兒時貧乏年代的節慶
「節慶」一詞,意指節日與慶典,節日又包含紀念日在內,自從週休二日實施後,有些本為國定假日的節日,改為只紀念不放假,早年不放假的民俗節日,近年也改為放假日;而慶典則指各種慶祝活動。本文所提「節慶」,是指兒時記憶最深刻、盼望最殷切的節慶,與節慶之重要性沒有關聯。
現代的節慶與兒時的節慶,名目大致相同,但在心境與觀感上,兩代學生看法諸多差異,早年物資貧乏,盼望節慶等於是想吃大魚大肉,今日生活富裕,盼望節慶只圖能放假休息,在物資貧乏的年代,我們又是如何過節?盼望什麼?撫今追昔,值得回味。
一、兒童佳節糖仔餅
兒童節的禮物,如今已進步到由兒童票選決定,對待「未來的主人翁」,真是相當民主與禮遇,記得在國小六年中的兒童節,每年的禮物固定是一小包糖果與餅乾,這在當年,不知是多少兒童盼望一整年的禮物,每位兒童都有「如獲至寶」的感覺,由於貧窮的小孩,平日吃不到嚐不得,一年滿足口腹一次,是許多兒童期待的目標。
二、慎終追遠清明節
兒時曾經跟隨三舅父、母親與金鍛表哥一同到浦邊村郊掃墓,祖墳分散遍野,有些沒入荒煙蔓草中,有些還在軍事基地內,雜草高聳、鐵網纏繞、軍犬狂吠,掃墓令我膽顫心驚、不寒而慄,母親跪在外祖父母墳前,呼爹喚娘,痛哭失聲,令我感受失親之痛,也為母親的孝心感動落淚。當然兒時最盼望的還是祭祖拜拜吃春捲,因為又有口福了,尤其金門的海蚵料理春捲,令人眷戀不已,更非其他口味所能比擬。
三、端午插艾粽飄香
「五月節粽,無食破裘呣甘放」,當年沒有氣象報告,更無電視可看,就以端午節做為春夏交替、冷熱變化的分界,由於夏季的到來,為防各類「毒蟲」的入侵,家家戶戶插菖蒲掛艾草,只要有門窗的地方,通通插上,所謂「艾草淨身,菖蒲驅邪」,俗語又云:「插榕,人會活龍;插艾,人會勇健」,為保身體健康、百毒不侵,寧信其有;不只如此,小孩還要在身上抹擦雄黃、攜帶香包,如此全方位地預防,讓毒蟲避而遠之、無機可乘。當然,整個浦邊村早已粽葉飄香、撲鼻而來,當年全是自家動手包粽,雖然內餡不如今時豐美,但在貧乏的年代,已經足以令人垂涎三尺。
四、農曆七月頓頓飽
俗云:「七月頓頓飽,八月攏無巧」,對「好兄弟」來說,的確如此;對活人來說,亦未嘗不是。金門農曆七月,祭拜次數密密麻麻,初一、十五、廿六與月尾,均要拜老大公、好兄弟;初七拜七娘嬤,還有紙糊的七娘壇,母親總在焚燒之前,摘下幾尊白土捏製的娘嬤,供妹妹賞玩。根據金門習俗,家家戶戶的門口,還要懸掛一盞老大公燈(照路燈),為「好兄弟」夜行照明,在當年燈火管制下,沒有路燈的暗夜裡,感覺特別溫馨,由於正逢暑假,讓我們有機會參與整個祭拜的過程,也更進一步地了解民俗的節慶。
五、中秋賞月吃月餅
由於金門未產文旦,兒時未曾吃過柚子。金門許多的餅店會自製月餅,當年的月餅,口味種類不多,但有一共同的特色,即是月餅上面有一張設計精美的圖案,標示著名稱與口味,呈圓形鋸齒狀,大小與月餅相當,是同學爭相求取的收藏品,由於各家餅店設計不同,花樣還真不少,同學以盒子裝置,而後攜至學校相互交換,可惜早已不知去向,只能憑空回憶。中秋夜晚,家家戶戶在自家的門口埕,架起床椅,或坐或臥,天空地闊地賞月吃餅,父親還為我們講起「嫦娥奔月」、「吳剛伐木」的故事,當年沒有電視電腦,親子互動頻繁,親情更加濃密。
六、一碗麵線賀生日
早年金門好像沒有蛋糕店,不僅沒有吃過蛋糕,也未曾見過有人用蛋糕慶生,更無人送生日禮物,這些都是新時代的產物。家中只要有人生日,母親便煮一碗海蚵麵線(或麵),加上水煮蛋,外殼用紅花米染紅,紅蛋象徵吉祥,剝殼代表「脫胎換骨」,即是慶生。對現代人來說、稀鬆平常,在兒時看來,這是一種恩賜,麵線細長,象徵長壽,在此生日時刻,具有「延年益壽」之意。「麵線、海蚵、土雞蛋」,在農村社會裡,就地取材、樸實適宜。
七、神明得金人趁飲
金門有一百六十幾個自然村,幾乎有村莊的地方,就有廟宇,有廟宇必然有廟慶,亦即俗稱的做醮鬧熱,就以兒時所住的浦邊而言,蓮法宮是村民信仰的中心,每年農曆九月二十四、二十五兩日,是浦邊人氣鼎沸、熱鬧滾滾的兩天,鑼鼓喧天,演戲酬神,家家戶戶殺雞宰鴨,敬神宴客,何浦國小高年級生還可「名正言順」請公假,協助廟會執旗打鼓,最高興的是宮口的布袋戲,連演數日,小孩個個歡天喜地,也是兒時最盼望的節慶。
八、蔣公華誕壽無疆
