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果園裡野餐
在果園裡工作,吃,是相當困擾的事,所幸,拜過去在部隊服務時風餐露宿的靈感所賜,野餐,是妻子和我20多年來在果園填飽肚子的方式,偶爾兒女們也會來參一腳,要不然,要孩子們到果園來,那可是比耕作還要不容易。
原本農場分配有一棟三合院給場員住宿或是休息,但是距離我的果園,大約還有三公里之遠,如此每天這樣來回,太耗時間,也不方便,光是農具要這樣拿上拿下,怪累人的,所以,為了工作上的需求,只能在果園裡再蓋一間簡陋的工寮,儘量能就地取材的,就在果園裡找,找不到的,就回到山腳下花錢買,只要能放農具和一些鍋、碗、瓢、盆,加上不漏水,工作告一段落時可以休息,工作晚了可以湊合睡一晚的,似乎就沒有甚麼可挑剔的了。
工寮搭好之後,其實我還蠻常住在裡面的,不太密實的外牆,遇上冬天的寒風,那可不是鬧著玩的,果園和山腳下的溫差大約有五度之多,山嵐雲霧也時常在清晨和傍晚從外牆隙縫中湧入,獼猴和鳥叫聲,更是分秒不差的每天都在差不多時間響起,不過,對於生活起居來說,那真的是比住在三合院要來得方便多了。
工寮裡除了有以三合板簡單湊合起來的床之外,就只有一張桌子和一些小櫃子,櫃子裡就是擺那些鍋碗瓢盆以及少數的乾糧,像麵條、泡麵、麵粉還有茶葉、咖啡和一些罐頭食物等,中午休息時,可以生個火,隨便煮個湯麵或是炒個泡麵,就可以應付一餐,餐後,還可以悠閒的來上一杯咖啡或是茶,所以,農耕生活究竟是苦還是樂,有時候還真的說不上來。
工寮裡還沒有申請水電,所以夜裡必須點蠟燭,其實,買個發電機也可以來電,只是想到環保,就只好委屈自己了。既然沒水沒電,自然就不會想到要燒瓦斯,沒有瓦斯如何應付餐食,那簡單,就是在果園裡找到比較硬的石塊,自己搭個灶,這個我在小時候就已經學會了,然後把鍋子放上灶,煮麵,燒湯或是炒菜都ok,甚至鋪上烤肉架,還可以烤肉,真的是經濟又實惠。
最近,我們跟著果園附近原住民部落的朋友學野外炊煮技巧,還真的管用。我們從東海岸的海灘,撿了一些表面光滑的麥飯石(麥飯石種類有70多種),洗乾淨之後備用,升火把石頭燒紅了,在盆子裡加水、把要煮的菜餚放進盆子裡,最後把燒紅了的麥飯石野放進盆子裡,五到十分鐘,就可以開飯了。
萬一工寮裡的鍋碗瓢盆全被偷了怎麼辦(這檔子事在我果園裡時常發生),那也無妨,我的果園裡,有一大片比一層樓房還要高的香蕉,香蕉葉就是最好、而且是香氣十足的瓢盆,就算沒有香蕉,隨處可見的月桃樹,葉片更是風味特殊,把燒紅了的麥飯石放進以香蕉葉或是月桃葉包著的菜餚中,幾分鐘就熟了,如果是肉,也大約只要十分鐘就熟了,非常方便也很環保,儘量的讓自己在沒有壓力下去釋放體力的消耗,無形的價值比實質的收穫更難能可貴。
在果園裡,除非是自己一個人工作,要不然都是夫妻兩個人一起動手,枯葉殘枝在這裡唾手可得,冬天時,落葉作物和竹類會隨著季節按時掉葉,風一吹,落葉滿地,也不需清理,因為那都是有機肥,春天時,翻土將落葉全都埋入土中,可以催花,而部份作物需要剪枝,殘枝就近置於果樹底下,還沒有化成泥的,就成了我們野餐時作為引火的材料,農耕生活很辛苦那是必然的,因為都是體力上的支出,但是冷靜分析起來,既然那是我們自己的選擇,與其覺得工作很辛苦而埋怨,倒不如以輕鬆的心情去面對,在工作中找到樂趣,即使只是在片刻休息時的一杯咖啡或是一頓不同風味的野餐,這可不是一般人所能體會的,不是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