副刊文學
-
流行就讓它流
以前看到別人的褲子呈現大規模的破洞,下意識常覺得這個人是從哪裡受傷而使褲子裂成一個個洞,後來才知道這是刻意在褲子上開洞,甚至不同的破洞方式呈現不同的流行、時髦觀。之前愛迪達在臺中市綠園道的門市,一度成為打卡的熱門景點,但最初被問時,我完全不清楚此事。或許因為對於時下的流行事沒有全程緊盯,有時讓人覺得我的訊息比別人慢上許多。 和友人聚在一起時,常為了跟上大家的腳步,經常花許多時間關注最新流行資訊,深怕自己被大家遠遠拋於腦後。當然也有對於時下熱門事有了興趣,進而一頭栽進去的。但過於投入流行資訊的接收、傳遞,每當你讀取一個最新流行事,後面還有更多「新」訊息如洪水般湧入到不得不洩洪的程度,反而讓自己陷於疲乏狀態。加上現在傳遞訊息的方式越來越快,意味著「流行」的生命週期越來越短,導致我們得運用時間去接收不斷變形的流行。 雖然有時被人笑緩慢,仔細想想,有些流行事其實沒有真的具有急迫性。為了搭上最新時事的列車,反而讓自己丟三落四,變得越來越不重視自己的心聲。稍微走慢一點,進而去挖掘出過去忽略而新發現的事也不錯。流行,讓它流走也無所謂,別忘了後頭還有許多事正等著被挖掘,屆時再行動也未嘗不可。
-
風與大樹的故事
微微的風,輕輕地吹過樹稍,窸窸窣窣的聲音聽來總有那麼些淒美與感傷,風吹過樹稍,樹葉隨風搖擺連樹的影子也跟著搖曳起來,彷彿想要記起些什麼?還是想要帶走些什麼? 曾經,我們最喜歡到古木參天的溪頭森林遊樂區去,漫步在森林裡的小路裡,從小小的棧道經過樹林,走在路上聽到微微的風輕輕地吹過樹稍,搖動樹葉拍打的聲音,就像樹木在為我們歌唱,你總說風是樹的好朋友,帶來遠方的故事,與大樹談天說地,並且守護他陪伴他,走在那沁涼如水的綠蔭山徑中,沐浴在那和煦陽光下,聽著你述說風與樹的愛情故事,那時,是春天。風吹過的時候,心頭深深的感動。 N年後,一樣的林間棧道,森林小徑,涼涼的風吹來,卻聽不到那風與樹的美妙對話,秋風把大樹的葉子帶走了,灑滿了滿地的落葉,沒有沁涼的微風,吹來的只有刺骨的寒冷,秋風吹走的不只是落葉,還有流年,那時,已是沒有你在身旁的秋。風吹過臉頰的時候,心中顫顫然的悸動。 風起時,隨風搖擺的樹影是我思念的傾訴,風停時,片片落下的黃葉是我無言的祝福,把愛剪碎成一片片請風帶走,帶走我們的故事,帶走已經沒有你的日子,帶走屬於我們的曾經,記憶中的風與大樹,感動與悸動就在心頭。
-
【小說連載】 老枝伯仔
張永福不僅自知理虧,也惟恐暴露其共產黨員的身分,趕緊向政風人員自白,承認和春蘭有親密的關係,但係男歡女愛,並非以強暴的手段和她發生性關係。然而,不管他以何種理由替自己辯駁,姦淫有夫之婦就是違法,然它非公訴罪,而係告訴乃論,必須由她的丈夫控告他強暴或妨害家庭,法院始能定他的罪。 經過調查後,張永福已不適任當老師,馬上遭到開除,不僅沒有領到半毛錢離職金,還得盡快搬離學校宿舍。他知道自己的身分,惟恐再衍生不必要的事端,也避免情治人員繼續追查,因為他那只老舊的皮箱,還藏著從大陸帶出來的一把舊式手槍和十發子彈,這種裝備除了自保,一旦到了不得已時,以身殉國總比被國民黨那些情治人員抓去動用私刑還壯烈。也惟恐連累春蘭,所以他不敢住進她家,更提不起任何勇氣跟她聯絡,只好辜負她陪他度過好幾晚良宵,讓他紓解壓抑許久的性慾。(五十五)
-
鹿野鄉記遊
