割桂竹筍
每年的三、四月開始,是海岸山脈泰源幽谷裡雨季的開始,果園地面和原先農場分配給場員居住的三合院附近範圍,全都讓雨水給沁得溼答答的,雨季時間蠻長,得穿著雨衣才能工作,挺不方便的,但是偶爾天空放晴時,果園的農路兩旁和三合院前方的竹林,卻是一支支如長針般矗立的釉褐色桂竹筍粉墨登場的季節,妻子和我會在大約下午兩點幽谷的太陽下山後,進入竹林裡割竹筍,這恐怕是老天爺在雨季我們無法工作時額外的恩賜吧!
農場三合院大約是在民國50年代間由第一代的退伍陸戰隊場員所建,迄今已有50多年,總計有10餘個莊,20多年前,筆者經由退伍會安置到農場開墾時,配給了一個莊供兩位場員分住,但事實上,長期來僅有筆者一人居住,還算寬的空間,雖覺寂寞,但落得清閒。
農場大約有600公頃那麼廣,每位場員配得兩公頃,六千多坪的山坡地,開墾起來還真是不容易,所以多年來,筆者耕耘的面積,大約就是一千多坪,其餘空間都教野草和雜樹給占領了,不過這樣開墾過的空間,正好是我們夫妻倆工作量的極限。
農場尚未成立時,海岸山脈幽谷裡,全部都是原住民阿美族的傳統狩獵區,但是完全沒有開發,倒是漢人移居至此後,開始屯墾種果樹、種竹子、蓋房子,幽谷裡到處都可以看見成片成片的竹林,大約就是在那個時代開始種的,筆者剛到農場報到時,農場輔導員還要筆者幫忙詢問是否有人要買竹子,可以想見幽谷裡的竹子有多多了。
三合院前方的桂竹林面積有一千五百多坪,密密麻麻的連陽光都透不進去,進到竹林裡,裡面是既濕又暗,蚊子如影隨形,甚是難過,但是為了想割取桂竹筍,妻子和我只能不斷的揮動柴刀,穿梭在竹林中,好不容易才讓陽光慢慢的灑了進來,第一次進入竹林時,心裡不禁想著這片竹林究竟有多少年都沒有見過陽光了?
我們常說「雨後春筍」,雨後春筍,指的就是雨後才見得到筍子的意思,桂竹筍更是需要雨水的滋潤,如果當年雨水少,桂竹筍產量就一定少,而且如果竹林不整裡,任其荒蕪,竹筍也不可能長得出來,所以每年的雨季,我們的心情是既期待又矛盾的。
桂竹筍有個特性,就是如患有巨人症一般的會快速成長,通常一夜之間,可以長高約一百公分,也就是說,當天假使來不及割取,第二天竹筍就長成竹子了,此外,想吃到鮮嫩的桂竹筍,還必須當天割取後,當天就先以水煮熟,否則隔天就老了,手續還真繁複。
當年居住的三合院,因為公路的拓寬,目前已經毀損無法居住,我也已經搬到山腳下,但是每年到了幽谷的雨季時,我們還是會勤快的跨越已經遭到破壞的三合院旁進入竹林,搶在野豬及白鼻貓瓜分之前儘可能的多割取些桂竹筍。
小時候家裡很窮,我和弟弟都會在假日跟隨父親到深山的竹林割竹筍,而竹筍也就是我們每餐餐桌上的唯一菜餚,當時我們都很恨,為什麼家裡會那麼窮,三餐都只吃竹筍,但是現在生活改善了,每餐魚肉不缺,才驚覺原來竹筍的粗纖維對身體的益處,遠比魚肉要來得更有幫助,現在心裡終於可以釋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