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愛而鳴~紅脈熊蟬
金門古童謠中有:「菽蒿山、溜大蠝…」講的一種體型較大的蟬-紅脈熊蟬。顧名思義,這種蟬透明的翅膀上有著紅褐色的脈絡,而且體型巨大,可以說是昆蟲界裡的巨漢。細數金門地方俚語中的蟬有不少種類,除了:大蠝(紅脈熊蟬)、青姬(草蟬)、紅玻蟬(玻璃草蟬)等。但其實金門蟬的種類遠大於我們所熟知的這些,一些小如米大小的葉蟬、會在草上吹泡泡的沫蟬等。或許是因為牠們之間的外型差異太大,所以古時候的人們無法將他們聯想在一起。
但我們對蟬的印象大概都是頭小小的、兩隻眼睛脹在前頭,背部有著結實的肌肉、背上則是黏著薄如紙的翅膀。還有就是蟬鳴聲總是讓人想到夏日的午後,而從春季到秋季蟬的鳴叫聲變化十分的明顯,於是有了「秋蟬」這樣意境深遠的詞藻可用。確實這都是不同季節時不同種類的蟬所發出的求偶聲,而我們的認知中只有雄蟬會叫,雌蟬則不會叫。
紅脈熊蟬是我們自小就看過的蟬,猶記年幼時拿著黏蒼蠅的紙,貼在竹竿上「聽音尋聲」尋找那些在樹上哇哇叫個不停的「大蠝」。現在回憶起來,就怎麼想也想不透,抓蟬有甚麼樂趣?抓到了蟬會先翻過來看看肚子有沒有鳴膜,若沒有就會認為是「啞巴蟬」隨手就放過。若是會叫的蟬,則可能會被裝在火柴盒裡,拿到學校炫耀一番。如此的作法,附則繁殖的雌蟲被留下了,而那些年邁的雄蟲才可能被抓到,想來十分符合自然的時序。在物質缺乏的年代裡,或許這就是小小的確幸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