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氏與扶風馬氏源流
晉定公認為趙鞅是好人,又請趙鞅回國繼續任執政。趙鞅與范氏,中行氏在鐵地(今河濮陽西北鐵丘)打了一仗,此戰范氏、中行氏兵多將強,趙鞅兵少將弱,為了以少勝多,以弱制強,以寡擊眾,趙鞅在戰前宣誓新政:
(一)有軍功的大夫能得到郡的土地。(二)得勝立功的庶民、工、商,可按功升作官吏。(三)得勝立功的人臣、隸圉等家奴,可以免除身份,獲得自由。這就是歷史上有名的「鐵地誓師」。第二年終於將范氏和中行氏驅除出晉,逃亡齊國。晉國有勢力的卿族知氏、韓氏、魏氏和趙氏,其中行知氏力量最強。
公元前四五七年趙鞅去逝,子趙無恤繼位,是為趙襄子。公元前四五三年知伯向韓、趙、魏要土地,韓、魏迫於壓力都給予萬戶縣邑,唯獨趙國不給,知伯脅迫韓、魏聯合攻趙,圍攻一年有餘,絲毫無效,知伯命軍隊開水渠淹趙,趙襄子得此消息派人說服韓、魏兩家謂:「若你們協助知伯滅趙,最後反過來就會滅你們」,韓、魏二家登山一看整個晉陽城淹水狀況,只見晉陽城的人民「易子而食、析骨而炊」殘不忍睹,知伯看後非常高興,竟得意忘形告訴韓、魏,曰:「而後若不聽話,趙國就是你們的寫照」。韓、魏二家就與趙聯合攻擊知伯,趙占據晉陽(今山西太原)為都城,韓占據晉的中部地區平陽(今山西臨汾)為都,魏占了晉的南方安邑(今山西夏縣)為都。
而知伯只保留絳州和曲沃(今山西翼城東和聞喜)兩地。周烈王承認韓、趙、魏三家諸侯。
趙無卹卒,傳位給其兄伯魯之孫浣,是為獻子,獻子卒,其子趙籍繼位,周威烈王命趙籍為諸侯,與韓、魏三分晉地,建立趙國,趙籍卒諡烈侯,傳弟武公,武公卒,又傳回烈侯之子武侯,武侯生敬侯,敬侯生章侯,章侯生成侯,成侯生肅侯,至戰國趙日益強大,立國稱王,肅侯生武靈侯,武靈侯見胡服適合騎馬射箭,有意模仿,又怕國人恥笑,經過深思熟慮,決心推行「胡服騎射」。武靈侯生二子長章、次子何,章為趙惠文王,惠文王封趙奢為大將軍,率兵解救閼與之圍,趙奢因功被賜地「馬服」(今河北邯鄲北),封「馬服君」。生子趙括,不學無術,雖熟讀兵法,但無實戰經驗。趙惠文王生二子;長子丹,為孝成王。次子勝是為平原君,趙惠文王卒長子孝成王繼位。
公元二六零年,秦將王齕攻取上黨,上黨軍民擊退到趙國。秦軍攻打趙國長平,大將廉頗擅長軍事,以逸待勞,堅守長平,兩軍呈相持狀態。秦軍賄賂趙國權臣,散播謠言說:「秦軍最怕趙奢之子趙括領兵攻打」。孝成王信以為真,不聽眾臣進諫,依然派趙括與秦軍對抗,結果趙括與主將被殺,全軍覆沒。
孝成王生偃師,是為悼襄王,悼襄王昏庸。廢有德行的太子趙嘉,而立無能次子遷是為幽穆王,被秦虜,將其流放到河南房陵,其大夫乃立嘉為代王,建都於代城(今河北蔚縣西南),公元二二二年,秦軍進軍代城,代王嘉降秦,趙國亡。
趙姓子孫散居各地,鄭樵在《通志‧以國為氏》中說:「趙宗散居者皆以國為氏」。秦漢時有趙沱,為鎮定人,漢時趙充國為隴西人,趙岐為京兆人,趙壹為漢陽人,蜀漢趙雲常山人。至西漢宣帝本始三年庚戍,京兆尹趙廣漢,字子都,由廣平府邯鄲縣(自趙武至此世居邯鄲縣)北遷涿州之天水,於是才有郡置。