在瑞隆村運動公園的晨光下,我從林蔭大道來,夏風吹過草長鳥飛,稻浪滾滾,金黃遍野。 這佔地五公頃的園地,雖然建築已年久失修,周遭卻綠得像不染煙塵的寧靜國度。百鳥咸集,夏蟬聲聲,不絕於耳,讓我能悠悠閒閒享受大自然的恩情。 橫跨卑南大溪,車過寶華大橋。我看到稻田縱橫,農夫們洋溢著收割的喜悅;而中央山脈縱谷相伴而生的愜意,讓稻穀飄香後又復歸於大地,再等待秧苗的生根,成長。 我努力保持一種向大自然學習的思維,讓浮動的心緒,在這裡得到撫慰。看遠方巒疊翠、白雲蒼狗,飛過天際……讓這一幅天然絕妙的畫,如夢如歌。 近午時分,來到巴伊拉善部落(阿美族語pailasan),這是沿用原鄉花蓮瑞穗富源村原聚落之名,也稱為「寶華村」。可惜山區產業道路受損,正在修繕中,無法深入探訪。 我穿梭在屬於這部落的小路。這裡,遠離喧囂,牆上留有阿美族人身穿傳統服飾的牆繪藝術,還有一座圓形的活動中心。時間彷彿靜止不動,唯風吹拂著無邊的綠野。當巨大山影緩緩轉淡……心,也聽到了寺院的鐘聲。 最後,來到鄰近的二層坪水橋。這是屬於浮圳型態、全台灣唯一的拱形水橋景觀,主要為引流灌溉之用。橋面牆上還有客家先人務農、挑水、牽引水源、歌謠等等富有寓意的精美浮雕。 抬起頭,往上走著走著。遠遠便能看見稻田之間那座美麗的紅橋,夢境般安詳,置身於數百畝田園美景之中。隔著灰藍的雲層,一隻白鷺在飛……還有普悠瑪等列車呼嘯而過。 鹿野──也是梅花鹿的故鄉。啊,濃濃的鄉情詩情,就在這靜謐裡,延展到我心深處。(稿費捐金門大同之家)
-
停電之夜
晚餐時刻,一家人正享用著晚餐,一瞬間所有的光源滅去,僅剩屋外那微亮的天。 打開USB小燈,讓光亮繼續充滿餐桌,孩子們一如往常的用餐,打開手機,仍有些微弱的網路信號,跳了些訊息出來,稍微看了看以後就關閉。 這一次的停電似乎沒那麼快會復電,晚餐吃飽後等待著復電,收拾著餐桌。小的孩子玩著他的車子與搖搖馬,不一會兒就又看看大孩子們在玩什麼,湊個熱鬧。 屋外偶爾吹進幾陣涼風,不一會兒全家人移到屋外去散步了,月亮又大又圓,吹來幾陣風涼爽舒適,村子裡的人都聚在一起聊天,彷彿回到小時候似的。 過了許久電力尚未恢復,但夜深了,帶著孩子們回家,就著燈光洗澡,幸而家裡是使用太陽能熱水器,儲熱桶裡尚有熱水。洗完澡後大夥在客廳裡打地舖,偶爾望著屋外遠方的燈光,屋外吹來涼爽的風,並傳來蟲鳴,趁著黑暗,孩子們拿著光影書,就著手電筒的光影玩耍。一會出現一家人的畫面、不一會出現隻大野狼、又變成一隻貓咪,甚而最小的孩子時不時就撲上去那影子,孩子們全都玩的不亦樂乎,笑聲連連。 人生不也是如此,隨遇而安,心性隨環境緩作調適,這世界沒有誰會適意的配合著你,即使不安即使疲倦即使覺得冤著,但時間依舊流走,不曾為誰而停留。 「媽媽~媽媽」不足二歲的孩子,在這樣的夜晚裡,沒有大呼小叫、看著月亮在月光中奔跑,風很涼但他跑的一身的汗,笑容始終在他的臉上。 我們都曾是個孩子,長大以後即使仍舊有一顆赤子之心,也僅能緊緊的裹藏在心底。將真正的自己深深的埋在夜裡,偶爾才出來透氣。 幾近深夜,電力終於恢復,外子抱著最小的孩子進房間哄著睡去了,收拾著那一屋子的夜晚,也是幸運,電終於在台電人員辛苦的搶修中來了,聽聞許多地方尚未恢復電力。 整理好那混亂的舖墊與被單,夜已然至深,收拾著那夜晚的混亂,緩入夢鄉。
-
植物記事
