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來嫁娶結姻緣」--金門與同安曆史上的通婚
二十多年前我在主編《中國歌謠.福建卷.同安縣分卷》集成時,蒐集到一首反映金門與同安地緣、姻緣關系的民間歌謠。歌詞如下:
浯江尋海水相連,
金門同安共祖先;
兩地火薰看現現,
往來嫁娶結姻緣。
金門原是同安縣的行政轄地,雞犬之聲相聞。農耕時期民眾煮飯燒柴草,所以俚語說:「出門不彎腰,入門無柴燒」。三餐作飯時,同安沿海與金門島的居民都能互相看到裊裊的炊煙。至于兩地百姓通婚,則是非常普遍。從一些族譜、墓志的記載,我們很容易找到這類的第一手資料。
早期的婚嫁,多數是海島的女子嫁到內地。因為內地比較安穩,「大旱半收,大亂半憂」,祗要不偷懶,「鋤頭若願滑(挖),狗屎若願勃(拾),無金山也有銀窟」,因此有些女子願意嫁到內地。這種例子很多,如:明代「理學名宦」林希元于嘉靖三十八年所撰《明處士葉亨衢暨配陳氏墓志》記載,葉亨衢(佛嶺葉氏16世,居瑤江)的曾祖母「林氏烈嶼翔風里上林人」。楊嫣輝先生生前發現的《橋東劉氏世譜》記載,明代浙江按察副使劉存德(蔡復一夫人李氏外祖父)之媵吳氏是烈嶼人,生子夢潮(萬曆47年進士,粵西副使);劉存德曾孫劉光生又娶烈嶼林夢得之女。清道光十二年(1832年)台灣鳳山縣訓導柯撰《皇清顯妣莊儉林門張孺人七十六壽墓志銘》載:「孺人出自烈嶼,張諱光寶公次女,邑庠生企軒公之塚婦(嫡長子之妻──筆者注)也」。這些是烈嶼嫁往內地的婦女。大金門嫁到內地的女子就更多。蓮花山頭壩里佛嶺葉氏族譜載,十五世葉義(1451年生)「娶妣浯洲宋氏」。蓮花後埔村葉氏族譜也記載,清乾隆年間,二十三世葉幼娶金門女子李氏為妻,生子膽、坦;葉杉官也娶金門黃氏,生子春元。會元許獬(1570─1606)壹孫女嫁柏埔(洪厝)洪覲光(武進知縣)之孫邦偉,盧若騰(1660─1664)也有壹位孫女(勗吾之女)嫁給同安蓮花陳聖執(1633─1708)之孫天培。還有同壹家族兩代連續與內地聯婚。據《五峰村許氏族譜》載:清乾隆年間,五峰村(今同安區汀溪鎮)許氏七世許崇雕原配陳氏去世後,繼娶金門後浦儉莊傅氏(1713─1788);崇雕四子建珇又娶傅氏侄女,即金門後浦傅氏姑侄嫁入五峰許門?婆媳,此謂「親疊親」。許氏在同安富甲壹方,民間還有「五峰出嘉臘(真鯛魚)」的故事,竊以為是海島漁村與內地山鄉聯婚的傳說。
既有嫁往內地的女子,民間姻緣「相報相羅」,自然也有內地出嫁金門的女子。據潘土林氏族譜載,該社林英(字以烈)有壹女嫁金門平林蔡,為郡判蔡宗德(瓊林蔡氏十四世)次婦。明萬曆年間,蓮花後埔社十七世葉逢春次子葉細,自幼隨母改嫁到金門;金門後浦傳恩光,也娶該社葉姜娘為妻。澳頭四川總督蘇廷玉(1783─1852)次女適邱良功之子邱聯恩(南陽鎮總兵官)。新店鎮鍾宅洪氏十二世洪汝湯其曾孫五昌之子隨母嫁在烈嶼。
民間俚語說:「龍交龍,鳳交鳳,溫龜(駝背)交抗戇(癡呆)」。「官家聯婚」,自古常見。如五代時期晉江劉氏始祖劉枝(原為鄂州節度使判官)次子劉文濟娶王審知(862-925)小女,而王審知(公元909年四月初五受封閩王)次子王延鈞(後唐長興四年稱帝升大同場為同安縣)又娶劉枝之女。同安縣城因是當時全縣(括今天的金門縣)政治、經濟、文化、教育的中心,所以有些金門鄉親選擇在同安縣城或縣郊置業、定居、經商、讀書、科舉、遊玩,融入當地的族群,由浯島同安人成為地道的同安人。其中以金門瓊林蔡獻臣(光祿寺少卿)和陽翟陳健(三郡太守)兩個家族最為龐大(陽翟陳氏為瓊林蔡氏之娘家)。蔡氏在同安城北有東山草堂,城南有望洋庵和怡園別墅;陳氏有前宅99間、松田世大夫第和北門誥命堂。這兩個家族世代簪纓,書香門第,為古同安的文明史留下了厚重的壹筆。由于他們在同安蕃衍生息,所以不管是縱向或橫向的聯婚,基本上都在同安城內。如瓊林蔡宗德獨生女坤娘(1525─1601)嫁西湖塘南亭王三錫(1521─1603,誥封朝議大夫雲南布政參議)。王三錫次子道照娶陳榮祖(德慶州知州,陳健之孫)之女;陳榮祖壹女適溪邊鄭汝楫次子鄭果(貢生),還有壹孫女適與甯知縣莊量之孫壹麟,壹孫男世顒則娶嘉定知州郭日烜(在坊後郭人)之女。