傳至大唐時,其後嗣則有趙隱者,生九子,自號雪江,生平樂善好施,常漁於漢水之陽,葬先人於犀牛望月,翁享年一百一十一歲。數傳而至僖祖。僖祖諱眺,生四子;長瓊、次珽、三琚、四璩。趙珽為順祖,生二子;長敬、次教,趙敬為翼祖。生三子長弘道、次弘殷是為宣祖。宣祖生五子;長匡濟早薨、次匡胤是為太祖,三匡義是為太宗,四匡美始封秦王,後追封魏王,五匡贊早薨。惟太祖、太宗、魏王鼎分三派,綿綿瓜瓞,傳千萬世於無疆。
趙國時期,趙氏已分三大血脈,一居邯鄲的大宗,二居東武城的平原君分支,三居東安陽的代安陽君分支。趙氏公子封君有平原君趙勝、趙豹封為陽文君為相國,趙章封為代安陽君、趙成封為安平君、趙奢封為馬服君,其中只有趙武靈王的長子趙章封為代安陽君,才領有封邑東安陽,其他趙氏宗族沒封為君也沒有封邑。
三、趙氏與扶風馬氏的淵源:
飲水思源,源遠流長,宗功祖德,是我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也是中華文化的一種發揚。
趙奢是戰國時趙國的宗室,他是位經濟家,也是一位軍事家,對整頓稅賦更有一套。他曾統率趙軍在閼與之戰中打敗秦國,從此建立趙國不朽的根基,功勳彪炳,因而被趙惠文王賜「馬服」地,封為「馬服君」,自此才衍出馬姓。也是扶風馬姓始祖。
趙奢為人正直,認真執法,不畏權勢,不阿諛奉承,他是趙國掌管稅賦的小官吏,因個性所使,又認真執法,絕不循私,因而得罪了很多權貴。
斯時,趙惠文王之子趙勝平原君,家財萬貫,阡陌綿延,家臣倚勢,挋不繳納稅金,趙奢獲知,依法嚴辦趙勝家臣,殺了與此有關的家臣九人。平原君趙勝獲知大發雷霆,發誓要殺掉趙奢,以洩心頭之恨,並立即派人抓了趙奢責問。趙奢毫無畏懼,反而質問平原君趙勝說:「你是趙國的貴族,放縱管家,不按律繳納國稅,公報私仇,抓我審訊,這種不奉公守法之舉動,不但破壞國家綱紀,削弱國勢,更會使其他諸侯伺機侵犯,國家將會滅亡,你高貴的地位和巨大的財富還會存在嗎?若能帶頭示範,為人表率,趙國上下團結一致,齊心協力,如此國家怎能不強大」?這席語重心長之話,不但沒激怒平原君趙勝,反而使其心悅誠服,認為趙奢很賢明又有才幹,是治理國家的棟樑,於是推荐給趙惠文王,主管國家的財政和稅收。
使趙國稅收增加,國富民強,百姓安居樂業,之後,趙惠文王非常器重他,也成為國家的重臣。
戰國時期,秦國接連打敗楚、魏,並佔領二國多座城池。然而此時東方六國,是秦的障礙,趙國為了自身安全,助魏抗秦,為了自己的勢力擴張,也去侵佔齊、魏土地,因此與秦發生利害衝突。秦國認為取魏,必須削弱趙,如此才能消滅北方的燕、齊和南方的趙國,最後全國才能統一。公元前二○七年秦國終於將矛頭指向趙國,秦昭王派遣大將胡陽率兵攻打趙國閼與(今山西和順縣西),閼與是趙國的重鎮,也是趙國西南的重要門戶,東靠太行山,西依晉中平原,戰略位置非常險要,秦軍若能取得閼與之地,要打趙國如囊中取物。趙國倍感威脅。趙惠文王也瞭解此地重要,急召能征善戰,長於計謀的廉頗商議抗敵之計,廉頗認為閼與距離邯鄲甚遠,路途險阻,救援不易,樂毅也附和,只有趙奢果斷地說:「閼與地處邊塞,路途險礙,趙秦就像老鼠在洞穴中相鬥一樣,勇者取勝」。這番獨到的想法分析,燃起趙王的希望,即命趙奢為大將軍,率兵解救閼與之圍。
趙奢率軍西行迎敵,距離邯鄲卅里紮營休息,並宣布說:「如果有人對作戰問題有異議,格殺勿論」。官兵趕到疑惑,即使日夜兼程也難解救閼與之危。其實此計是在迷惑敵軍,而使秦軍失去警覺的策略。趙、秦兩軍在武安(今河北武安西南)對峙,秦軍在武安城西操兵,人喊馬嘶,戰鼓喧天。
