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氏與扶風馬氏源流
一、姓氏概說:
姓氏是文明的曙光、血緣的標示、力量的團結、宗族的結合、婚姻的樞紐、部落的開端,發揚民族的歷史文化,是建立國家社會的基礎。
中華民族的姓,起源於原始時代的母系社會。從母系社會進入父系社會,父系的氏就取代了母系的姓,中華民族的共同祖先炎、皇二帝,他們繁衍出許許多多姓氏。鄭樵說:「三代(夏、商、周)之後姓氏合而為一。」到了漢朝初年,以姓氏為姓,遂為一代之制。
姓氏的來源有多種;有以國、邑、鄉、亭、地為氏者;有以名、字、次、族為氏者;有以官爵、謚為氏,以技、業、事、吉、凶為氏者;也有以物、侯為氏;還有改姓,避諱、避難、過繼、入贅、領養、冒姓、借姓及賜姓等等。
二、趙氏上古源流概述:
趙氏與嬴秦同姓又與梁共祖,古時有熊國君少典氏附室長子姬水,以名為姓曰姬,次子黃帝姓公孫名軒轅,母附室,生黃帝於軒轅之坵,故名軒轅。帝后嫘祖生有三子,長子賢囂、次子利王昌意,三子少昊金天氏名摯,生於稚華之野(現今河北鹽山縣東南),後南遷,邑於窮桑,以登帝位,建都曲阜(縣今山東曲阜縣),故也稱窮桑帝。
昌意娶蜀山氏之次女昌濮、是為女摳,生顓瑣高陽氏於弱水紹叔。少昊金天氏而有天下即位於濮、又名高陽氏,選后羋氏諱平生,生九子長絡朋、次蒼、三舒、四禱、五戭、六大臨、七建堅、八仲容、九叔達。從蒼、舒至叔達,所謂「齊聖淵明、嘉元篤誠」稱之八凱,又娶潰氏之女,而生卷章及窮蟬(其孫是帝舜)。
仲容生夷,夷妻裴氏、裴氏生武恒,武恒生伯辛、伯辛生女修,女修貌若天仙,喜歡花鳥,以花鳥為伴,長大後竟能鳥語,於是終日與鳥為伍,女修吞食玄鳥蛋而生了大業(即皋陶),大業長大後掌管政教風俗和教導感化工作。
舜繼位後,正式任用皋陶主管司法,使天下無冤獄,為社會安定做出了巨大貢獻。大業娶少典氏女華,生子大費(即伯翳亦是伯益),伯益為秦趙之祖,繼承了嬴氏,(舜帝賜他為嬴姓主要命他擔任嬴姓部落首領)帝命其掌管山林沼澤,調訓鳥獸,帝舜又使伯益與后稷協助大禹治理水患,經過十數年的努力,滔滔洪水終於根治,論功行賞,舜帝賜予黑色玉圭,也將姚姓的女兒嫁給伯益為妻,並賜姓嬴,同時告誡說:「你幫助禹完成治水工作,我賜你白色的旗旒,以後你的子孫一定會昌盛」。
伯益生有兩個兒子;長名大廉(人稱鳥俗氏)」,次叫若木(費姓的先祖)。大廉生武,武生琪建,琪建生弘,弘生奎臨,奎臨生遷,遷生宣,宣生永通,永通生二子,長子彥騰,次子彥翔。彥騰生商初,彥翔生軒,軒生子能,子能生玉珍,玉珍生道寧,道寧生興,興生三子;長曰卓、次叫揵、三名特。
