午後雜感
「我總在飄泊中寧靜,我總在遼闊中寂寞。」多麼美麗的句子,出自於一位朋友。
這使我開始思考我與美感之間的關係,是不是因為過去心靈的創傷、情感的挫敗,看見這個世界太多不公不義的事而憤世嫉俗,因為背叛而對人群懷疑不信任而保持距離,認為人生多苦多難,而對樂觀快樂、輕鬆笑容產生敵意,使我喪失了感受美好事物的能力,變得薄情寡恩,變得不容易感動,也變得不再像從前那麼善感敏銳了呢?
車禍過後,一個人在家靜養。四月的陽光耀眼燦爛,靜悄悄灑落在這座寧靜的村子裡。輕啜一杯咖啡,我望向窗外,陽光、空地、廟宇,微風輕輕習來,鳥鳴啁啾在側,這是我從小到大生長的環境,年長歲遠,天地靜好,恍如從來就是如此,沒有絲毫變遷。眼前的這塊書桌也沒有改變,我從小就在這裡讀書寫字的。只是書桌的主人變了,變了好多。
思維複雜了,情感複雜了,慾望複雜了,跟周遭的人關係也複雜了。究竟流光世事,是如何雕刻一個人的形狀容貌的呢?對於他人要如何看待自己,我是越來越無法掌握了;有時候自我內心的反反覆覆,也令人不禁懷疑起自己,究竟是一個什麼樣的人?
這些年來一個人在外闖蕩。行事風格,因無數挫敗轉而剛強決絕;思考邏輯,因緊繃逼壓轉而犀利凜冽;應對進退,因人心叵測轉而保留保守。人格鮮明、獨立、堅強了許多,不再扁平,然而在理性與情感、社會與自我的權衡上,卻難免進退失據。
我能否再次蛻變,生活充實並且從容,交際圓融並且自在,心境透徹並且喜樂,思維嚴謹並且包容,眼光銳利並且溫暖,能否?能夠?
一陣風吹來,遂思及校園恩師話語:人間無處不是道場,人生便是一場修行。
佛家有三境界,見山已經不是山了,此間最是難關。到底是此心深處終有不平,才使得外顯稜角分明,心境何時才能再次反璞歸真,達到圓融自在呢?
我懷念的,是簡單寧靜的夜晚,後山飄來一陣軍歌,和身竹蓆,伴隨稚幼無知的我,輕輕入眠。如今軍歌已不復聞,後山杳無人跡。很多事物,無法轉圜,一如成長。所謂成長與懂事,便是參與複雜、處理複雜,而懂得多越多,或許就必須擁有更高的修為,來維持內心真正的簡單寧靜。希望有朝一日,此心清明透徹,見山還復山,此人流深水靜,舉止湛湛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