虔誠的力量
金門舊稱浯洲,東晉五胡亂華始,為中原百姓避禍之境,然而,礙於東北季風凜冽,島內聚落之形成,皆以避風為主要考量,至於聚落之內,鄉民們更會興築廟宇、家廟或祠堂,做為鄉民宗教信仰及慎終追遠與族人聯絡情感之處,而且,每年都會舉行酬神慶典,以祈來年家戶平安、六畜興旺及五穀豐登。
話說金門,雖位處福建九龍江口外之貧脊孤島,但自唐朝陳淵率領諸姓牧馬於此,後經五代閩主王審派遣十九歲浯陽(今陽翟)開基主陳達等人登島墾植為漁鹽之鄉,到宋朝熙寧元豐年間,立都圖及納戶鈔。迨自元朝統治,浯洲島金沙灣周圍設有官鎮埕、永安埕、田墩埕、浦頭埕、沙美埕等十個鹽埕,元朝政府(1297年-1368年),遂開始於浯洲島鳳翔里十七都後學村(今沙美)設置浯洲鹽場司(今金沙國中游泳池至東埔一帶,官職從七品官)及創建浯洲書院(今沙美菜市場,浯洲鹽場 馬闕司令興築(約1343年-1368年間))。明朝統治時,中國沿海諸省屢遭倭寇侵擾,明朝皇帝朱元璋於洪武二十年(1388年)令江夏侯周德興於浯洲舊金城、陳坑、官澳、田浦等處設置巡檢築城及興築田埔、古地城隍廟,並延續元朝政府對於浯洲鹽業之開發,鹽業達到最高峰,遂造就後學街(今沙美老街,創建於元朝末年)為集散地。明朝時由鹽場多集中於沙美區,後學街(今沙美老街)頓時萬商雲集與百業繁榮,區域內之商價、鹽工及鄉民為數眾多,為感懷保生大帝之守護蒼生與宋末三忠王之忠義精神,那開墾於宋代的沙美聚落之村民,遂於金沙灣岸邊興築金山宮(今萬安堂,舊址:小浦頭槍樓前方),並在每年農曆九月十六日舉行酬神遶境活動,意義非凡。
明末吳三桂為報復闖王李自成奪愛妾之恨,領清兵入關,直接終結明朝政權之歷經十二世,十六位皇帝,十七朝之長達二七六年的統治,並再一次重啟外族統治中原之時代。清朝肇建初期,在康熙、雍正及乾隆三位皇帝之積極開疆闢土及改革吏制、稅賦之後,中國疆土擴張,五族共和,國民富國強。康熙十九年(1680年),浯洲島總兵陳龍於農曆四月十二日將政治中心,自古地舊金城遷治浯江溪岸旁後浦(今金城),同時亦將明朝興築之古地城隍廟分火至此,自此,遂以農曆四月十二日做為後浦(今金城)城隍廟之廟會日,傳承至今已三三四年。回首過往其迎城隍之繞境場景,真是萬人空巷,熱鬧非凡,這真是全浯洲島最大之廟慶活動;亦是筆者高齡老母親(人稱:查某婆,今年八十歲,大地村人,四個月大過繼王家當養女(最後變成童養媳),從年輕到老,每年都要親自前往後浦城隍廟還願與隨香及看熱鬧的大日子,為何?因為,在那艱難的歲月裡,先父五歲失怙,自此與先祖母及家母客居小浦頭外婆家。先父七歲學犁田耕種,但是,自幼體弱多病,遍尋偏方及良醫無效,遂聽從三舅(人稱:大目,大地村廟祝)之建議,前往後浦城隍廟向城隍公祈福之後,先父原本虛弱之身體逐漸硬朗,從此,每到農曆四月十二來臨時,家母都會事先準備好供品,並且還事必躬親的前往後浦迎城隍,至今已超過四十載。
雖然,先父於九十五年初春仙逝(得年七十三歲),但是家母至今,每年還是如往昔一樣,獨自前往後浦迎城隍及隨香,我想她老人家一定是在為我們這群兒孫祈福,這就是偉大的母性光輝,更是宗教信仰給予家母四十年如一日之虔誠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