揵生大順,大順生二子;長子茂榮、次子茂盛。茂榮生克和,克和生達,達生二子;長子叔儀、次子叔觀。叔觀生璋,璋生登,登生三子長子爾興、次子爾政、三子爾成,爾成生高、高生麟、麟生二子;長子益、次子豐。子豐生射,射生壯、壯生二子;長蜚廉、次仲衍。蜚廉生惡來,父子奔走如飛,力大無窮,可惜在暴君殷紂王統治時期,兩人的才能被用於對內鎮壓各地諸侯的反叛,對外出兵討伐周邊部族,無異為虎作倀,終身背負助紂為虐的惡名。惡來之子女防,女防生大駱,大駱生非子,在周孝王之世,掌握兵權、又善養馬,王封為附庸之國,以續伯益之後。非子生秦仲,周平王時為大夫,受命討西戎、而死於沙場。秦仲生二子;長曰讓,其後以贏秦為姓。次子康娶陳氏,周平王因秦仲之功,封康於夏陽之梁山,以梁為姓,梁姓由此始矣,梁姓以康為始祖(按夏陽秦邑名,今改為韓成縣乃陝西延安府、安定郡乃夏陽之郡)。
趙之始祖,起於壯之次子「仲衍」,由仲衍生季勝、季勝生孟增,受周成王的寵信、受賜皋狼(金山西離時西北)之地,孟曾即在此定居,後人稱為宅皋狼,皋狼生衡父,衡父生造父。造父因祖父孟增之功德而成為周穆王親信,造父與周穆王歲數相彷、而有共同嗜好,收養天下名馬,擅長狩獵,周穆王封造父為御官,專管天子座輿。後來徐偃王反叛,造父救駕有功,建立了偉大功勳,賜予趙城(金山西洪趙縣),此後造父以地為姓,趙姓由此而來,造父成為趙之始祖。歷經六世趙奄父出生,時值周宣王晚年,國內矛盾又漸激化,宣王企圖憑藉自己天子之威「中興」大勢來懾服姜戎,下令奄父統帥南國之師討伐姜戎。未料,王師大敗,宣王差點被敵人所擄,在千鈞一髮之時,奄父之子叔帶將周宣王救起,衝出重圍。
周宣王三十九年伐姜戎,戰敗於千畝,四十五年逝世。由太子官涅繼位為周幽王,幽王繼位後周王朝危機四伏,他又是一個昏庸之君,任用善諛好利的虢石父為卿執政,排斥正直大臣,連在千畝之戰救駕有功的忠臣叔帶也遭其陷害,被逼逃亡晉國。鄭樵說:「幽王無道,去周如晉」。叔帶到晉後,晉文侯早慕其才,於是馬上任其為國卿。叔帶在晉站穩腳步,始建立趙國於晉。叔帶下傳五世生趙夙,追隨晉獻公為御戎,受命率領晉軍伐霍、魏、耿三國,並賜予耿城。趙夙生共孟,共孟生趙衰,衰與晉獻公諸公子均有交情,趙夙得知,要其慎行,交往要保持距離,避免引來殺身之禍,所以趙衰僅追隨重耳,重耳任命趙衰為原大夫,委與國政,復以女姬氏嫁予衰,生二子長趙同、次趙嬰齊。後重耳因驪姬之亂,被逼逃亡到翟國,趙衰令二子隱居鄉下,自己輕騎快馬跟隨重耳逃至翟國,並助翟國伐廧。並在耿城娶叔隗,生趙盾。重耳耽於逸樂,趙衰用激將法,將年近六旬的重耳激出翟國,來到齊國,以便借助齊國的力量,使重耳奪回晉國王位。
晉文公去世後,晉襄公繼位,襄公在位六年,也與其父走入黃泉。其子尚在襁褓中,恐難擔大任,趙盾也認為國家正處多事之秋,於是欲立襄公之弟「雍」為王,襄公夫人穆嬴得知,天天抱著太子夷皋在朝上哭啼,朝後,又到趙盾官邸叩頭說:「君主臨終將其子付託予你,說:『此兒成不成才,就看你的教育怎樣』?今天你卻放棄自己的責任,豈不辜負了先君對你的付託嗎」?加之襄公之弟雍當時居於秦關未歸,盾考慮「國不可一日無君」,擔心事久生變,遂決定立太子夷皋為晉靈公,靈公繼位,晉國大事全由趙盾一人主持,獨掌朝政。趙盾是一個注重法治的人,掌管朝政十年,將晉國治理的井然有序,有條不紊,此時晉靈公已長大成人,並不成才,不學無術,心情殘暴。