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Enter到主內容區
:::
:::

戰地弦歌─金中畢業四十週年的回憶與感想

發布日期:
作者: 陳朝福。
點閱率:1,059
字型大小:

課外書籍的收穫
高中的學業壓力雖然繁重,同學閱讀課外書的風氣卻很盛,圖書館裡一些好書經常被借閱一空,高一、高二時,曾經看過《西潮》、《未央歌》、《滾滾遼河》、《異域》等書,這些風靡一時的好書,有的是老師推薦,有的是聽聞同學熱烈討論引發興趣,或借或買來閱讀。少數懷抱鴻鵠之志的同學,這時已開始閱讀《羅馬帝國興亡錄》、《雙城記》等世界名著,令人肅然起敬,也想附庸風雅到圖書館借來一閱。
同儕之間競相閱讀課外書,對於一個身心正發展的年輕人具有正面而微妙的影響。名人鉅著描寫大時代青年保家衛國的作品,讓我們心中洶湧澎湃,王尚義的《野鴿子的黃昏》則為我們注入某種虛無浪漫的特質。金城中興路、莒光路口的國泰書店,中午時分總是擠滿阿兵哥與學生,爭相閱讀新書。坊間正流行存在主義文學,有人看了卡謬的《異鄉人》或是尼采、沙特著作之後,在同學面前賣弄心得,便與衛道之士展開辯論,雞同鴨講,火藥味十足。如今回想,當時大家的觀點還相當幼稚,但這種思維的激盪與表達力的訓練,卻是課堂上所欠缺的。
校運會的試煉
五月下旬是金中一年一度的校慶與校運盛典,以往我一直認為自己體能不佳,缺乏運動細胞,從來不期望有朝一日能在運動場上與人一較高下。高一、二時,最多只是參加班上拔河比賽等團體項目,上場時聲嘶力竭賣力拚搏,輸贏也不關乎個人顏面。高三時,因我們5905是男女合班,男生人數有限,竟被推舉參加三千公尺賽跑,五千公尺比賽則推派倪振金同學。兩人被趕鴨子上架,硬著頭皮出馬,賽前一個月,兩人相約每天下午利用課後時間到操場練跑。
比賽當天,高手如雲,心情十分緊張,生怕體力不繼中途敗陣,或落個倒數第一,讓班上蒙羞。起跑後,我一直保持在中間,最後一圈時已進展到有奪得第三名的希望。看台上不斷傳來班上女生的加油打氣聲,我用盡全力氣奔向終點,最後雖然無緣奪得錦旗,但順利跑完全程。參加五千米賽跑的振金同樣也是大汗淋漓,堅持到底,取得不錯的成績。班上的女生,原本就有許多田徑好手,在校運會的多項比賽都勇奪名次。
這次參賽讓我曉得,人是可以發揮更大潛力的,先前我一直低估自己的能耐而不敢上陣。感謝班上同學,給我一次試煉的機會。
風雨飄搖年代的激情
民國六○年代,金門仍是戰地政務軍管下的前線,軍事第一,戰備為先,儘管生活上有種種的不便,但就像對岸宣傳彈隔日就會打來,居民早習以為常。在封閉體制下,人們安分而認命,能平安過日子,就是最大的福份,別無奢求。六十年十月,我國退出聯合國,人心浮動,總統蔣公「莊敬自強、處變不驚」的訓示,安定了惶惶的人心,舉國一片同仇敵愾。
有一天,訓導主任于永生找軍樂隊、口琴社及合唱團等同學,告訴我們說金防部希望學校籌劃一場晚會在擎天廳演出,以激勵軍心士氣,我因參加口琴社而參加這次的演出。表演團陣容浩大,包括軍樂隊、口琴社、合唱團及詩歌朗誦社,人數近百人,經過半個月的排練,我們終於向擎天廳出發了。就像抗戰時愛國學生懷著滿腔熱血,要前往戰地鼓舞士氣一樣,大夥都掩不住亢奮的情緒,希望為學校爭光,讓防區官兵知道我們愛國不落人後。那天演出的開場,是由三年級一位學長以男高音唱抗戰歌曲:「四萬萬人在怒吼,四萬萬人在戰鬥,戰到了最後關頭---」,讓人彷彿回到《未央歌》小說中的描寫情景;口琴社演奏的是具有地方風味的曲調,還有當時常聽到的「金門曲」專輯中的幾首歌,詩歌朗誦由吳有晴(吳友欽)同學與另一名女生一搭一和帶領:「莘莘學子,負笈弦歌---」,述說金門的文風鼎盛;軍樂隊由一年級的丘金勝擔任指揮,幾首昂揚的進行曲演奏完畢,樂音久久仍在擎天廳的花崗岩層間迴盪,在激烈掌聲中劃下完美休止符。回程,滿載學生的兩部軍用大卡車疾駛在中央公路上,對岸發射的宣傳彈在不遠的天邊炸開,每一次爆響,都換來同學刻意的尖叫聲呼應,叫聲帶著嘻鬧,絲毫沒有驚恐的成份,這是我們勝利凱旋的歡呼,那炮彈,像是為我們慶功的焰火。
可敬的師長與熱血青年
