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光烈艷-金門﹑烈嶼﹑「保障宮」
去年秋冬之際到金門與烈嶼走了一圈,因為同行友人多年行走於各處田野累積起來的文史知識,讓我這個第一次踏上金門的初階觀光客,幸運地見證了那些未曾被標註為景點的好地方、好東西。
我們兩台機車在老聚落、風獅爺、洋樓、宗廟、焦紅青綠的高粱田間走走停停,也途經好幾處仿如被時間凝固住的彈孔頹牆、廢棄堡壘。原來除了戰地前線的史蹟,這還是一座人文薈萃、曾出過好幾位布政司、提督、進士、舉人的南方島嶼,隨處可見家屋、宗廟上珍稀的交趾陶與剪黏。此行短短的三天兩夜,就像一場極其精彩的公路電影,讓人只能中邪似的止不住讚嘆。但不得不說,若要我列舉此行的top one,那肯定是位於烈嶼前埔村、兩條木麻黃道的交會處,曾在我們循址前來的途中因毫不起眼而一度錯失的「保障宮」,這座只有幾坪大、僅容得下三、五人迴身的小廟宇。
我們在正午之前抵達,格局方正的保障宮在陽光下看起來白撲撲的,像是洗曬多年的厚重大棉被。走進祭祀玄天上帝、註生娘娘與福德正神的蔭涼內裡,兩側素筆線描勾勒而成的連環畫,在眼球逐漸適應暗度的瞬間裡鋪天蓋地而來,描繪的是「薛仁貴東征」的通俗故事(位於烈嶼另一端的「佛祖廟」,內裡牆面也是以連環壁畫裝飾,描繪的是孫臏與龐涓的愛恨情誼,與保障宮一樣都是出自林天助藝師的手筆)。
我很難說清楚這間素昧平生的小廟帶給我的強烈撼動感。在這片被時間淘洗褪色的灰黃粉白平面上,就憑著一筆墨線,竟像整叢爆開團團錦簇的白杜鵑,以濃淡深淺的單色變化,展開了一幕幕平遠、深遠、高遠的場景。或發出行軍齊步山巒震動的轟鳴,或彷彿配以布袋戲電音效果的攝妖收服瞬間,或是在某個命運性的夜晚遠方昇起一抹淡漠的月亮,頹喪、凝思、嗚咽、驚懼、躊躇、算計、得逞,這些因後台通道被黏死在牆上而永遠下不了台的六十四幕黑白舞台劇,就在陽光剪短了影子的燦亮午間兀自地搬演。
現在回想起來,這座讓人隱隱聞得到獵獵海風的方體建築,像是每一格皆是一小螢幕的魔術方塊,在記憶裡隨著視線的位移轉動,拼接出斑斕的圖像碎塊,仿如一片褶褶映射光彩的時間岩壁。一直覺得,推動這片連環畫的不僅是強調大忠大義的國族敘述,更是一場奇幻冒險旅程。在那個烈日的午間,我就像是站在一個奇異的破口處,看著這些被翻挖出來的歷史內裡,原來它們都是由常民生活所堆疊起來的棉絮,是被野史演義擠弄出的人間神情,是吾人數輩幾代的情感縮影。
後記:近日聽聞保障宮與佛祖廟可能被拆除,感到十分難過。即便知道這些痕跡終有一天將灰飛煙滅,這是無法迴避的必然命運,但還是由衷希望它能夠在那裡,在那個海風烈艷的田野間,佇立久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