趙軍看見秦軍如此猖狂,侵入趙地如入無人之境,趙軍官兵,人人義憤填膺,個個憤怒難平,偵察兵有人不守軍令,建議出兵解救武安之危機,軍令如山,趙奢立即下命斬首示眾。之後,趙奢下令全軍整修防禦工事,做出長期固守之勢,以怯敵畏戰的假象來欺騙秦軍。秦帥胡陽感到奇怪,派間細潛入趙營探虛實,趙奢知來者用意,佯裝不知,更以美酒佳肴款待,也讓他們觀看新增堡壘,顯示趙軍固守不前,畏怕戰爭之意,隨後讓奸細返回。間諜將所見所聞報告胡陽,胡陽大喜,誤認趙軍怯戰,不敢迎敵。果然秦軍中計,發動攻擊。趙軍日夜兼程,偃旗息鼓,在最短時間接近閼與,佔據重要制高點,有利地形,築好防禦工事,命弓箭手枕戈待旦,伺機發箭攻擊,此時士兵許歷要求晉見趙大將軍,趙奢改變以往態度接見,許歷說:「我軍迅速逼近秦軍,這出乎秦軍意料之外,但秦軍來勢凶凶,我方必須佔有利地勢,集中火力,嚴陣以待,不能有所閃失」,趙奢促其講出更具體方案,許歷怕被殺頭,趙奢表示邯鄲與閼與兩地不同,局勢也不同,以前軍令作廢。許歷說:「我軍應先搶佔閼與附近的北山,地勢險要,居高臨下,易守難攻,一鼓作氣,就可擊潰秦軍」,趙奢採納意見,挑選一萬精兵,速佔北山,構築工事,待敵來犯。
胡陽得知趙軍突然趕至前線,驚慌失措,秦軍日夜不停趕往閼與,閼與已被趙軍佔領。胡陽命秦軍奪取,然而秦軍長途跋涉,人疲馬乏。趙軍卻以逸待勞,早有準備,趙秦之戰,秦軍終於敗北而逃。趙軍大獲全勝,凱旋而歸。趙奢因閼與戰爭有功,趙惠文王賜「馬服地」,封「馬服君」,因而以「馬服」為姓。
趙秦長平之戰,趙孝成王命趙括為趙軍統帥,領兵與秦作戰,趙括即將赴長平前線,趙母上書孝成王,反對任命趙括為將。大將藺相如亦反對趙括為將軍。但趙孝成王依然不聽。果然在長平之戰中被秦軍白起擊敗,四十萬大軍被坑殺,趙括也在其中,此後趙國元氣大傷而一蹶不振。趙括給趙國帶來奇恥大辱,趙母果決的將「馬服」氏,改為單姓「馬」。趙奢之孫趙興乘亂逃避陝西「扶風」一帶繁衍成族,「扶風」也成為馬氏的郡望。
這支馬氏在西漢時代發展為大姓,到東漢更為顯貴。趙奢之前有馬師,這是春秋戰國時期鄭穆後裔,他是專職馴馬、相馬、醫馬,他的後代就以「馬師」為姓。其後裔羽頡也是馬師,就將師字去掉改為單字「馬」。西漢平帝司徒,扶德候馬宮本姓「馬矢」,以後也改單馬。唐宋以後,隨著民族融合的發展及少數民族的漢化程度加深,越來越多的少數民族開始漢化,也採用漢姓,以致有「十個回回九姓馬」之說。馬姓中的一部分人就不再是純粹的漢族血統,更與趙氏沒有血緣關係。
四、結論:
扶風郡馬氏始祖趙奢公,戰國時期為趙國宗室,與趙氏都出自於伯益之後。趙與扶風郡馬氏在血緣上永遠都不可分,換言之都是一家人,這支馬氏在西漢世居扶風,東漢時遷往河南、四川等地,晉代時期又徙居汝南、東平。
宋代東平馬氏又遷福建莆田、浙江等地。之後,福建一支遷廣東,一支又遷浙江等地,至明代,馬氏遍布福建。到清代馬氏移居台灣,民國卅八年國共內戰,總統馬英九先生由湖南遷香港再移居台灣,為馬服君趙奢第六十七世裔孫(福田馬氏族譜)。同時亦有馬氏族人遷往東南亞及歐美各國。另據金門南門耆老馬根壽先生說:「南門馬氏來自於福建同安,古崗來自廈門,何時來無法考稽」。因此趙氏與扶風馬氏實有親密的血緣關係。(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