小時候金門老家旁的空地,老爸在屋子西邊牆角種了生性強健,蔓生攀爬很快的牽牛花、形成一片綠色花牆,擋住烈陽曝曬,好似幫房子「森呼吸」,帶來清涼感;夏天早晨則會開出熱熱鬧鬧的啦叭花,但傍晚即凋謝,記憶中還有扶桑花、繡球花、大理花……依季節輪替綻放,這應是我對花花草草的初識啟蒙,下意識對綠色植物有份不減的熱情和喜愛。 結婚後有了自己的小窩,竊喜著那一方陽台,我心中已規劃著藍圖,新手入門佈置新居,去花市買了多盆開花的盆栽,姹紫嫣紅熱熱鬧鬧的裝點陽台,其中不乏進口品種「仙客來」、「大岩桐」……之類的,沒想到花開過了,植株跟著壽終正寢,看著剩下泥土卻光禿禿的花盆,真符合孔子所說「吾不如老圃」啊! 這番小挫折沒讓我灰心,觀看左鄰右舍陽台都花繁葉茂,更激勵我決心要種出一方天地,除了不再花錢買盆栽,還向鄰居分株要種子,請教如何種活花草,自己親手親為種植澆水施肥,終於辛苦播種歡笑收割,不再把開花的植物養得不會開花,觀葉植物養得葉子發黃枯萎掉落。 如今陽台綠葉扶疏,也種了數盆紅、橘、白、紫的「長壽花」、「日日春」、「龍吐珠」依序輪番上陣綻放,三不五時引來蜜蜂蝴蝶圍繞,澆水時我常佇足欣賞且一看再看,明白蒔花弄草比養寵物簡單省事,不只可綠化環境,放鬆心情,更能淨化空氣,改變空間氛圍,而且每看一次,都會感覺生活在自然的美好裡,如同被包圍在小小幸福中。朋友們,如果覺得生活少了什麼,不妨試試從種下一盆植物開始,會充滿無限樂趣及成就感喔。
-
微 微
燈下 年華微微 淚水微微 心微微 燈下 光影微微 寂寞微微 燈微微 燈下 腳步微微 落髮微微 聲微微 燈下 長夜微微 鐘擺微微 霜微微 燈下的手帕 濕微微 (稿費贈金門家扶中心)
-
【瑣思絮語】 矛盾,但受歡迎
最強的服裝設計師是用衣服 表現赤裸…… 最強的音樂家是用音符 表現沉默…… 最強的演說家──嘰哩呱啦…… 嘰哩呱啦……又好像什麼也沒說。
-
【小說連載】 老枝伯仔
即使春蘭沒有公開說出他的名字,甚至替他保密到家,可是若要人不知,除非己莫為,已有情治單位某線民向上級反映,說張永福經常出入春蘭家,而且被以匪諜案件判刑的萬枝尚在獄中,春蘭竟然大肚子,是否張永福乘機把她姦汙懷孕,必須查明清楚。尤其在民風淳樸的金門,政府早有明文規定,絕不容許公教人員與民女發生不正常的男人關係,違者嚴辦,決不寬貸。 於是保防單位已進行瞭解,並調出張永福的安全資料。從資料上顯示,張永福:福建惠安人,民國13年8月20日生,初中肄業,介紹他到學校任教與幫他作保的是縣政府某科科長邱采條,其他部份則未加記載,亦未發現有任何前科。但幫他介紹、為他作保的邱采條,早已離職行蹤不明。經過情治單位深入追查的結果,發覺邱科長已從台灣出境到香港,而且與匪新華社香港分社有密切的聯絡,可見邱科長的背景不單純。而張永福到底和他是什麼關係?為什麼他只初中肄業,竟可逕由科長的介紹在學校當正式老師,甚至一教就是好幾年,始終未曾被人發覺或遭人檢舉,內情似乎不單純。 尤其這段時間,更在列管有案的問題家庭出入,他與為匪宣傳而被抓去關的林萬枝到底有什麼不可告人的關係,無不令人起疑。難道純粹是男女間的感情問題,張永福趁著林萬枝被抓去關時,乘機染指他的老婆,繼而讓她懷孕。倘若如此的話,又如何能為人師表?於是政風單位開始朝這方面調查,不管是兩情相悅或是情投意合,春蘭係有夫之婦已是不爭的事實,身為老師的張永福豈能加以勾搭。(五十四)
-
旅菲僑領蕭德宗後裔返鄉探親