盾毫無保留情面,經常加予進諫,言詞激烈,晉靈公迫於無奈,不得不當眾認錯,可是心中甚為不滿,暗藏殺機。便派武士鉏麂去刺殺趙盾。鉏麂一早去行刺,見趙盾的臥室已開著,而且穿著官服,等待天亮上朝,鉏麂見狀,感嘆的說:「對君主不忘恭敬,他是愛民如子的好官,殺他對民不忠,不殺違抗君命,進退維谷,不如死去」。說罷,就一頭向庭中槐樹撞去而亡。一計不成,又生一計,晉靈公處心積慮想謀害趙盾,趙盾在國內已無法容身之地,準備逃往國外,斯時他的族人將昏庸無能的晉靈公殺死在桃園,立襄公弟黑臀為君,是為晉成公,仍任趙盾為國政。
趙衰、趙盾父子,父助晉創霸業,子輔晉國朝政十有餘年,趙族成為晉國功臣,宗族開始顯貴。盾生子朔,晉景公三年,遭權臣屠岸賈讒言所害,攻滅趙氏,幸趙朔之妻成公姊莊姬(乃晉成公之女),得其母成夫人保護,而生遺腹子趙武於宮中,又得心腹門客義士公孫杵臼、程嬰設計救出宮外,潛入盂山(今之太原府)。撫育十五年,晉悼公即位,中軍元帥韓厥詳盡其事於悼公,悼公滅屠岸賈而復趙氏,韓、程、公孫皆為趙氏之恩祖。至宋神宗元豐四年辛酉五月初二日,追封程嬰為成信侯,公孫杵臼為忠智侯,韓厥等立恩祖廟於絳州至宋高宗紹興十一年辛酉八月立祚德廟於臨安、褒揚其協助趙氏之功勳。
待趙武成長,趙氏復興有望,程嬰乃辭去大夫爵號,並對趙武說:「你今日已成人,復故位,我也應下地去告慰你父親趙朔和杵臼君,以讓他們早日瞑目於黃泉」。趙武聽後,哭啼頓首,請程嬰不要忍心離自己而去。程嬰則說:「今我不去告慰先人、他們認為我沒將事辦成」,說罷揮刀自盡。為感激程嬰扶趙立功,趙武為其服衰三年,為之祭祀,每年春、秋兩季,各祭一次,世世不絕。趙武生成,名景叔,景叔生趙鞅(即歷史有名的趙簡子),晉頃公時任執政,晉頃公十二年,趙鞅聯合晉明知氏、韓氏、魏氏、范氏、中行氏消滅公族祁氏、羊舌氏、分其邑十縣,六卿各令其族為之大夫。滅祁氏等約十年,趙鞅以武力趕走六卿中的二卿;范氏和中行氏。先是趙鞅率軍攻打衛國,衛國戰敗。將地獻給他的族人,並將該族人安置在邯鄲而後移至晉陽(今山西太原),晉陽治理者洽其族人趙午,然而趙午出爾反爾,趙鞅將其逮捕囚禁,族人為之不服,趙鞅認為不能鎮己,何以服人,於是按律處死。趙午之子趙稷得知,舉兵造反,派上軍司馬籍秦包圍邯鄲。趙午雖與趙鞅同族,但不是中行氏,中行寅的外甥,中行氏又與范氏有姻親關係,如此二氏不但不聽命令,反而站在趙稷這邊反對趙鞅,謀士董安於得知此事要趙鞅先發制人,但礙於法令,未予採納。范氏與中行氏聯合攻趙鞅,趙鞅只好返回晉陽。大夫荀躒認為內部發生爭奪應三方面都驅逐出境,而祇有趙鞅自己返回晉陽有失公平,晉定公認為有理,就命荀躒、韓不信、魏曼對范氏、中行氏討伐,但以失敗收場,之後趙稷對晉定公也反對,引起全民義憤,起而攻之,范氏與中行氏只好逃到朝歌。(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