浯島浯民
金門是一個民風淳樸、人情味特濃的好地方,打從我小時候開始,就深深地感受到這一股濃得化不開的人情魅力;雖然歷經炮火歲月的淬煉,但它更是激發了我們堅強的鬥志,時時散發出那股「不怕苦、不怕難」的大無畏的金門精神;雖然先天環境不足,但先民們刻苦耐勞,遠赴南洋打拼,如今枝繁葉茂,四海之內都有金門人,所以年年的世界金門日,總會帶來這一齣音樂劇──《金門先生》「排山倒海」般的震撼!
金門是老人家心中的福地,雖歷經戰火,依然屹立不搖,冥冥中似有上天的庇護,也是軍民一心,共同守護的明證。在三、四十年代裡,也許軍民共同經歷過戰爭的洗禮,一起走過苦難的歲月,所以培養出同甘共苦、共體時艱的戰鬥情感,寫下了一頁頁輝煌、燦爛的歷史!
記憶中的童年,軍人常常是借住於民房,我家左前方的嬸婆家住的是軍方醫務室,左邊祠堂裡住的就是「三民主義巡迴講習班」的教官們。他們一個個優秀又帥氣,因為互動頻繁而建立了良好的關係,誠所謂的「軍愛民、民敬軍」,軍民一家親,一片和諧、其樂融融。
在那醫藥不甚發達的歲月裡,浯島鄉民總是發自內心,真誠地崇拜這一群犧牲奉獻的醫療團隊。即便是家無存糧、貧乏拮据,大家還是把家中僅有的農產品,如:母雞剛產下,捧在手中還溫熱的土雞蛋、煮熟曬乾的花生、自家種的有機蔬果,或過年過節的應景食品:年糕、發粿、粽子、糕點…等,贈予心目中的華陀、活菩薩,以表達無盡的謝意,真正是所謂「禮輕情意重」啊!這一份心意,在在反映出我可愛的浯島鄉民那份濃濃的人情味,和純真善良、樸實無華的一面來。
後來金門設立了「金門縣衛生院」,院內醫護人員們,莫不是全金門人所尊敬仰賴的,尤其是助產士,由於她們對產婦多所體恤與幫忙,總是讓人銘感五內,所以,即便是多年後相遇,曾受助產士幫助的產婦們依然記憶深刻,這時常會聽聞到她們轉身對子女說:「這位阿姨就是當年幫你接生的護士阿姨哦!」,她們莫不是希望孩子們知所感恩。金門人就是這樣,永遠懷著一份感恩的心來面對周遭的人事物。
「金門縣衛生院」後來更名為「縣立金門醫院」,多年後則隸屬於衛生署,再次更名為「署立金門醫院」,直至今日,因醫院所隸屬的單位更換,遂命名為「衛生福利部金門醫院」。隨著時代巨輪的更迭、進步與繁榮,私立醫療院所如雨後春筍般地散布在浯島各個角落,尤其是金城地區的民生路、民權路上,一家家的診所星羅棋布般的推展開來,放眼望去、煞是壯觀,不但帶給了居民無比的方便,也讓大家吸取了諸多醫療資訊,過更健康的生活。然而,金城除外,依然有不少的小聚落、小村莊迫切需要醫療團隊的服務,所以,醫療院所的下鄉服務,的確帶給許多不良於行或外出不便的老人家無比的方便,他們一個個更是將下鄉的醫護人員如活菩薩般地景仰著,時時刻刻難以或忘,金門鄉親就是這麼的重情重義,感恩圖報!
而鄰里之間就像一個大家庭般的守望相助,不分彼此,舉凡婚喪喜慶,莫不是全村總動員,盡心盡力,合力來完成彼此心中的大事,因為大家擁有相同的共識:一家的事,就是全宗族的事。特別是喪事,若能幫往生者風風光光地辦好這件人生最後的大事,那可是全村的榮耀啊!所以鄉親們總是不舍晝夜的主動前來幫忙,充分展露出金門人特有的情義!
