兒時貧乏年代的買賣
提起「買賣」二字,就會讓人聯想到買賣的媒介、商品、場所以及買賣雙方所仰賴的憑藉──度量衡具,無論從那一方面來看,已是今非昔比,時代的進步,已讓老一輩嘆為觀止、無以復加,試看現代的小孩,過著豐衣足食的生活,物資充裕、無所不有,加上交通便利、商業繁榮、科技進步,在買賣的便利性、商品的多樣性以及衡具的標準化,創造出空前的盛世。
回顧兒時,人們大都寒微、物資相當匱乏,不是買不起,就是買不到,生活簡單樸實、欲望僅求溫飽,今日的小孩,難以想像當年買賣的狀況,希望藉著本文,一方面與同輩鄉親共同回味,一方面讓新新人類了解以往,由於買賣的範圍涉獵甚廣,難以顧及周全,本文僅從買賣的場所、衡具、幣值、商品、諺語以及當年交易的情況作一描述,疏漏謬誤之處,尚祈賢達指正。
一、買賣主體雜貨店
現代人流行逛百貨公司、大賣場,兒時未曾聽過這些名稱,只知後浦、山外、沙美的街路已是相當繁榮了,住在鄉村的小孩,只有幾間雜貨店可逛。
「雜貨仔店」是兒時鄉村交易的中心,也是商業場上的主體,一切日常生活所需,全都仰賴雜貨店,雜貨店分布鄉村各角落,在交通不便的年代,雜貨店應運而生,它給村民帶來買賣的便利,滿足了村民的需求,在交易史上扮演著極為重要的地位,也是一個令人回味無窮、難以忘懷的地方。
二、流動小販挑擔族
在交通不便的年代,交通工具缺乏,昔日小販以挑貨,徒步叫賣,一村走過一村,完全苦力維生,搖鼓的、賣蚵的、賣魚的、賣麵線、賣金紙、好食糖、麥芽膏……,嘹亮的叫賣聲或專屬的敲擊聲,由遠而近,劃破寂靜的鄉村,大人小孩聞聲而至、紛至沓來,迎接小販的光臨,濃濃的鄉村人情味,看的看、買的買,總會捧場一番,不會讓小販白走這一遭,一根扁擔兩籮筐,是流動小販共同的特色,在當年交易市場中佔有一席之地,也是童年值得回味的一環。
三、大秤小秤論斤兩
所謂「官無離印,生意人無離秤」,無論大秤小秤,都是生意人寸步不離的衡具,也是買賣雙方相互取信的準繩,秤有大小之分,隨著商品之輕重而選用大小不同之秤子,金門話稱大秤為「量」、小秤叫「秤仔」,一把桿秤,除了桿樑外,尚有秤砣,桿樑上的刻度叫「秤仔花」,秤耳有二,代表兩個平衡點,前耳秤重物、後耳秤輕物,使用時一手提秤耳,一手撥動秤砣,前端另有鐵鉤或秤盤,目前這類行之久遠的秤具已經走入歷史,若想一睹面目,還得前往博物館。
兒時曾經讀過「曹沖稱象」一文,讓我想起母親早年以養豬賣豬貼補家用,母親辛勤地飼養,曾經養過一隻三百多斤的肥豬,已經超越大秤的極限,豬商無法得知真正的重量,足見早年對於大型物品,只能望物興嘆,試看今日的地磅,數十百噸的重物也能立即秤出重量。
四、秤頭起落糾紛多
桿秤歷史,由來已久,秤頭起落,影響準度,偷斤減兩,市場常見,加上桿秤標碼,深暗不清,花花綠綠,少人看懂,形成內行吃定外行,生意人穩賺不賠,為了擔心受騙,只有拿去別家再秤,若有不符,糾紛隨起,所謂「你無嫌我秤頭,我無嫌你魚臭」,彼此各退一步,海闊天空。時至今日,衡具的標準化與現代化,電子秤取代了古時的桿秤,重量、單價與總價,一一呈現,不知平息了多少風渡,也改善了買賣雙方的關係。
五、粒狀商品以斗量
兒時曾見以木片組合製作成的「斗器」,為一中間鼓起的圓柱體容器,一些粒狀穀物交易時皆以斗量,當年幫人摘滿一斗的花生只有幾角的工錢,買米也是以斗計量,斗器裝滿與否關係交易的公平性,也是買賣糾紛的起源,因此,一些粒狀商品早已改為重量販售,目前這類不切實用的斗器,已經久未復見。
六、一元五角幣值大
現在的一元,微不足道,除了打公共電話,幾無用武之地方,而現行幣制中的五角,更是毫無立足之地,早已名存實亡了,未曾見過五角硬幣的人,比比皆是。而兒時的一元五角,用途可廣,只要父母給個一元五角,小孩足以高興半天,當年的饅頭或油條,都是一個五角,買一元還可加送一個,一大碗的飯或豬血麵線,都是一元,換言之,一兩塊錢即可飽餐一頓,就讀金城國中時,沙美到後浦的計程車(包車)車資只要二元,電影票價也在二元上下,兒時幣值,今人難以想像,每在上課提及,學生總是驚奇不已!仿若「天方夜譚」,昔日的五角硬幣(民國四十三年版),大小如今日之五十元硬幣,在值量與重量上,相當具有份量,隨著貨幣的貶值,硬幣的材質已然逐次縮小。
兒時貨幣,印象深刻,金門一元紙鈔,為綠色直型款式,五元是深咖啡色,十元「大鈔」是深藍色,不僅與新台幣的圖案全然不同,而且還加印「限金門地區通用」的紅色字樣,目前已成古幣商搜購與收藏的對象。(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