王三錫女兒(即蔡宗德外孫女)嫁浯陽陳氏二十世陳基虞(廣東按察副使,住同安西門內),陳基虞(1565─1643)之女嫁青嶼張鳳徵(御史台觀政)之孫喬楠。蔡復一(五省經略,住同安北鎮宮旁)娶潮州太守李春芳子、上林苑監錄事李璋之女。蔡復一之弟復心以兄廕入監,娶潘土山西 參政林一材子、太學生炳之女。蔡獻臣內弟池顯方娶蔡懋賢(刑部主事)之女。劉存德(1508─1578)次子劉從龍娶陳甫吉(陳健長子)之女。馬巷「林百萬」芳德(1688─1758,捐職州同)娶陳元章(陳健七世孫)功妹,而他的次子林邦彥也娶戶部主事陳睿思(儀封知縣陳觀泰之子)曾孫女。馬巷官山十七世陳大庭(1556─1649,廣州知縣)之女嫁探花林釬(1578─1636)長子天溥。真是「牽草索搭菜瓜棚」,越扯越長。
從上看出,這些名宦家族,許多是世代聯婚,有的是同代人就成為「重疊親家」。如蔡獻臣(1563─1641)長女嫁丁哲初(少司寇)之弟亨中,而哲初之女又嫁獻臣三子學光。蔡獻臣次女嫁陳基虞三子元諄(字季和),陳基虞之孫女又嫁蔡獻臣之孫齡。由于近親聯婚,出現了一些奇特的家庭。如有姑侄成為婆媳,有姑換嫂,也有堂姐妹為妯娌,個別輩份也不等。如大嶝張廷拱(山西大同巡撫)一女嫁蔡獻臣四子孚光(恩貢生),另壹女嫁柏埔太學生洪印石(1544─1606)季子洪仲基;但張廷拱之弟廷極之女卻嫁洪印石之孫敷惠。這些現象反映農耕社會血緣相親,守望相助的民間婚俗。
傳統的婚姻,多為女子嫁入男家,且在昏時行禮,故古籍婚姻字常作「昏」,也是古代「搶婚」的遺俗,至今,「入門黑,生查埔」的俚語也是這種婚俗的烙印。但自古以來,也有男子就婚于女家成為女方成員,這叫「入贅」或「贅婿」,現代叫「男到女家落戶」。這種現象許多家族的族譜都有記載,並不忌諱。如馬巷塘仔頭(桐梓)朱陳氏。始祖陳福全是同安縣嘉禾里(今廈門市區)墩上社人。明景泰年間到馬巷教唱南曲,入贅當地朱家(朱氏是新墟後珩朱熹裔孫朱國安孫女),世襲婆姓,稱「朱皮陳骨」(生為朱姓,卒後神主牌書陳姓)。這和安海張均安贅八郎公顏通(浯江顏氏三世)之女顏乙泰所謂「生為死張」是同類婚俗。金門孤懸海中,風沙若霰,「八月十五,關門閂戶」,生活環境比較艱苦。早期到島上謀生的內地男子,原本家況就貧乏,到了島上又是孤身隻影,只好入贅較早來島定居的家庭,也就是古人所謂「家貧子壯則出贅」。這種通婚的形式,也就促進了海島的開發和人口的繁衍。僅舉幾例說明:
據蔡獻臣長子蔡謙光墓志銘載:「先世中州人,宋十有七郎者,贅浯洲平林,因家焉」。蔡十七郎(先世居同安西市)自許坑入贅平林陳十五公,螽斯衍慶,遂為瓊林蔡氏望族。宋末丹詔(今詔安)五十郎許忠輔,入浯為陳姓贅婿,定居塗山(今後浦)。同是宋末人,辛胡因避亂自同安石尋逃往浯島,入贅陳氏,定居金門所北門外。明初同安古莊盧氏十四世盧複齋避亂來浯,入贅顏厝(今賢聚)顏氏,成為盧氏在金始祖。明永樂元年(1403年)二月,同安銀浦(浦園)五世李容之孫李應祥,為避祖父「靖難」餘怏,渡海浯洲十九都烏沙頭(今古甯頭),後入贅張家,成為古甯頭李氏開基祖。浯江顏氏廿五世顏子綮(1806─1876),居同安東門外後塘社,欽賜舉人,家貧返回金門(後塘顏姓為金門賢聚支派)入贅吳姓,于道光十二年(1832年)創辦「存德藥鋪」。
當然,也有自海島到內地入贅的男子。如宋末元初,入閩方氏十五世方元翁護送宋幼帝南逃,居浯洲烈嶼護頭社。景炎二年(1277年),長子方福祖為避元兵加害,入贅馬巷趙厝社趙姓(魏王趙匡美派裔),生子趙照德和方照興。再如,明嘉靖二十二年(1543年),金門後浦許氏八世許?建,到同安縣城西北桐嶼入贅張家,成為該社「浯浦」許氏始祖。
通婚是一種人口流動的渠道。明清時期,社會動蕩,特別是清初「遷界」,島民流離失所,「天寒日又西,男婦相扶攜。去去將安適,掩面路傍啼」(盧若騰《遷虜沿海居民》)。因而「山內親家」成了臨時棲身的避難所,但也帶來了「內地憂人滿」的隱患,然而卻形成了鄉親、宗親、姻親的大融洽。清廷解禁之後,多數鄉親返島複復業,但也有不少人留在內地,形成了至今兩地居民既使沒有近親也有遠戚的血緣關系。這也可以從另一個層面來理解「無金不成銀」、「無金不成銅」的歷史含義。
壬辰年桂月 於古莊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