民國101年10月10日《金門日報》的報導:「林克山、蕭德宗等二位年逾八旬的高齡鄉親每年都會返鄉探親,即使行動不便,也從不間斷,此種愛鄉愛國的情操令人非常感佩。難能可貴的是他們還把子孫也帶回家鄉走走,認識家鄉的一切,聯繫家鄉與僑鄉的親情臍帶,讓鄉僑的第二代、第三代子弟都能知道祖籍在金門,讓金門的力度向外擴展延伸」。林克山僑領於民國106年以95歲逝世;今年元月28日,四叔公蕭德宗以102歲高齡辭世。四叔公蕭德宗生前心繫金門家鄉,襄助族人,回饋鄉梓的義行,留給鄉親無限的懷念,其後裔子孫(其中二公子蕭羅敏為剛卸任的菲律賓金門同鄉會會長、四公子蕭彼德為美國的執業醫生),承繼其精神,近日返鄉省親祭祖,和金門族親們聯誼(如圖),要讓這一份宗族情誼源遠流長,宗誼永固。 聯誼聚餐中出現一對兄弟檔校長(王添富叔叔、王添泉叔叔),其母親蕭含英就是祖父蕭德源及四叔公蕭德宗的姊姊(金門日報記者張建騰在〈蕭含英扶養九子女出了一對兄弟檔校長〉一文,已對蕭含英姑婆一生行誼有完整的報導)。幾位姑姑、嬸嬸、表哥(嫂)、堂兄弟(嫂)們也都出席,四叔公兒孫對金門也感到相當新奇、有趣,他們說有機會還會再回來,帶朋友一起回來金門走走,月是故鄉圓,水是家鄉甜,人是故鄉親。 (稿費捐金門家扶中心)
-
五月金門行 相遇迎城隍
我們香港金門同鄉會組織了「香港金門同鄉會赴金門觀光交流團」,於五月十三日至十七日做了五天四夜的廈門金門之遊。團員們從精神到物質,從見聞到體驗,都滿載而歸,頗為滿意!對金門留下了深刻美好的印象。 此行籌備長達數月,行程幾易其稿,早在大半年前,許秀青、蔡瑞芬兩位香港金門同鄉會的永遠名譽會長,與現任香港金門同鄉會監事長的陳素中、副會長黃東濤多次茶聚,協商和策劃五月的金門遊,詳細研究到金門的每一條細節,最後定下了去的時間是金門五月迎城隍的黃金檔期,五天四夜(含廈門泉州)人員大約40人左右。大家預計,五月到金門的遊客及參與人員非常多,為五月金門行增加了不少難度。五月一日,各項工作籌備妥當,開了茶話會。 在這個特殊觀光團中,成員不僅僅是香港的,還有來自印尼、新加坡、美國的鄉親和團友,近半數團員是首次到金門,因此都非常期待踏上舊日的「戰地」金門島!到過金門的則渴望見識農曆四月十二日(五月十六日)金門一年一度的迎城隍遶境活動。團友們懷著緊張又興奮的心情期待出發的日子五月十三號。 從香港抵達廈門,一切順利平安,團友們上車後直接遊覽古城泉州開元寺、東西塔、弘一法師紀念館。這具有一千三百年的唐朝古剎,占地頗廣,幽靜美麗,老榕處處,在開元寺前老師帶幼稚園孩子圍圈圈、玩遊戲,新舊交融,平添一份溫馨。東西塔滄桑挺拔,老街小鋪燈籠搖曳,讓大家都沐浴在氤氳的古意中。之後直奔華僑大學參觀。黃東濤曾經就讀的大學母校,喚起他讀書歲月的回憶。最難得的是大團顧問許秀青五姐妹及其部分第二代來自香港、新加坡、印尼、美國四個地區,相約到華大校園拜謁父親許東亮銅像(著名僑領、慈善家、教育家),又攜手回金門故園看看,也為此行增添一層紀念意義。當晚大家住宿在開張不太久的廈門歡朋希爾頓酒店。次晨在該酒店用了豐盛早餐,準時到廈門五通碼頭集合,準備乘船到金門水頭碼頭。水程雖只半小時,可是直接通航,兩岸努力爭取了半個多世紀! 我們上的是九時的金瑞龍號,這不同的、特殊的五月,海外去參觀迎城隍遶境的鄉親和遊客很多,臺灣、福建各地參加巡遊的陣頭也很多。船都坐得滿滿的。 在金門水頭碼頭,金門縣政府社會處的許靜怡小姐等人員早就在場等候和迎接,還給所有團員戴上了五顏六色的花環!大家都很高興! 當日(十四號)參觀保存得最完整的金門最美的水頭聚落,瀏覽得月樓、金水國小等,好幾個團友對金門農村的淨潔整齊、金門馬路的清新如洗、不見紙片膠袋一絲垃圾都讚賞不已!