度與Q度又不及石蚵,加上金門海蚵未受汙染,用來餽贈台灣親友,實為最佳禮品,大妹與二妹經常從金門寄海蚵來台,在台的親友視如「珍寶」,總是細細品味,慢慢享用。
十、海蚵俗語永流傳
母親擅於金門俗語,隨口一問,海蚵相關俗語便滾滾而來:「清明過,蚵著退。」──清明過後,海蚵的甜味漸失,勉人要及時掌握吃蚵時機;「六月蚵,較肥桃。」「六月蚵,較好食甜桃。」──承上句,海蚵有季節性,想吃甜美的海蚵。只好耐心等待農曆六月;「浸水蚵,到厝無。」──生意人為圖牟利,偷工減料,泡過水的海蚵,可以膨脹增重,由於稀稀爛爛,買回家已是所剩無幾了,教人如何辨識真品;「媒人婆,賺食無一碗蚵。」──媒人說媒,未必順利,倘若功敗垂成,利潤還不足以買一碗海蚵,可見媒人難為;「 曉 一,一碗蚵仔配三日。」──昔日沒有冰箱,一碗蚵仔若是連配三日,必然發酸發臭,以此比喻「 曉 一」,吃壞肚子,得不償失;這些俗語,流傳鄉里,時有所聞。
海蚵之於金門人,恩澤廣被,功不可沒;而金門人之於海蚵,情深意濃,永銘肺腑,盼望這種恩情,長長久久永垂不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