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二三榮民系列傑出農家勤耕耘—黃水英
歷經風霜雨雪兩百多年的雙進老厝,外觀雖顯古樸,裡頭溫馨處處,一對熱情的老園丁生活在其間。
純淨而儉樸的村莊,一早即傳來我腳下高跟鞋叩—叩—叩—的聲響,劃破了這小小村莊的寧靜;我朝著三十六號住家走去,屋宇古色古香、庭院非常寬敞,嗅聞屋內飄來陣陣撲鼻香,原是男主人剛從園裡摘回玉蘭花,女主人將它夾在耳鬢間,並遞一朵給筆者,清香飄散在四周,夫婦倆隨即泡上一壺熱茶,茶几擺上金門貢糖與卡車餅,古早味瀰漫其間,同時帶我參觀裡裡外外的景觀……。
黃水英,生於民國二十四年,而於二十五年始報戶口,金沙中心小學是他的母校,自幼成績佳,好學不倦做典範,功課雖然一級棒,然而憂喜參半有遺憾;身為長子的他,雖是老師心目中的得意門生,但長兄如父,必須一肩擔起貧窮家庭的生計,縱然他的啟蒙老師林金龍對他寄予厚望,從學校步行到后水頭,與其父促膝長談說原由,不忍優秀學生斷學業,輟學未能去上課。然而家徒四壁又以父權為大,遊說無用,黃水英遺憾地與校園說拜拜,不能上學讀書,只好荷鋤下田去,從此做農夫。
五穀雜糧與菜園,全用肩膀來挑擔,而島嶼軍隊多,供不應求、擴散了田園,黃水英播種三、四分地,見同學執教鞭、當老師,不必風吹和雨淋,自己學業雖名列前茅,卻要與田園為伍,只能怨嘆時不我予。而人生如戲,無論扮演什麼角色,他告訴自己、演什麼就要像什麼,既然當農夫,天生的作穡命,田地就不能荒蕪。而他在民國四十七年,參加農業展覽會、農產組比賽,並以「菠菜」乙項,贏得第一名的殊榮,他首嘗成功的滋味。
一路種田為家忙,挑擔到市場,他的勤奮人讚揚,母舅自告奮勇為他作媒成功;但身處大時代,鄉親躲災難,八二三之後舉家遷台,領取三千補助款,黃水英則留在家鄉沒走遠,應允婚事的女方不刁難,讓二人結成雙,那年,勤奮瀟灑的黃水英二十二歲,美麗賢慧的妻子楊招治十七歲,沙美市集的雜貨店老闆與鄉親感動於黃水英的熱忱與衝勁,助他一臂之力,當年居住后水頭的砲兵與他很熟悉,聯絡營部支援軍用車輛,迎親隊伍坐在軍車上,沿途敲鑼打鼓又有樂隊吹奏,熱熱鬧鬧把楊招治娶回家,黃水英也同時擁有「調度官」的稱號。
黃水英於婚後轉型,到沙美經營冰果室,雇請小姐看店,直到民國六十年,七十三歲的父親過往,他再次轉行,在農試所派員帶領下,共六人赴台受訓,地點在嘉義農業試驗所,接受與農業相關的訓練,學習如何栽種、接枝、施肥、放枝,兩個月後回金門。
習得技術後的黃水英,一面種植果樹,一面種竹筍;起初不順手,再赴五股鄉拜訪專家,對方除傳授秘訣,並送他一把筍刀,訣竅記在心中,兩手努力晃動,終於時來運轉。
一甲地的果園,芒果、水梨、水蜜桃……,應有盡有,他同時在果樹下方飼養土雞,空曠的地方,雞隻有了活動的空間,其肉質既彈且Q並富有嚼勁,迎合了老饕的味蕾,並於民國七十一年,當選「全國十大傑出農家」,蒙受蔣經國總統親自接見,一張張富有歷史意義的照片,就張貼在他家古厝的牆壁上,除了見證歷史,也為子孫留下永恆的紀念。
民國七十七年,黃水英再次轉型,這回他選擇園藝,創業維艱,推廣不易,甚至不能受到市場的青睞,於是他到金城、山外和沙美的市場擺攤,態度決定了一切,他的親和力終於擄獲了鄉親的心,在園藝與花卉中開闢了一條銷售管道。當大兒子黃克溫於八十二年以上尉軍階退伍,父子攜手共創已奠定下來的產業與精進園藝技術,於是他卸下肩上的擔子,逐漸退居幕後,當起了顧問。兒子沒有辜負他的期望,接手迄今,戮力扮演園丁的角色,並將園藝事業發揚光大,在穩定中求發展,如今雇工四人,多了就業的機會。
育有三子二女的黃水英夫婦,女兒均嫁台灣,兒子都留金門,長子經營園藝事業、次子黃克標為報社經理、三子黃金財在酒廠服務;曾經當了兩屆村長的他,熱心地方公益,為村民服務盡心盡力,當孩子均已長成,他加入紅十字會,遊走兩岸為病患,替他人設想。
目前為縣農會第十一屆理事的黃水英,種田種出心得和希望,園藝亦跟著茁壯,他耕耘不輟,奠定了農業基礎;除此之外,他努力奉獻,擔任兩屆共八年的財團法人黃氏宗親會理事長、為宗族盡一己之力。
黃水英熱愛這塊土地,亦熱忱幫助鄉親,因此而獲贈匾額數塊,「賢才得展」、「績懋卓著」、「眾望所歸」予以肯定,他除獲選「十大傑出農家」,更榮獲「身心障礙模範家庭」、「模範父親」,妻子楊招治亦曾當選「模範母親」,高掛廳堂的感謝狀更是不計其數;黃水英一生對農業的貢獻與對園藝的奉獻,如今年事稍長回頭看,辛酸與淚水交織成一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