蔣公華誕也是兒時印象深的節慶,國中高中六年住校,每逢華誕,全校齊唱「祝壽歌」:「萬民鼓舞歡欣,齊祝總統誕辰,願我偉大領袖,永和松柏長青;萬民鼓舞歡欣,齊祝總統誕辰,人人效忠領袖,中華民國復興」;還有一首記得不全:「領袖的臉上微微笑,快樂的誕辰在今朝,祝福您!祝福您!祝您壽比南山高;……」,住校生還可吃壽麵,尤其最高興的是城中住校生集體至金中「中正堂」觀賞藝工隊的祝壽晚會;就讀金門高中後,學校的禮堂,晚會活動有時不止一天,讓學生大飽眼福,蔣公華誕,萬壽無疆,也是薄海騰歡、全民鼓舞的日子。
九、冬令進補在立冬
「立冬」,金門叫「補冬」,母親說:「補冬,補嘴孔」,是一年之中最佳進補時機,由於平日粗茶淡飯、忙碌操勞,在入冬之前、休養生息之期,為能有足夠的營養與體力度過寒冬,以為來年繼續打拚,即使平常節衣縮食、三餐不繼之人,也盼望在立冬之日能稍作進補。農村社會,雞鴨成群,平常販賣貼補家用,一到立冬,忍痛破例地自補一次,然而母親始終捨不得吃,總將有肉的部位給我們享用,自己則是啃些雞爪或脖子,母親長年來犧牲享受、未依時令進補,長大後才深深體會母親的用心。
十、冬節圓仔加一歲
母親說:「冬節在年邊,家家人搓圓」,冬至即國曆十二月廿一或廿二日,已近一年尾聲,因而習俗上說:「食冬節圓加一歲」,早年湯圓,完全自己製作生產,不用擔心塑化劑或毒澱粉,首先是購買糯米,而後浸水軟化,再以石磨研磨成粉狀的「糯米粞」,加上少量的紅花米,即成紅色湯圓,全家圍繞一起搓湯圓,形成一幅「湯圓人圓」的的畫面,當年只知湯圓有大有小、有紅有白,尚不知可以加上肉餡而成不同的口味。
另外,根據金門習俗,冬至也是吃頭日,冬姓宗廟輪流做東宴請族親,兒時也曾跟著三舅在浦邊何氏家廟吃頭,在習俗上,女性是不參加的,而外姓也不被邀請,我這位吳姓外甥,名不正言不順的,但浦邊鄉親的熱情,讓我沒有「不適合」的感覺。
十一、結婚喜宴飽三日
早年三餐,能圖一飽,已非易事,若要求好,非得藉重喜慶婚宴不可,所謂「一頓予人請,三日免落鼎」,何以言之,由於平日未嚐三珍海味,能夠一償宿願,足以回味三日、飽足三日。記得兒時,每當得知喜宴訊息,事前的興奮與食後的滿足,往往可以持續一段時日,足見喜宴在當年的誘惑力,確實不同凡響,今人難以想像。
十二、囝仔人歡喜年兜
金門俗語:「大人煩惱無錢,囝仔歡喜過年」「大人亂糟糟,囝仔愛年兜」,在貧乏年代,大人為讓小孩過個好年,即使捉襟見肘,也要設法籌錢張羅,這種心境,小孩難以體會。一年之中,兒時最高興的莫過於農曆春節,打從年底開始,幾乎所有神明祖先皆須祭拜,有拜就有得吃,所謂「頓頓廿九下昏,日日正月初一」,這種錦衣玉食的生活,正是富裕人家的寫照,一般貧寒家庭,在除夕夜是一年中最豐盛的晚餐,正月初一則是一年中展示新衣的日子,然而一年中,只此一次,下不為例,因而「廿九下昏無枵新婦」,即使平日備受「苦毒」的媳婦,在豐盛的除夕夜,也不至挨餓。
農曆春節,是一年中的重頭戲,又適逢放寒假,有吃有玩,可說是「喜上加喜」,除夕夜是父母發壓歲錢,正月拜年是長輩給紅包,小孩樂得荷包滿滿、財源滾滾,若再加上有錢可拿,真是「三喜臨門」。
過年期間,父母要求口說吉祥話,完全不責罵小孩,即使犯錯,父母也會「網開一面」,「大赦」一番,小孩享盡人間「富貴」之餘,也可免於「刑罰」,小孩備受禮遇、佔盡便宜,那個小孩不開心。
大約正月初一二,軍方依例與民同樂,各單位營區卯足全力,幾乎把大陸各省的雜耍藝,全部搬上金門高中運動場,譽凡舞龍舞獅、旱船、蚌女、老背少、踩高蹺,應有盡有,整個運動場人山人海,大人踮腳而望,小孩騎在大人肩上,個個看得屏氣凝神、渾然忘我,深怕錯過一秒鐘。
春節過後,還有初九拜天公、十五上元節,元宵遊燈之樂,把春節帶到最高潮,才算告一段落,在這漫長的節慶裡,家家戶戶圍爐團圓,大人小孩享盡天倫,這是一年中親子相聚最長久也是最溫馨的一段時日。
處在生活貧乏、沒有電器的年代,「節慶」是兒時夢寐以求的日子,期待有好料可食、有好戲可看,在平淡無奇的日子裡,有幾個節慶點綴其中,既能增添生活情趣,又可激起美麗浪花,就像在孩童生活中注入一股新的活力,讓兒時生活過多彩多姿,回味無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