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談第一夫人
尤者,「早在南京時期,宋美齡即憑著流暢的英文,優雅的丰采,充當蔣介石的助手,參加各種宴會及會議,往往是會中唯一的女性。」而其巔峰時期莫如民國三十二年訪美,受邀在美國國會演講,不但是首位在美國國會演講的中國人,其丰采更是風靡全美。時代雜誌指其「機智、美麗、風度及流暢的英語,不能不使人發出驚嘆!」掀起全美的「宋美齡熱」。十一月又隨蔣中正出席開羅會議,穿梭於中、美、英領袖間,使得英國首相邱吉爾於會後,不得不對美國總統羅斯福道:「這女人可不是弱者。」其能力雖至晚年猶是,根據國府國史館資料,民國六十七年中美斷交前夕,她早已預見此結果,並要經國先生早為預謀。
以中國當時之世局,蔣夫人憑藉著蔣中正之勢,欲縱橫國內政壇者不難,但以蔣之個性,若無異常之能力者,豈有輕易讓其影響之機會,況就史實言,證之蔣夫人在抗戰期間之所為,伴夫戎馬生涯,創辦「國民革命軍遺族學校」,協辦「新生活運動」,號召全民根除纏足、不衛生等陋習,頗有西方現代化之影子,其言行放諸當時世界各國亦所罕見,尤其能縱橫於當時尚極端歧視華人之白人社會,則非有真才實學不可。事實上,一直到共軍坐大,當時能銜命赴美奔走,圖挽狂瀾者,亦僅蔣夫人也,誠一奇女子也!
最後也是政治人物最重要的:維護國格的志節。宋美齡一生雖說身處權力核心,也因此伴隨著「野心勃勃而傲慢」等評價,但在維護國格上,誠如周恩來所說的:「強烈支持抗戰和維持中國的統一。」此外於開羅會議上,力助蔣中正遊說英、美領袖,力主戰後歸還馬關條約中中國之失土,尤於民國六十七年中美斷交,當時國府委曲求全,同意互設非官方性質機構,有損國格非常不悅,曾以嚴厲語氣告訴經國先生:「余向來對銖細末事,均可採取或容納中外及各方之意欲,唯對中華民國之存亡大關鍵,無可圓融,志不可奪。」大義凜然,擲地有聲。事實上,遠在經國先生就任第七任總統之時,宋美齡即特叮嚀慎選副貳人選,而其要件就是「堅持執行復興大業者。」用心良苦可見!
眾所皆知,美國學校每早上課前,全校師生皆須肅立面向國旗宣誓效忠,其中有一段即是維護國家不容分裂(INDIVISIBLE),此種精神是否影響到蔣夫人日後對統一大業的堅持,不得而知,但至少表現了傳統氣節與魄力!但反觀今日政壇,混春秋大義,淆世人視聽,似是而非,自外祖宗及偏安一隅者所能企及;尤其是台獨者流!
明知世界強權無意也不願為毫無意義之(台)獨立運動背書,誠如美國前總統柯林頓與加拿大前總理克里靖卻,在魁北京召開的國際聯邦主義大會上所說的:「如果所有種族、民族各占一片土地,成為一個獨立的國家,我們就很難擁有有效的經濟或是全球制度。」況兩岸本就同文同種;況又非被殖民者;況原本是我漢家故土,不思奮發圖強,匡復神州,反一味苟安尋求外援,豈僅不智,尤更失節,如此「氣魄」,真不知如何面對後代子孫!
明知政府不等同國家,乃政治學上之常識,且中國者本就是歷史之名詞,若唐太宗征遼東:「遼東本中國之地,隋氏四出師而不能得,朕今東征,欲為中國報子弟之讎。」且問此「中國」是隋所有或唐所有?惡其政權,豈可牽連忘本?若惡共黨政權之反人性,志該悲憫蒼生,力圖神州,振生民於安泰,方是英雄所為,大丈夫志業!而今卻反怯為強,自失漢家旗幟,袞袞諸公,竟無一人敢以血濺五步之道德勇氣,挑戰當前迷失之主流說法!令人浩歎!
「總為浮雲能蔽日,長安不見使人愁。」多年來,每逢友人迷惑於兩岸之關係時,余即嚴正答予:「兩岸同文同種,一九一二年孫逸仙建立了中華民國政府,二次大戰時是聯合國創建國之一,一九四九年共產黨將國府趕到台灣,另立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一邊是民主政體,一邊是專制政體,中國是屬於全體中國人的,如同美國不屬於民主或共和黨一樣。」然多年來,歷經李登輝、陳水扁之反中教育,所謂春秋大義之事,學子早已忘卻,豈是浩歎一句可言。
記得日前在課堂上,見板書上有上一節老師所留下「外來政權、四百年來奴隸」等字跡,愚有感義正對學子言道:你們大部先人都是追隨延平郡王鄭成功來台後人,先人向何在?光復中原!若罵外來政權,豈非自罵先人?且「向聞英雄光大祖宗基業,未聞忘本棄業謂之豪傑!」或若以小國寡民自貶,則試問:楚雖三戶,何以亡秦必楚?又何以侷限延安一角的共產黨,能趕走兵精糧足的國民黨?
誠不知,義利之辨,丹心氣節,本就是炎黃子孫千古傳誦之美德?且看諸葛武候,延平郡王何嘗不是因彼等明知不可為而為之丹心氣節,方得名垂青史?在評論第一夫人之際,何妨先思「余向來對銖細末事,均可採取或容納中外及各方之意欲,唯對中華民國之存亡大關鍵,無可圓融,志不可奪」一語?更是我們在賞悅米歇爾夫人的穿戴、時尚之餘,另一深思之處?(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