見證了金門「城市裏的鄉村、鄉村裏的城市」的特徵;參觀了具有代表性的翟山坑道、到石蚵產業文化館、浯記一條根……,在慈湖、慈堤和三角堡,大家看到了海邊陳列的九輛坦克、兩岸宣傳戰時的巨型喇叭藝術造型,拍了不少照片。接著還去了雙鯉湖濕地生態館,領略了金門的自然生態和候鳥生活環境。 當晚金門縣長楊鎮浯設歡迎晚宴,楊縣長蒞臨會見大家,縣府社會處董燊處長、李文堆副處長、許翼翔機要秘書、張至文科長、許靜怡小姐均出席陪同用餐,熱情與大家交流,談笑甚歡;楊鎮浯縣長、董處長的蒞臨和歡迎詞令我們的鄉親和團友感到十分高興,主賓雙方互贈禮物和紀念品,多位鄉親還與楊縣長合影留念,對楊縣長的親民作風留下深刻的好印象。 十五日,節目和第一日一樣豐富,參觀金門酒廠時,獲得金門酒廠董事長李增財和企劃處劉麗如經理的熱烈歡迎,專門人員向團友介紹金門酒廠的方方面面,招呼大家欣賞製造金門高粱酒過程的短片。酒廠送了大家紀念品,雙方也互贈了禮品。在展銷部不少團友購買了金門高粱酒。這一天還遊覽參觀了金門媽祖公園、風景如畫、草兒青青、綠得流油的榕園,八二三戰史館、免稅商場、中山紀念林和蔣經國紀念館等。 十六日上午參觀陳景蘭洋樓、金湯公園和成功坑道,還到鬍鬚伯麵線試吃金門特產麵線,讓大家領略了金門貢糖的各種不同口味後又讓味蕾感受另類的美食之旅。 下午一點至五點是本次金門行的重頭節目--觀看迎城隍遶境活動,也是此行最高潮。團友們有備而來,「長短火」武裝齊全,在金城鎮的東門佔據最佳位置,秀青和瑞芬兩位名譽會長還相約到代天府前方觀看,不少團友拍照的拍照,拍視頻的拍視頻,留下了金門這第339屆迎城隍遶境的珍貴鏡頭和影像。到過金門或未到過金門的團友都是首次看迎城隍,為金門如此盛大的遶境活動激動不已!比預想的還精彩!值了!五月金門遊,因得賞迎城隍這一中華文化習俗的精彩傳承而圓滿! 在金門,團友對金門美食讚不絕口,如傳統的蚵仔麵線、富有創意的水果餐等,尤其是後者,七道不同佳餚,做得精緻可口。給團友留下美好的味蕾回憶。 最後一天的節目美不勝收。幾乎幾個景點都屬於「重量級」,文化園區的金門歷史民俗博物館資料豐富,規模龐大,顯得氣派;特約茶室展示館的資料稍嫌單薄,但勝在文采:「大丈夫效命沙場磨長槍 小女子獻身家國敞蓬門」體現了金門作為戰地前十萬阿兵哥戰爭歲月的苦悶和釋放。山后民俗文化村裏的十八間,令大家有驚豔和震撼之感,明白什麼叫老厝的完美「保育」,閱讀了僑鄉文化及閩南建築藝術的高超和美妙,十八間前後左右都成一條線,令人驚歎不已!地標莒光樓在晴朗天氣下矗立大地,在金門電話亭留下好幾對倆口兒的合影;在草坪的石階上拍攝了暫別金門的最後大合影。 此行滿載而歸,是精神的、見識的,也是物資的,下午團友大包小包手信非常多,碼頭人頭攢動,船兒班班客滿。此行嘗遍金門美食:蚵嗲、蚵仔煎(海蠣煎)、芋頭、蚵仔麵線、軟殼蟹、水果餐、貢糖、牛肉乾、花生……,此行大家稱讚張愛月導遊的講解清晰認真,她也滿意大家熱愛金門,多購物,為促進金門的經濟繁榮做出貢獻!此行我們感謝周子喻屬下的易定遊旅行社的辦理和配合,感謝金門縣政府的重視和款待,感謝全體團友的配合和團隊精神,讓我們完成了難忘的金門五月之旅!許多團友玩得開心,相約下次組團再去!
-
日月潭雲品憶父
落地窗框住的潭景 幾年前該是也鑲住您的身影 您在窗台沙發上,靜靜 望著船畫的波光粼粼 風很小心 拂著樹,拂著葉,拂著微笑如雕像的您 拂走您的眸寄放在慈恩塔頂 朝曦夕照裡由雲來品 一艘艘的船 已越不過此岸與拉魯島的寬 載不回您當年的眺望 我與母親坐在此岸 聽她說您當時溫柔敦厚的模樣