高中三年一直由戴華先生擔任我們的校長,他與學生互動不多,濃濃的江浙口音,週會講話常讓人聽得霧煞煞,讓人覺得他與我們距離很遠,後來他接任省立泰山高中校長時,有同學去找他,他很親切地接待;原來,他是一位很念舊的人。高中三年,換了三位導師,羅紹仁、鄭啟超、楊力行,都是很有親和力的老師,他們與學生秋季遠足,行軍登太武山的照片,如今成為喚醒師生共同記憶的珍貴記錄。兩位資深的教官,高家宇及李永延,他們在生活上給學生許多輔導與啟發,畢業前夕鼓勵同學報考軍校,讓許多人對未來生涯規劃有了較清楚的認識。因而我們那一屆,報考軍校的人數空前踴躍,二百一十幾位畢業生,有二十多人就讀軍校,而早在高一時,王世塗等幾位同學也在教官的協助下轉學就讀陸軍官校預備班(中正預校前身)。這樣的記錄,可能創下全國高中之最,這在金中的校史也是空前。
當時興起從軍熱潮,除了教官從旁鼓勵外,很大的因素也與環境有關,身處戰地,年滿十六歲,人人都是自衛隊員,早已習慣荷槍實彈的軍事生活。在大學窄門進入不易的情況下(只有約百分之三十的錄取率),投筆從戎,進入軍校成了一條不錯的人生道路。記得畢業前夕,倪振金、洪志生等幾位同學曾到各班講演,相約聯袂從軍,那情景彷彿國父在奔走革命,號召志士仁人共同起義一樣,滿腔熱血,慷慨激昂。洪志生因故當年未進軍校,晚了五年,於民國六十七年終於進入黃埔大門。
傑出的同學
從軍者許多後來成為國軍將領,如王世塗(中將)、王建華、陳世團、黃邦印(少將)。當年鼓吹從軍的倪振金、洪志生,兩人退伍後繼續在大學兼教;振金是一位極念舊的人,博學好古,擇善固執,志生研究兵法,深諳韜略;其他聯袂從軍者,後來也都以官拜中、上校退伍,功勳已如過往雲煙,但壯志既酬,誠不負昔年豪情與誓約。
在其他領域的同學,也都有傑出的成就與貢獻,學界如目前執教於台大歷史系的楊肅獻,不但是史學專家,也是《金門縣志》召集人,頗有史家風範;台大中文系教授李錫鎮,溫文儒雅,專攻六朝文學,我兒女有幸先後受其熏陶;其中更有長於管理者,如先後擔任多所中學校長,現任金門縣副縣長的吳友欽,不管在台或在鄉,一直有卓越的表現。另如「結構工程技師全國公會」理事長蔡榮根,在其專業領域裡早已樹立權威,一言九鼎;文藝界如作家黃克全、書畫家吳鼎仁、鄭永炎等,各有造詣與令名。還有許多擔任地方公職、教師或任職產業界的優秀同學,他(她)們在不同領域的成就,令人引以為榮。
幸運的一代
我們是「戰後嬰兒潮」世代,幼時生長於物質匱乏的環境中,稍長須參與農作勞動或分擔家事,不論男女生多培養了勤勞節儉的美德。正因具備這種特質,在高中畢業後,許多人赴台升學,多是半工半讀完成學業,然後在國內、國外繼續攻讀碩、博士。學業告一段落之後,在那充滿希望的六、七○年代,面對的是欣欣向榮,到處充滿工作機會的社會。成家立業,一切靠自己,不勞父母操心。人生際遇,先苦後甜,何其有幸。
如今,同學們正步入人生的金秋,此時應是享受人生甜美的果實的時候,退休的人正過著較安逸優閒的日子,或開始享受含飴弄孫之樂。只要身仍健,老友老伴在,趁身閒未老,何妨開懷盡歡,充實過活,不要再像從前一樣苛待自己,以免徒留遺憾;行有餘力,則回饋社會或提攜後進,好讓他們也能跟我們一樣,有美好的未來。
今年的五月廿日是金門高中六十二週年校慶,感謝母校,從過去以來,一直維持淳樸的校風與保有優良的學習環境,尤其在昔日戰火烽煙的年代,春風化雨,弦歌不輟,讓我們留下許多美好的回憶。

  • 金城分銷處
    金門縣金城鎮民族路90號 金城分銷處地圖
    (082)328728
  • 金湖分銷處
    金門縣金湖鎮山外里山外2-7號 金湖分銷處地圖
    (082)331525
  • 烈嶼分銷處
    金門縣烈嶼鄉后頭34之1號 烈嶼分銷處地圖
    (082)363290、傳真:375649、手機:0963728817
  • 金山分銷處
    金門縣金城鎮民族路92號 金山分銷處地圖
    (082)328725
  • 夏興分銷處
    金門縣金湖鎮夏興84號 夏興分銷處地圖
    (082)331818
回頁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