兒時貧乏年代的買賣
七、大粒算盤加減摸
「學問普通,算盤會摸」,這是早年知識分子自謙之語,一般生意人多少會點算盤,商店櫃台上總會擺著一兩個算盤,以做結帳計算之用。父親早年使用的黑色算珠大算盤,今仍留存,父親曾經教我算盤,要我背口訣(二一添作五,逢二進一十,……),至今還能背上幾句,只因缺乏恆心,半途而廢,終至學無所成。算盤可說是早年生意場上計算龐大金額不可或缺的「計算機」,也是今日電子計算機的前身。
民國六十年,父親首次來台治病,見到剛剛上市的時代新寵─電子計算機,一直想買,記得當年一台市價九百多元,相當於老師半個月的薪水,非常昂貴,我一再阻止,故意拖延,直到父親往生前,仍未達成他的心願,每思及此,內心深感後悔與不孝!如今電子計算機早已取代了算盤,算盤已是少人使用,大概只有珠心算班的師生尚在大加推廣,延續文化。
八、金門菜市開得早
金門菜市場,為了配合軍人的作息,每天清晨三、四點鐘,整個市場便已燈火通明、熱鬧滾滾,軍人塞滿市場、軍車停滿周邊,此起彼落的叫賣聲殺價聲,早已劃開靜謐的凌晨,我們住校生也是輪流早起當採買,就讀城中時,天色未明便與伙夫先生兩人從東門市場抬回一大籮筐的菜餚,伙夫人高體壯,我前他後,一路推著走,邊喊快一點,抬回時已是肩痛腰痠,渾身無力;就讀金中後,採買以踩三輪車載貨,的確省力不少。
浦邊的菜農,更是辛苦,為了能掙幾個錢養活老小,凌晨過後,先將蔬菜綑好,而後放置池邊泡水,讓菜相更見活力,重量也加重一些,再千里迢迢地摸黑挑到沙美市場販賣,幾乎都是做兵仔生意,阿兵哥保國衛民,同時也「養活」了許多金門百姓。
九、一般菜餚不必買
蔬菜對於農村而言,算是粗俗物件呣值錢,鄉下人家,多少總會種些蔬菜,種植少的人,大抵足以自耕自食;種植多的人,則以賣菜為業;即使沒有種植,左右鄰居也會免費贈送,或是彼此互通有無,從來不顧市場菜價之漲跌,可說是「食菜呣知影菜價」。
至於家禽家畜,幾乎家家豢養,只在或多或少,每逢年節,總是自養自食,真正花錢去買的菜餚,微乎其微,三舅每有狗肉,必定分享我們;我們一有兔肉,也會回贈他們,鄉下人家,人情味濃,不論那一方面的美食佳餚,都會分享親朋友好。
十、雞蛋酒矸換商品
遠古時代,以物易物,兒時尚可略見一二,早年農村社會,家家豢養雞鴨,雞蛋鴨卵,捨不得食用,而是作為交易的媒介,由於大多寒微,拿不出錢來購物,只得以雞蛋換些生活必需品,一些小販樂於接受,而後再將雞蛋變賣現金,雖然多了一層麻煩,但不失為經商的權宜之計。
另外,空酒瓶也是交易媒介,退還的酒瓶可以折抵現金,兒時每見「賣好食糖的」光臨,便立即以酒瓶與之交易,回收酒瓶也是當年的一項資源回收環保措施 ,值得提倡。
十一、無卡時代寸步難
今日是一個「卡」的時代,提款卡有定點提錢之便,信用卡還可先消費後付帳,有此二卡,便能走遍天下。兒時尚無這類新產物,出門在外,只要口袋金錢用罄,便無「替代方案」,唯有「死路」一條,回首高雄候船時,船期不定,經常確定後又更改,何以如此?除了要看老天爺的臉色外,還要看看兩岸對峙的情況,船期一延再延、一改再改,本來夠用的盤纏變得捉襟見肘,搭過三十次的登陸艇及太武輪,總會遇上幾次窘況,最難為情的一次是住旅社等船,服務生向我索取小費時,我坦白相告,我快沒錢吃飯了,又無親友接濟,服務生不為所動,最後討價還價,以五元聊表心意,真對不起這位年近半百的女服務生。
十二、商品標示全然無
近來國內爆發食品安全問題,「橄欖油沒橄欖,花生油沒花生」,標示不實,詐欺取財,而且添加有害物質,危害全民健康。回顧兒時,任何商品,全無標示,成分日期,一片空白,頂多印上商品名稱及寶號,當年「民智未開」,未曾聽過商品標示,無人質疑商品問題,反正有東西吃就很知足了,大多數的商品都是整袋整罐,而後逐一分裝零售,至於商品賣了多久?無人知曉,也無人過問,反正尚未發霉長蟲之前都是「有效期限」內,都可安心食用;當年商品,也無標價,任由老闆說價,每次買賣,都要歷經一場殺價過程,後來才有 「不二價」商店之誕生。
十三、統一發票未出世
在沒有統一發票之前,買賣東西幾無憑證可言,若有瑕疵要求退換,可說空口無憑。當年只有收據,老闆總會一問:收據何用?若是要報政府機關,老闆就會在收據背面貼上「印花稅票」,而後以店章蓋戳銷印,否則老闆就只給收據,不貼稅票,通常十之八九的人從不打收據,無形中給了商人逃漏稅收的機會;當年的收據本,一式二份,中間夾用複寫紙,正本留存,副本交由消費者收執,印花稅是政府徵收的流通稅,也因此讓我有機會收藏了一些早年的印刷稅票,目前改以統一發票替代昔日購物的收據,5%的營業稅轉嫁消費者,因有中獎機會,尚稱合理。
十四、買賣俗語傳古今
最近黑心商品頻傳,有如滾雪球般,名牌大廠一一淪陷,讓人對於「奸商」一詞再度深信不疑。在我兒時,早已聽過母親講述一些相關的俗語,隨機教導我們買賣應對之道:「生理嘴,糊累累」,生意人花言巧語,不可全然置信;「生理人趁熟識,熟識人趁厝內」,由於過於信賴熟悉的生意人,反而不敢開口殺價,這正是賣方吃定買方之所在;「俗物無好貨,好貨無俗物」,告誡我們便宜貨非瑕即疵,便宜自有其因,不要貪小便宜吃大虧;「賣茶講茶芳,賣花講花紅」,老王賣瓜,自賣自誇,貨比三家,切勿上當。不過,經商一行,亦非易事,也有其難言苦處,「有趁,腳鬆手弄;無趁,面青目紅」,生意人也要養家活口,有賺無賺,全在表情;「生理人豬食狗睏」,道盡生意人寢食難安的心酸;「無賒不成店,賒了店不成」,在貧寒年代,家家窮困,無錢消費,賒與不賒,關係著商店的存亡,商人的確難為。聽完這些俗語,感到生意人有其可惡的一面,也有值得同情的一面。
數十年的歲月過去,感受到時代的進步,一日千里,不可思議,從寥寥無幾、別無可選的商品演變到琳琅滿目、難以定奪的商品,從雜貨仔店到百貨公司,從桿秤衡具到各式秤具,從人工計價到條碼感應,…在在顯示兒時與今時已是兩個截然不同的世界,撫今追昔,值得一述。
(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