在金門大家庭裡生活,特具一份溫馨、甜蜜的感受,彼此的互動,就像進出廚房般的熱絡有加,常常是他家烹煮的鮮美菜餚必有我分享的福份,而我家種的時新蔬果也一定是與鄰居來分享,大家互贈有無,也相互切磋手藝,酸甜苦辣、煎煮炒炸樣樣都學一手,再加上頻繁的拜拜、祭祖…等,因而個個皆練就了一身本事,所以,金門家庭煮婦可說個個都是烹飪高手,不但掌握了丈夫的胃,全家老小的胃也都能「一網打盡」,照顧得服服貼貼。民以食為天,大家隨時隨地見面的問候語以「吃飽沒?」居多,即便是非吃飯時間見面,依然寒暄著:「吃飽沒?」這句話似已成了樸實農村生活中最佳、最實在的一句問候語了。
金門鄉親樂與人分享的熱情是有名的,例如過年過節時,我收到左鄰右舍、親朋好友所饋贈的糕點、粽子往往是比自己做的還要來得多,這份濃郁的熱情,常常讓我感動莫名、溫馨滿懷!金門人是「施比受更有福」的實踐者,人人都懂得分享的快樂。就因為彼此相互關照,坦誠相對,完全不必花心思去琢磨、揣測對方的心思,所以大家生活得無憂無慮,天塌下來都可以高枕無憂呢!難怪浯島金門是大家票選生活滿意度最高的島嶼。
說到早期年代青年男女的婚事,可說全憑媒妁之言來完成婚姻大事的,所以大都是婚後才來培養感情,但倒也良緣頻傳。在重男輕女的守舊觀念之下,女子無才便是德,她們少有受教育的機會。雖然女子沒有受過高深的教育,婚後卻能謹守禮教,明事理、識大體,侍奉公婆、相夫教子,她們皆以做為一位賢妻良母為職責、以培養優秀的下一代為己任,承先啟後,綿延不息。
慢慢的民風漸開,受教育的青年男女,心靈上、情感上也有了些許的突破,走在時代尖端的先進青年,不再寄望於媒妁之言,總想自己去尋覓心中的理想伴侶,攜手共度一生,然而,金門地方太小,民風保守,觀念依然封閉,只要男女兩人走在一塊兒,就被認定是一對了,人們用金剛索把他們兩人緊緊的、牢牢的綁在一塊兒。那時流行著這樣的一句話:「不成功,便成仁。」所以青年男女為了愛惜自身羽毛,總是小心翼翼、步步為營,深怕萬一戀愛不成功,就要犧牲成仁了。男子還好,頂多博得個「花心大蘿蔔」的美名,女孩子可就慘了,「水性楊花」的汙名難除,男女的命運真是大不同啊!男子可以多方嚐試,女生就得嚴守戒律,從一而終,這就是傳統世代的宿命。
浯島子民在純樸的環境中成長,單純可愛外加憨厚老實,自然孕育出一副純真無邪的「地瓜臉」標誌,俗話說:「傻人有傻福」,所以金門人不論走在任何一個處所,皆惹人疼愛,也難怪當年就讀第三士校的金門子弟,因其忠貞不二,刻苦耐勞,而獲得兩位先總統蔣公的青睞,選為貼身侍衛,成功地為金門人製作了一則活生生的廣告,使世人皆知:金門人的忠誠信實與勤奮打拼的精神是一流的。這就是金門人的驕傲!
先民們所處的時代,可說是千百倍於現今的困頓,土壤貧瘠、雨量稀少,往往乾旱成災。在如此靠天吃飯、謀生不易的環境之下,不少人只好遠渡重洋,另謀發展。我們可以體會那離鄉背井、胼手胝足的艱辛歲月,而先民們終究不負家鄉父老妻小的期盼,在外創業成功,光宗耀祖,大筆的外匯不斷寄回家鄉,讓家人過舒適的生活,還蓋洋房、造橋、鋪路、建校…,為的是要培育更優秀的下一代。此佳德懿行為我們後代子孫樹立了最佳的典範,如今年年都舉辦世界金門日,意義十分重大,它號召四海之內的金門人齊聚一堂,讓代代子孫得以飲水思源、感恩圖報,知道世界的某一角落裡有著祖先的遺跡。這未嘗不也是金門人的另一種驕傲!
現今的金門島展現出進步、繁榮的另一番風貌,這背後的推力,金門酒廠實在是功不可沒。拜金酒所賜,全民得以享有免費公車、家戶配酒、老人年金、生育補助費等,學生尚可享有免費營養午餐、交通券、圖書禮券…等。這一座人人稱羨的福利島,猶如海上仙洲,令人嚮往,因此近幾年來人口激增、房價高漲,這是我們引以為傲的地方。緊接著金烈大橋即將興建,金廈大橋也指日可待,這將加速金門的繁榮,老一輩的我們即將成為金門戰地歷史的見證人了。
過去,雖然我們沒有優裕、富足的生活條件,但我們知足,所以永保快樂的心境,也因我們的知足,所以我們不虞匱乏。雖然,我們歷經了困頓,走過艱辛的歲月,但這一段成長的日子把我們磨練得更堅強、更茁壯!因為嚐過「辛」、吃過「苦」,所以我們知福、惜福,懂得感恩,也格外的珍惜所擁有的一切,那是我們的福報、是苦盡甘來的甜蜜豐收啊!金門是塊福地,有道是:「福地福人居」,期盼所有金門人以生活在金門島為榮、以身為金門人為傲,攜手並肩走向光明的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